个人资料
正文

[转贴]有关松骨峰战斗的一些真相

(2009-09-23 16:00:21) 下一个
[转贴]有关松骨峰战斗的一些真相

既然从美方及韩方的纪录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美第二师的战斗主力,包括韩国第3团及土耳其旅部分单位,的的确确是从龙源里方向突围而出,而且蒙受极大损失;仅第23团及部分炮兵跟随在美第25师后往西南安州方向撤退,损失较少。但是,历来公开的志愿军史料却宣称第113师11月30日在龙源里成功挡住美第2师的部队,让其突围没有得逞。

如《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第107-108页称:

“10月29日,美第9军军长库尔特得知美第2 师部队在龙源里受阻的消息之后.命令英第27旅立即北上,接应美第2师南下。30日,英第27旅进至龙源里以南地区。美第2师则以第9团开路.师主力跟进,由军隅里地区南下。此时,美第2师指挥4个步兵团(包括南朝鲜7师第3团),并配属土耳其旅和6个炮兵营、2个坦克营及一批特种兵分队,总兵力达2万余人。

美英军在大量飞机、坦克和炮乒的支援下,南北夹击,向志愿军第113师三所里、龙源里阵地猛攻。志愿军在龙源里地区担任阻击任务的部队只有4个营,但官兵们以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顽强战斗,顶住了美英军潮水般的轮番进攻,牢牢地守住了阵地,使南撤和北援之敌相隔不到1公里,却只能相望而不能会合,彻底粉碎了美第2师由此处向顺川突围的企图。

志愿军第38军主力及时赶到,于30日晨占领龙原里西北龙兴里、双龙里地区,将南撤的美第2师和土耳其旅拦腰截成数段,与敌展开激战。

...

战至30日16时,美第2师逐渐被志愿军压缩至数个狭小地域之中。30日17时,第38军在第40军、第39军配合下,向被围之敌发起总攻。以团为单位,兵分多路猛烈冲击。战至12月1日8时,基本打乱了美第2师的建制。

...

美第2师从龙源里突围无望,且在志愿军各部猛烈突击下处于被分割的混乱状态,为摆脱被各个歼灭的命运,被迫收弃大量辎重装备,于12月1日8时开始转向安州方向突围。”

另如《抗美援朝战争运动战若干问题研究》第7-8页:

“在西线,第113师坚守阵地,牢牢封闭美第9军后撤通路,使南撤北援之敌相距不足1公里,却只能相望而不得会合。正面进攻和侧翼攻击的志愿军主力奋勇战斗,将美第9军压缩于军隅里至龙源里狭小地域,穿插分割,各个歼灭。战至12月1日,歼灭土耳其旅大部,予美第2师以歼灭性打击,并重创美骑1师和第25师。志愿军第42军因前进受阻,未能完成占领肃川切断美军退往平壤后路的任务。美第9军余部转到安州,会同美第1军经肃川撤往平壤。西线作战至此基本结束。”

但是,最近中国军事博物馆新编的《抗美援朝大事记》中,说法就有所保留,不再说成功封锁,仅说进行战斗:

“(11月)29日

...

志愿军第38军113师在三所里、龙源里地区同美军第25师(按:应是第2师之误)、骑兵第1师、英军第29旅各一部进行战斗。战至12月1日结束,毙伤俘联合国军8000余人。

...

(12月)1日

...

美军第9军在志愿军部队猛烈攻击下,被迫遗弃大量辎重装备,向安州方向突围。志愿军各部乘机各个歼击。志愿军第40军紧紧尾追逃敌于当晚占领安州。 ”

说法虽有改善,但毕竟仍非实情。近年来比较通俗的作品,如徐焰《第一次较量——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历史回顾与反思》,王树增《远东朝鲜战争》也都仅称战斗,而不称阻断突围,庶几无违于史实,但是仍然没有把真相呈现出来。

对于美军伤亡程度的描述,也有些差池。《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第五章“第二次战役西线作战”第109页中引用美国陆军官方战史有关美第2师损失资料,称:

“据美国陆军官方战史透露,美第2师在清川江地区的战斗中,遭受歼灭性打击。至12月1日,该师按战时编制18000人,战后收拢人员时,只剩下8662人,重装备丢失殆尽,单兵装备丢失达40%。”

《抗美援朝战争史》此处对资料的引用处理颇有错误之处。根据该页注释二所列的引用出处,Mossman《Ebb and Flow》第126-127页,正和上面表一的出处相同,其原文是:

“These losses represented one-third of the division\'s actual strength of 15,000 on 15 November, and when reconciled with nonbattle casualties, replacements, and returnees, left the division 8,662 men short of authorized strength. Equipment losses were equally heavy. In addition to hundreds of trucks and trailers, the major losses included 64 artillery pieces, almost all of the 2d Engineer Combat Battalion\'s equipment, and between 20 and 40 percent of the signal equipment carried by the various division units.”

译文应该是:

“这些损失相当于该师11月15日时实际兵力15000人的三分之一,当和非战斗伤亡、补充人员、以及归队官兵合计起来后,该师比编制人数少了8662人。装备的损失也同样地惨重,除了数以百计的卡车和尾车,主要的损失包括了64门火炮,第2战斗工兵营几乎全部的装备,以及师属各单位所携带的通信装备的20至40%。”

在文字翻译上,《抗美援朝战争史》不仅对8662人这个数字的意义有所误译,并省略了役前实际兵力数字而单提编制人数,让人误认美第2师损失近万人,更多出了一个没有根据的单兵装备丢失率。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为什么经过50多年的岁月,联军方面资料也是可以很容易地取得,却仍然对史实避而不提?答案很可能只是为了一封电报及一篇文章。

一封电报,自是那封“万岁军”的电报。根据时任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将军的回忆(《在志愿军总部》第三章第五节,第84-85页),有关第38军的战况是在12月1日的凌晨报到志愿军总部。这个战况报告当然不会是详细到连营级的战斗细节,只会是第38军地域的大致作战形势。由于没有办法参考到原始记录,只能从志愿军总部后来的电文猜测,应该是报告对龙源里、三所里的成功封锁,堵住了突围行动。进一步考虑到志愿军当时薄弱的通信能力,特别是前一天(30日),第38军主力正向龙源里、三所里靠拢运动中,通信更无保障,所以这个战报应该是迟了相当一段时间的战报。如果推测这是下午、甚至中午时第一线部队的战况报告,从团、师、军层层综合上传到达志愿军总部时已过午夜,并不为过。30日中午至下午,在大体形势上,第38军的确是暂时挡住了美第2师往龙源里方向的突围行动,如果是这样的战报,并不算错。

但是这个战报到达志愿军总部后,却引起了连锁反应。杜平主动向彭德怀建议,用司令部和政治部的名义发电报表扬第38军。

杜平的这个建议,跟志愿军的指挥组织与单位编成有相当关系。众所周知,志愿军西线部队的编成以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部队为主,而彭德怀从第一野战军过来指挥,对于部属的性格、能力并不深知。第38军在第一次战役中行动迟缓,未能及时堵住美第2师的后路,曾经惹得彭德怀大为震怒,声称不惜要斩马谡,更询问原为四野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的杜平有关第38军及其军长梁兴初的作战能力问题,杜平当时还为第38军缓颊(见《在志愿军总部》第二章,第49-50页)。缓颊归缓颊,到了第2次战役,38军军部还是来了个副司令员韩先楚,名义上是就近指挥左翼42军及38军的作战,实质上恐怕多少也有点看牢38军的意味。

由于有前面这个过节,此时听到第38军部队堵截住美第2师突围行动的战报,杜平想要藉机激励第38军老战友们的士气,想来也是合理的。由政治部写出的电文初稿是:

“三十八军并转各军:

此次战役,我三十八军发挥了优良的战斗作风,尤其一一三师行动迅速,先敌占领了三所里、龙源里,阻敌南逃北援。敌虽在百余架飞机与百余辆坦克终日轰炸掩护下,反覆突围均未得逞,致战果辉煌。特通令嘉奖,并祝你们继续胜利!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

但是此稿经彭德怀批阅后,发出去的却被改为:

“梁、刘转三十八军全体同志:

此战役克服了上次战役中个别同志某些过多顾虑,发挥了三十八军优良的战斗作风,尤以一一三师行动迅速,先敌占领三所里、龙源里、阻敌南逃北援。敌机、坦克各百余,终日轰炸,反覆突围,终未得逞,至昨(三十日)战果辉煌,计缴仅坦克、汽车即近千辆,被围之敌尚多。望克服困难,鼓起勇气,继续全歼被围之敌,并注意阻敌北援。特通令嘉奖,并祝你们继续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

彭邓朴洪韩解杜”

对这个电报,传统上以“三十八军万岁!”为注意焦点,也成为第38军的“万岁军”名号的由来。但若仔细比较前后文稿,可以看出彭德怀特地点出对第一次战役中“个别同志”的不满,这里“个别同志”指的应该就是军长梁兴初。彭在此处重提旧事,可能是因为还无法完全放心。接着更在“战果辉煌”前加上“至昨”二字,且提到被围之敌尚多,有待阻援全歼,这代表了他对战斗结果未知的忧虑,也侧面验证了前述传递到志愿军总部的战报可能是暂时态势战报的推测。

从电文初稿来看,杜平的政治部可能过度热心,只从士气、军心方面着眼,所以拟出了一道纯粹嘉奖的电文,把话说得过早、过满。彭德怀可能对第38军是否能够持续切断美第2师的部队,完成围歼任务仍有疑虑,而对于政治部拟出的电文初稿又不好全面推翻,所以把整个电文口气改得比较委婉一点。这一方面是鼓励、一方面也是提醒,而不是纯然的嘉奖。

实际上情况的发展,却也正如彭德怀所担心的,第38军阻而未断、围而未歼,美第2师的部队最终还是突围而出。从时间先后来推测,当志愿军总部把这封电文发到第38军的时候,可能与美第2师的最后一批突围车辆(第503炮兵营的车队)通过葛岘隘口的时刻相差不远。

问题是,不管口气怎么委婉,这个电报却被广为宣传,变成38军历史的一部份,夹杂在战役胜利的光辉下,自然无人能公开深究细节上的失误,恐怕连彭德怀都无法改口。不过,以其粗豪的个性,稍后得知38军又让到口的猎物兔脱,不知当场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一篇文章,自然是作家魏巍根据松骨峰战斗写出的“最可爱的人”一文,透过宣传广为周知,成为抗美援朝文学的代表作。但是,宣传过度的结果,反而妨碍了对史实的了解,且不说隐瞒了是否堵截住美军的真相问题, 就对当时当地亲身参与该处战斗的其他志愿军官兵来说,也是不公平的。一场战斗的发展所牵涉到的是部队间的协调合作,是集众人之力的生死对抗,纵有少数英雄,也应予适当定位,不当过度突出少数人的事迹,而造成其他人无所贡献的印象。中国历来战史资料过度强调个人英雄角色,这种特重“孤胆英雄”的写作,反而遮蔽了对其他人功绩的平衡评价。

松骨峰的战斗,向来过度强调335团1营3连的角色,而忽略了其他的参战部队。事实上,此处的战斗是335团集全团之力对联军约2个营兵力(美第9团两个营共约2个连兵力、韩第3团投入约2个连、土耳其军2个连)的战斗,并非仅仅一个步兵连独力作战。固然3连伤亡可能最惨烈,但是其他各连一样挨飞机轰炸、被坦克炮击,所承受的压力并不亚于3连。当时335团主力两个营在东侧,仅1营在西侧,要清除公路两旁山头的封锁火力,可不会只攻西侧。而从美军的记录来看,他们也发觉在公路西侧也就是松骨峰一侧的阻击兵力逊于东侧,所以才有09:00后美第9团将第2营部队东移增援第3营部队、让公认战力较弱的韩军来攻击公路西侧之举,这说明了战斗焦点是在东侧才是。

向来中方战史资料都称松骨峰阵地屹立不摇,其实多少有些避重就轻、模糊焦点。从美军资料来看,他们部队对公路西侧攻击从06:30至09:30仅约3个小时,接着换过韩军部队进攻从11:00至13:00约2个小时,然后车队开始沿公路迳行突围撤退,已经放弃攻占山头阵地,松骨峰阵地自然是屹立不摇。问题是,第335团的任务是封锁公路、防止美第2师突围,而不是固守山头阵地。固守山头阵地只是要达成任务的手段而非目的,阵地未失而美第2师仍然突围,自然不能算是成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