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中 苏 朝:一场战争与三角同盟---重看中俄解密档案
(2009-09-22 11:55:10)
下一个
[转贴]中 苏 朝:一场战争与三角同盟---重看中俄解密档案
此文完整版的原文载于广东政协主办的《同舟共进》杂志,四川日报 报业集团主办的《文摘周报》对原文进行了摘录、节选,我在这里所贴出的是9月11日的《文摘周报》第6版上的节选版:
http://epaper.scol.com.cn/wzzb/20090911/
随着俄国档案的解密,苏美两国空军曾在朝鲜战争中对阵厮杀的问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半个多世纪的冷战历史中,这是美苏之间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面对面的战争行为,尽管双方都心照不宣地把这一事实隐瞒了40多年。而苏联空军的出动,则与中国的出兵决策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金日成一度表示不需要中国的援助】
1950年1月底斯大林决定同意金日成对朝鲜南方采取军事行动的计划,并召他来莫斯科密谈。在4月的会谈中,斯大林最终批准了金日成发动战争的计划,前提是他相信了金日成的估计:美国不会或来不及对战争进行干预。不过,斯大林反复向金日成强调了两点:第一,这个计划必须征求毛泽东的意见,必须得到中共的同意才可以实施;第二,万一美国进行干预,苏联是不会出面帮助朝鲜的。出于革命的理念,毛泽东在原则上并不反对金日成采取军事手段统一朝鲜半岛。但毛希望朝鲜不要急于发动进攻,而应该等到中国完成统一大业后再采取行动,以便能够得到中国的军事援助。然而此时的金日成已踌躇满志,自认为不再需要中国的援助,“因为他的一切要求在莫斯科已经得到了满足”。
5月13日,金日成按照斯大林的要求前往北京征求毛泽东的意见。毛泽东对莫斯科已经为朝鲜开放绿灯的说法表示怀疑,当即中断会谈,派周恩来连夜召见苏联大使罗申,要求斯大林本人给予证明。第二天,斯大林回电说,他已经同意了金日成的计划,但如果中国不同意,这个问题可以重新讨论。接到斯大林的电报后,毛泽东只得表示同意莫斯科和平壤的共同意见。
【斯大林对中国作过什么承诺?】
朝鲜战争爆发后,令斯大林和金日成意外的是,美国立即采取了干涉政策,并首先投入了空军和海军部队。
美国参战引起了中国领导人的关注。7月2日周恩来召见苏联大使罗申,要求向苏联政府通报中国领导人对朝鲜形势的判断。周恩来强调,如果美国人越过三八线,那么中国军队将以志愿军的方式并穿着朝鲜人民军的制服与美军作战。最后,周恩来询问苏联空军能否确保对这些部队的空中掩护。
斯大林对此立即作出了反应。7月5日斯大林回电:“我们将尽力为这些部队提供空中掩护。”
文件显示,为了催促中国下决心并尽快做好出兵朝鲜的准备,斯大林当时明确承诺,苏联除愿意帮助中国培训空军并提供空军装备外,也将为“进入北朝鲜作战”的中国部队提供空中掩护。
【莫斯科因何不急于让中国出兵?】
美国空军的轰炸使得平壤陷入紧急状态。斯大林把注意力转向了中国,他在7月8日的电报中指示罗申,请毛泽东尽快派出代表与朝鲜联系。
实际上,鸭绿江这边的中国此时正在进行积极的准备。7月12(或13)日,周恩来告诉金日成,中国不会容忍美国对朝鲜的干涉。金日成及时地向苏联大使报告了这个情况,并提出,“既然美国等国家已站在李承晚一边参加了战争,那么,民主国家如捷克斯洛伐克、中国等也就可以用自己的军队来帮助朝鲜”。但什特科夫有意回避了这个问题。
苏联大使在电报中要求莫斯科尽快提出对中国出兵问题的看法,以便日后答复金日成。斯大林对此一直没有回答。看起来,不到危急时刻,莫斯科并不想让中国军队介入战争。
7月18日莫斯科收到苏联使馆关于朝鲜局势的长篇综合报告,中心意思是朝鲜领导人和居民已摆脱了最初的恐慌情绪,并恢复了胜利的信心。显然,鉴于对战局发展的乐观估计,斯大林决定暂不需要中国出兵。另一方面,毛泽东表现出来的出兵朝鲜的急切心情,很可能也引起了斯大林的疑虑——中国出兵会扩大在朝鲜的地位和影响。
8月中旬以后,人民军的进攻在洛东江一线受阻,金日成再次表现出焦急和失望情绪。斯大林无法再置之不理了,但他否决了金日成要求提供国际援助的要求,只是说“如果需要,我们可以再向朝鲜空军提供强击机和歼击机”。直接听到斯大林的意见后,金日成“感到非常高兴,多次表示感谢”。完全领会了斯大林的主张后,金日成便不再考虑请中国提供援助,而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莫斯科身上。
然而,斯大林不仅没有及时向朝鲜提供空军援助,就连原来已经确定的为中国军队提供掩护的任务也停止执行了。
【莫斯科终于为中国军队开了绿灯】
从9月 14日到 18日,斯大林不断接到战报:美国军队在仁川登陆,朝鲜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对于朝鲜局势的突然变化,中国领导人立即作出了反应。9月18日,周恩来召见了罗申和军事顾问科托夫、孔诺夫。周恩来不满地指出,朝鲜很少在军事问题上向中国提供情报。
在向莫斯科提出援朝问题的同时,周恩来也询问了朝鲜的意见。9月19日,周恩来召见朝鲜驻华大使李周渊,向他讲述了前一天与罗申谈话的同样内容,并进一步问,美军在仁川登陆以后,“朝鲜政府下一步对中国政府有什么要求”。金日成建议:“暂且不要通过关于请求中国政府提供援助的决议,而是先给斯大林同志写封信,就是否请求中国军队援助的问题咨询一下他的意见。”金日成已是完全看斯大林的脸色行事(李承晚是美国的傀儡,金日成是苏联的傀儡?——楼主评点)。
9月30日莫斯科收到什特科夫的报告:汉城可能已经陷落。面对如此紧急的情况,10月1日斯大林致电毛泽东,要求中国军队以志愿军的方式入朝参战,在三八线以北地区组织防御。
毛泽东接到电报后,迫不及待地在第二天凌晨便起草了同意出兵的回电。但是,这一主张在中共领导层的会议上受到质疑。(这些担心和质疑是有道理的:入朝作战的良机已不复存在,且中国军队最大的弱点就在于武器装备落后和没有空军支援。)毛泽东不得不答复莫斯科:中国暂不出兵,有关问题将再行讨论。
但随后在毛泽东和彭德怀的极力主张下,10月5日下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了派兵入朝作战的决议。
中国部队大约在10月15日开始入朝,中国终于决定出兵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斯大林的托词与毛泽东的最终决断】
10月11日,周恩来等人飞抵高加索黑海边斯大林的休养地。周恩来说明中国出兵将面临巨大的实际困难,强调需要苏联提供武器装备和空军支援。斯大林指出:苏联空军尚未准备好,须在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内才能出动。反复讨论以后,双方认为,既然大家都未做好准备,只好放弃朝鲜,及早通知金日成安排撤退。会后,斯大林、周恩来联名致电毛泽东:如在一个月内不用相当数量、装备精良的部队提供直接援助,那么由于三八线以北的朝鲜军队无力支撑,朝鲜将被美国人侵占。因执行掩护任务的空军至少两个月后才能到位,装备和培训中国部队至少需要6个月,而那时援助朝鲜已无意义,故决定中国不再出兵。电报最后说,等待毛泽东作出决定。
斯大林说苏联空军没有做好准备明显是一种托词,真正原因分析起来大概有三点:第一,斯大林一向严禁苏军在前线与美军发生直接冲突。第二,斯大林对于中国出兵作战的决心及取得胜利的前景持怀疑态度。第三,斯大林还寄希望于通过秘密外交渠道和平解决问题。
毛泽东陷入了极度思考之中。10月13日21时毛召见罗申,宣布:中共中央经过再次讨论决定,“我们应当帮助朝鲜人”。14日21时,毛泽东电告周恩来,并要周立即通知斯大林。他一再指出,这里的核心问题仍然是苏联空军的出动。中国人的立场和要求迫使斯大林不得不明确表态了。
周恩来转告了毛泽东的意见,斯大林却明确表示,苏联空军即使出动也只能到鸭绿江边,不能配合志愿军入朝作战——这不啻往中国领导人头上浇了一盆冷水。毛泽东17日急电彭德怀、高岗进京议事,并将出兵日期推迟。经过18日会议的讨论,中国决定,仍于19日出兵朝鲜。
其实,莫斯科并没有袖手旁观,斯大林在任何时候都做好了两手准备。
驻华军事顾问科拉特科夫后来接受采访时的说法是可信的:斯大林对毛泽东还是不放心,他一直拖延给空军部队下达作战命令,就是要等到中国军队真正开始战斗。直到10月25日志愿军与联合国军的遭遇战开始后,斯大林才相信,中国共产党人不是民族主义者,不是“亲美分子”。
【中、苏、朝三角同盟与远东冷战格局】
不难看出,朝鲜战争是莫斯科点燃的 “一把火”,斯大林想在紧要关头让别人为他 “火中取栗”,并承诺出动苏联空军给予援助。出于对毛泽东和中共的疑虑,斯大林在“联合国军”没有突破三八线时,不愿让中国插手朝鲜事务,以免损害苏联经过战争控制朝鲜半岛的战略目标;而在危机真正来临的时候又背弃承诺。朝鲜在危机时刻能够指望的只有来自中国的援助,但金日成既不完全信任毛泽东,又担心斯大林的猜忌。没有莫斯科的首肯,他甚至不敢答应中国一再提出的出兵要求,从而错过了取得战争胜利的最佳时机。
如果毛泽东同意了黑海会谈的决定(不再出兵朝鲜),那么不仅朝鲜将被美军占领,使中国安全面临威胁,中苏同盟亦将名存实亡。考虑到中国当时所处的恶劣环境及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地位和责任,毛泽东决心孤注一掷,最终使中、苏、朝重新联手抗敌。
这场战争也使三国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同盟关系显露无遗——既相互依赖、利益相关,又互不信任、心存疑虑。
中国参战后不再是美苏冷战的中间地带,于是台湾地区和日本的战略地位便凸显出来——苏联联合了中国和朝鲜,建立了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方战线,而美国则把韩国、日本和台湾地区纠集在一起,构筑了东亚地区的共同防御体系。远东冷战的格局从此定型(中国参战后不再是美苏冷战的中间地带,但到了70年代中美建交后,在中国放弃了一边倒、倒向苏联的政策后,独立自主的中国又重新成了美苏间的中间地带。——楼主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