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片《2012》公映了,抗拒不了预告片的诱惑,终于坐在影院里一睹为快。放映厅里难得的座无虚席,由于是临时决定,我们到达时只能坐在第二排以半仰的姿势接受视觉上的震撼与冲击。
很多年前的《独立日》,《后天》,继而是《2012》,这几部算得上是灾难片中的大手笔。喜欢看灾难片,这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我无从知晓。也许只是体验一种心理上好奇和感受上的刺激。但《2012》带给我的却超越了预期。
其实,灾难片都追求视觉冲击和情绪震撼,2012在这方面可谓做到了极致。喷涌的炙热火山,翻卷的滔天巨浪,天崩地裂。以前看灾难片中的此类镜头,也会不由自主地紧张屏息,但《2012》却让我深切地体会到“绝望”。其中一个远镜头是正在扭曲挣扎、最终沉落海底的美国加州,听不到人群的惊呼,也看不到惊惧的表情,却把回天无力的惨烈刀割斧砍般切入观者的想象。无声中的绝望,绝望时的无助,令人心阵阵揪痛。这种痛已不是为了某个个体,而是整个人类。也许每个人都会自问,若这一幕是真实的,人类是否从此就成了永恒的过去?
人们可以较为坦然地面对自然的生老病死,却很难接受这样的灭顶之灾。尽管对于生命个体来说,灾难只是将那个早已设定的终点忽然提前。灾难之所以冲击力特别强还在于它在瞬间毁灭的是成千上万,甚至无以计数的个体,比如2008的汶川地震。虽没有亲人处于灾难的中心,我们却依然泪流满面,心痛如炙。因为在那一刻,我们不再是简单的你我他,而是拥有同一定义的一个群落——“人”。我们感受到的不再是失去亲人的“小”痛,而是感知生命脆弱后的无助之痛,这种痛难以言表。
《2012》中沿用了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故事。在得知2012的灾难无可回避后,各国政要秘密集会,并开始在中国西藏某地修建神秘方舟。当灾难日来临时,只有经过遴选的少数人得以入舟躲过劫难,为人类保留下繁衍生息的星星之火。姑且不说这个情节设置多么离奇,只这“遴选”一节就令人窥透了“灾难面前人无平等”的残酷。各国政要自然是各取所需从容登上方舟,以地位权势换一张通行证,接着便是腰缠过亿的富贾大亨,以高额巨款买一张方舟绿卡。芸芸大众只被蒙于真相之下,直到大厦倾于前,瞠目结舌之际尚不知此为何来。悲哉!虽说这只是科幻是虚拟是杜撰,但若果有成真的那天,现实恐怕也只能是此般残酷的。
灾难片中总有煽情的故事,我们无以挑剔编剧和导演的“俗套”,天若有情天亦老,何况于人?何况面对永恒的生离死别?“情”是不可更改的主题,无论是文艺作品,或是现实生活。即使故事再老套,我依然为“情”所动。曾经破碎的,被唾弃的,令人厌倦的“情”,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面临生死一刻就忽然焕发出一种心碎的异彩。急于弥补,渴望追回,却已来日无多。此生已已,来生何处?这大概就是缺憾美的魅力所在。
据说《2012》公映后引起很多猜测甚至恐慌,NASA(美国宇航局)被谴责称其隐瞒真相。一时间沸沸扬扬,NASA不得不发表正式声明辟谣。
2012已近在眉睫,三年而已。不妨这样做个假设,如果电影中的场景真实再现于现实中的2012,你当如何度过接下来的一千多个日夜?有人定会吃喝玩乐尽情享受,也有人会悲天悯人惶惶不可终日。其实可做的要做的该做的事情一定会很多很多,比如尽量多一些时间陪陪老去的父母,多实现几个因平日忙碌而空许给孩子诺言,为自己曾经的疏忽向朋友说声抱歉。与曾经相爱却已陌路的他/她通个电话冰释前嫌……
灾难片中的故事多是虚构,却也可以看作一种警醒。把有生的每一天都看作一份礼物,何必等到生命进入倒计时才去追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