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岁月留痕——父亲的回忆录(二)

(2008-10-28 15:49:40) 下一个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五十多年了,闭上眼睛,还是会回想起当年的故乡,赤坎镇由于得潭江水路交通方便之利,解放前,一直是开平重要的经济活动中心。它水路经三埠可达江门、广州等大中城市,有连接香港、澳门之便。在没有高速公路之前,商品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的年代,赤坎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开平乃至恩平、阳江一带的一个重要商品集散地。小镇在上世纪初至中期的商品贸易十分活跃。特别是抗日战争胜利后至解放前这几年,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一度中断了的侨汇恢复通汇,多了侨汇,市场更加兴旺;大城市里的有钱人为避开解放战争的影响,有的把家属迁回乡村,也给这里增添了经济活力;带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除了原有公立的开平中学,增加了南楼、光裕两间私立中学。镇上有两座藏书上万册的图书馆;有可以和大城市相比不差的酒店,茶楼;有两座可容上百人的影剧场,粤剧界的马师曾、红线女等许多著名演员都曾在在这里登台演出,电影院放映国产的和美国好莱坞的最新影片;金银手饰、珠宝玉器、米面油糖、布匹丝绸、文具书店、中医西医、教会礼堂、南北杂货、生猪活牛,真是包罗万象,各式各样的店铺林立,也少不了妓院、睹场、鸦片烟馆。每当圩期集市(每隔五日为一圩)或传统节日,江湖卖艺、卜卦算命、代写书信、地方小食、民间草药,都占有一席之地。从各地来赶集的人群,熙熙攘攘,把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十分热闹。到了晚霞褪尽,街头灯光璀灿,江边的霓虹灯五光十色,还有不知从哪里传来的时代小曲在空中飘荡:酒不醉人人自醉……,小镇仿佛变成一方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人间乐土。沿江长达二公里、六百多间有骑楼 的欧陆式风情店铺建筑群就是这一时期特有的繁荣景象的最好见证。
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三日,开平解放。赤坎的变化就从这一天开始了。它从一个商业圩镇变成当时中共开平县工委、军管会、青年团县工委等党政机关的所在地,自然是各项政治活动的中心。各行各业从此经历了一场改造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革命洗礼。一九五一年,两间私立中学停办并入公立的开平中学,农村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圩镇上原本属于各个乡村氏族的房地产被没收变成公有财产,为害社会的色情、赌博、贩毒行业一扫而光,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几年以后,县委、县政府迁往三埠,赤坎作为开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功能逐步消失。随后,由于潭江水道的变化,高速公路的发展,赤坎也失去了原有的地理优势。如今,小镇昔日的繁华已经不再,显得冷清而又安静,但它仍然是一个有独特建筑风格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并以它特有的风格向现代的人们诉说时代的变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