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届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时代,我们并不比别人特殊,只是恰恰是我们这些人赶上了那个岁月,而被冠以“老三届”的称谓。
个人资料
正文

<北大荒纪实之二十五:最累的活儿(上)>

(2008-10-23 05:10:43) 下一个

<北大荒纪实之二十五:最累的活儿(上)>

扛麻袋/三级跳

            小时候,记得离我家不远有一粮店,时常看到工人在卸粮食。扛粮食的工人肩上搭一块布,连头遮住,站在车上的人两人拎起一袋粮食,横着放到他双肩上。慢慢我知道了,白布袋子里是面,麻袋里是米。麻袋比面袋大不少,扛面的能一次扛四袋,200斤!当时,特佩服那些工人有劲。米,只扛一麻袋,不知道有多重。十数年后,我知道了,在兵团,我也能扛那装得满满的一麻袋粮食了。

            满满一袋粮食,扎口和不扎口,能差十几斤,不扎口的重。其实,主要和粮食的成色(专业一点,术语叫“千粒重”。)有关;好年成,籽粒饱满就重;旱或雨水不足,就差些。

            扛麻袋有技巧,首先是要会“钻”。所谓“钻”就是,当“打捎”的(即:得有人将麻袋用力提起,通常是两个人,那就是打捎的。)把麻袋提起到你胸部时,趁着还是上升之势,你就得“钻”到麻袋底下,顺势用肩顶起。不能等到人家提到最高点,你挺着腰板往底下走。不是你牛不牛,而是麻袋下落的力道往下一砸,闹不好就把腰伤了!“钻”是顺势,你人和麻袋同时往上,你肩就跟上了。到高点再去扛,那你就得硬抗麻袋下坠的力了。

            不管怎么扛,那近两百斤的分量是丁点不假的。想想我至今二等残疾的身量,也应拜那一袋袋的两百斤不停压到肩上之赐。考中学时,本人身高只有1.47米,排队总是给挤到后面去,特惭愧。惦记着十七、八再窜一窜,却遭麻袋的迎头痛击而使幻想破灭。

            光扛麻袋也就算了,可怕的是还要走“三级跳”。请不要一看“三级”就亢奋,这里的三级能让任何男子汉低下高贵的头。“三级跳”是要走三块跳板,将粮食扛到四、五米高的粮囤上去。跳板有五十公分宽,三、四米长,还滑,走在上面颤颤悠悠的。一晃,那麻袋显得更重,腿肚子就开始不自在了。那板是斜着放的,有45度,往上坡迈步不知比平道上走要累多少。走三级跳,第一趟,凑合;第二趟,腿肚子开始发抖;第三趟,是咬着牙,腿哆嗦着,脸涨得通红,全靠一口气憋住。老职工早看出来了,连连告诫:不行就摔!不是人往下摔,而是把肩一歪,扔麻袋。从跳板上下来,心脏和腿肚子似的,不是在跳,而是在颤。我,最多连扛三次,就得蹲旁边喘去。

小镰刀打败康拜因

            革命的年代,人的思维是超常的,北大荒也不例外。放着康拜因联合收割机不用,偏偏要用镰刀一把一把去割,美其名曰:小镰刀打败康拜因。真不知道康拜因招谁惹谁了,干吗非得打倒不可?!

            割麦子比割大豆累。不仅因为长得密,而且收割是在夏天。北大荒虽然不像关内那么热,但盛夏之时也有两个礼拜够暖和。

以前在电影里看到麦子成熟了,微风吹过,麦浪如海,那美。等到自己往一望无边的麦地里一战,“美”字就换成“累”了。一天下来,真不知道自己的腰是否还存在。那时每天的工作时间是:早上3点半,地里两顿饭,晚上看不见!没什么8小时工作制,上下班的时间就在连长的嘴皮子上。他不说下班,你就弯着腰。蹶着屁股往前拱吧,根本不必去计算干了多少小时。

            弯着腰,往前拱,腿也是曲着的。不要去直腰,因为你直了一次,不一会儿,又想直直了。越直越想直,挺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越揉腰越疼。再看周围,你已落在后面了。干脆,你就当没长那一部分就是了,反而会好点。

            不光是腰,腿是曲着走,也疼。还有是出汗。别以为出汗有什么,谁不出汗?但在烈日当头之下,很快就没汗可出了!送水的从连里挑两桶水,走十几里地,喝不了几个人,水桶就见底了。等再送来,两小时以后吧!皮肤上是沙沙的一层细粒,舔舔,咸的,是身体里分泌出的盐分。这会儿,要是让你喝,你能一口气喝小半桶水,胃已撑得胀胀的,可口还是渴。

            回到宿舍,把自己往炕上一扔,就死狗了!

锄苗日当午

            当你站在地头,看着那长长的垄沟,头已经开始晕眩了。工作;给玉米间苗。

            要说割麦子可以用康拜因代替人工,但间苗这活就只能拼人力了。这又是机器和人之间的一场争执。

            如果在农村,用人工点种,就没有间苗这一说了,或即使有,也可和起垄、锄草并在一起干。可是兵团是机器播种,是机器给人找的活儿。机器播种,拖拉机牵引着三台播种机,播种机里是玉米种子。开沟犁铧开出35公分深的沟,播种器不断地把种子漏下去,后面还拖着一个耙,把开出的沟荡平。还有化肥也可同时播下,机器还是有优势,快,而且一次性作业。

            可其不足之处,就得由人修补了。因为种子是不间断的播下,发芽时也是一棵接一棵。但玉米需要较大的生长空间,其间隔应至少一尺或三十公分以上;太密了,不接棒子,只能当甜杆吃了。这样就得把多余的苗去掉,叫“间苗”,也叫“开苗”。每一尺左右,留下长得壮的苗,其它的就得锄去。

            间苗也不容易,因为玉米播得较深,根系也发达,锄苗时必须将根刨出,如果只将叶子和茎杆锄掉,过不了两天,就又会憋出新的小芽。这种锄法叫“剃头苗”,没去根,还得返工重来。要认真的把苗间好,手腕子得有劲,干一会儿行,可是北大荒的地垄是以百米千米计的。这就是开头所说的,一眼望不到头。每天十几个小时的腕子功夫不算,裤子里全是土,一直到大腿根,回宿舍没两盆水洗不干净。

            评剧《朝阳沟》曾对锄地有一段精彩的唱腔,“前腿那个弓,后腿那个绷;”我不知道练的是什么功夫,但照又“弓”又“绷”的架势,走不出500米,保准趴地上。一般来讲,人拿锄头或铁锹,哪只手在前,那条腿也在前,另一条腿就跟拉了胯似的,在后面拖拉着。一天一天这么拖拉着,领前的手和腿比后面跟包的都粗壮些。可总这么比划,累啊!闹不好没老就先偏瘫了。我为了预防半身不遂,在一条条望不到头的玉米垄中练成两只手轮流换到前面拿锄或铁锹,腿就跟平常走路一样,左右交替,一步一步的。锄过的垄沟干干净净,只留下左右交错前行的鞋印。我这一手绝活,连干了几十年农活的老职工也佩服不已。有次,极为挑剔的连长从后面过来,说:“我说是谁锄得这么漂亮,原来是老三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老三届 回复 悄悄话 来自《文化走廊》的评论:

扛包--转贴
• 以此转贴来顶一下老三届兄的文章! -馄饨侯- ♂ (1016 bytes) (33 reads) 10/24/08
老三届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子夏浮云的评论:
没戏了!让麻袋给压成二惨了。
子夏浮云 回复 悄悄话 生动准确干练的描述!
那你十七八没“窜”成,二十七八该上了大学了,有没有再“窜一窜”?
闲人Filiz 回复 悄悄话 辛苦了!
老三届 回复 悄悄话 来自《文化走廊》的评论:

• 看来拔麦子那就更累了。。。 -渊潭- (0 bytes) (1 reads) 10/23/08
• 您真可以出本书,您写的角度和走廊的馄饨候写的不一样。 -淑女司令- ♀ (0 bytes) (1 reads) 10/23/08
• 放着收割机不用的事从朋友那里也听说过,当时觉得很费解,问为啥 -Glider- ♂ (124 bytes) (19 reads) 10/23/08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