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届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时代,我们并不比别人特殊,只是恰恰是我们这些人赶上了那个岁月,而被冠以“老三届”的称谓。
个人资料
正文

《聊聊孔子像违建后被拆迁》

(2011-05-02 05:20:19) 下一个

聊聊 孔子像违建后被拆迁

万世师表百日挪窝,拆迁违建真笑话

            今年元月11日,天安门广场东侧,中国国家博物馆北门突然出现一高9.5米的孔子像,这一新鲜事物,或者雕像,引发热议(见拙文《天安门广场立孔子像就能提升国民文化素质吗?》)。没想到,4月21日,该像竟然消失了,如其来时。有网友形象的评论道“来也悄悄,去也悄悄。”

            据国博某负责人的说法是,孔子像被挪往国博的“雕像园”了,之所以放在北门一段时间,是因为“雕像园”当时没装修完毕,暂时置于北门。

            这“暂时”两字有意思,如果说是没地方放,临时放到哪里,应该是平摆浮搁的,用不着水泥固封,挪的时候也就不必费太大力气,弄一地碎石废料了。再说了,拿天安门广场当仓储场地,国博乃首创,北京这么大地界,国博如此牛,居然找不到临时放东西的地方,奇哉怪哉?!

        且,这位负责人忘了,他的领导,国博馆长吕章申曾就立孔子像对《北京晚报》介绍过:“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的地理位置足以说明它特殊的政治与文化地位,”此处交通便利,与观众更加贴近,是观众认识国博的一个重要窗口,“经过意见征集,最后决定竖立一个雕像,而且是一个孔子雕像。”

            据雕像的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吴为山说,当时姓吕的找他时也说的是雕像要立在国博北门。

            看来“暂时置放说”和“北门立像说”肯定有一方是在撒谎。现在,像已经挪走了,“暂时置放说”胜出。这件事整个很像是“违建后,被拆迁”。

            之所以说其违建是因为在天安门这么个敏感地带平白无故多了个雕像,事前竟然没任何建议申报审批之说,也没揭幕剪彩典礼,连媒体都被蒙在鼓里,这在动辄展示泱泱风范的大国很有趣也很少见。想想另一位政协委员(这里补充一下,国博馆长吕大人也是政协委员),中国三峡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汪国新在今年两会上的提议在与国博相对的人大会堂西的“国家剧院前朔关公像”,以彰显一文一武,并得意的说,其建议以“被接纳立案”,而且激动了半天(这里顺便给汪委员提个小建议,下回开会又是没什么案可提时,再建议找个什么地方立灶王爷和他老婆灶王奶奶的雕像,以迎合国盛家兴的说辞。)。看来汪委员还是不及吕委员,吕委员招呼都不必打,想立就立了。够多牛!结果,成违建了。

            值得一提的另一事件是,立在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东升农场里的一尊毛老人家的汉白玉雕像于229日被推倒在地,摔碎。这一立一摔很难不让人浮想联翩。可惜,孔子像也没站住脚,立百日后被拆迁,与当年意欲尊其说为国教当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命运何其相似。历史又在重演?!

圣人从政非政耶?代言封建几千年

            吕馆长曾就国博北门的孔子像与《羊城晚报》记者的问答中称,“不要把孔子和政治连在一起,”还有另外几位名人也发表过类似意见。

            要把孔子去政治化!这个想法很有意思。

            可是,没意思的是,孔老二从一开始就是个玩政治的,只不过玩的不好罢了。如果玩的好,他才不会去当教书匠,骗学生的肉干吃呢。

        稍微有点儿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孔子周游列国干吗去了?他可不是古代驴友,要遍访名山大川。他是推销他那点儿“治国方略”去了。真可惜,没人待见他,在各国游了14年,居然就没找着个能聘任他的国君,说明了什么问题?在列国纷争之时,孔老二那套什么“仁、义、礼”,扯淡凑合,强国没戏。孔老二还很愤青,越说他不行,越来精神,非得推销,几次都是被人赶走轰走。最后实在是没辙了,岁数也大了,只好回山东老家以教书糊口了。

            春秋战国时的孔老二当时就被人批判,他曾问礼于老子。老子对其评价,用白话讲就是“玩虚的,假腥腥。”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道德经》十六章)老子之意,以崇尚自然无为的大道被废止了,急攻近利的仁义的论调就来了;巧智奸诈出现了;再继之而来的是弄虚作假;六亲不认,不得不提倡孝和慈来对抗非道德的行为了;国家处于昏乱状态,大臣们也有忠奸之分。而这一切都是不遵大道的结果。仁义、孝慈是儒家的核心思想,被老子批为是趁火打劫的挖东墙补西墙的应急措施罢了。老子在这一章的最后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如能做到此点儿,哪会有乱世?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继续批孔。“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仁而后义,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这话说的再明白不过了。缺“道”者,才拿“仁、义、礼”来糊弄人玩呢!

            孔子成名是在其“拜拜”了很多年之后,一下子就火起来了,历朝历代给了多少封号啊!“大成至圣文宣先师”这是清顺治册封的;最高的是西夏仁宗封的“文宣帝”。活着时候没过足官瘾,死后可是赚的满钵满盆的。可是,世界上是没有免费的午餐的,谁会白给你个什么封号呢?于是,孔老二受了皇上的封,于是就充当了封建社会体制和伦理代言人。要不皇上们没事喜欢孔老二的什么呢?是政治还是非政治呢?!

            当下,又立了个孔子和平奖,如果说设个“孔子教育奖”,“孔子文化奖”什么的也还沾点边。孔子在世时,特别是当官那四年的所作所为,刚当上鲁国的代理宰相三个月(一说七天)就把革新派法家代表少正卯给杀了。给少正卯扣的帽子是“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自己招三千人不是“聚徒成群”?私下讲授不是“饰邪营众”?只不过去少正卯那边求学的人多,来孔二这边的少,气不忿,小心眼儿,找茬把人给杀了。要知道,少正卯也是司局级以上的“大夫”级高干呢,按体制“刑不上大夫”,敢惹老二,就挂了小样儿的。刚有了点儿权,就滥杀。哪儿见仁义呢?! 

            “予欲望鲁兮。龟山蔽之。手无斧柯。奈龟山何。”《古诗源。龟山操》据说是鲁君不带孔子玩了,孔子弃官后发泄不满写的诗句。诗里写到“手无斧柯。奈龟山何。”因为自己被遮蔽了,要把龟山的树伐尽,以引起鲁君的再注意,可惜手无巨斧利刃。诗后面有注:“所以七日诛少正卯也。故知圣人不尚姑息。”“圣人不尚姑息”说的很清楚,圣人杀人时一点儿不手软。杀了少正卯,接下来就收拾三桓家族,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并且把季、叔两家的封邑,费邑和后邑给强拆了。孟家的成邑因拼死抵抗才免于难。这就是“堕三都”的公案。

上来就杀,不服就强拆,哪里是和谐治国?哪里有仁义主张?现在居然“捞过界”管起和平的事儿来,岂不令人奇妙莫名。政治?非政治?

            一个连死了之后的名誉都被政治了的人,居然有人希望去政治化,真的是选了个很难很难的命题。

            另一个无法回避政治的因素就是孔老二的像所要立的地界儿:天安门。

            天安门本身就是个政治中心就不用再多费笔墨了。值得一提几次发生的和孔老二有直接关系的事端竟都在天安门,“袁世凯复辟”、“五四运动”、“中国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成立”,不是吗?贵为政协委员的几位是真不知道还是脑子粘稠东西比较多啊还是兑水多了?

至圣先师空名号,扩招收费是先驱

            孔子被尊为伟大的教育家这事儿也是值得划问号的。

            引以为教育家成就的证据是“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和“有教无类”等。

        史书记载,孔子30岁而立时就开始招生了。到73岁辞世,累计43年教龄。孔子是私人办学,不管年头长短,竟能招3000学生,在当时那个年代不能不说是奇迹。当时的人口才有多少? 看来要归功于他那“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了。“有教无类”,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开放教育”,“低门槛入学”,或者叫“扩招”,反正谁来学都行。这对于当时的官管式教育无疑是重大的改革,所以称孔老二为教改先驱更恰当。

            不过,孔老二的“有教无类”也有暧昧之处,就是学费问题。只要能给他束修的,即肉干者即可入学。请考虑一下当年的生产力,肉干在当时可是高消费吧?能拥有肉干者都是些什么人?这搞的有点像如今国内外的草鸡大学了,只要教学费,就发文凭。

            72贤人,算硕士、博士、博士后?无具体资料可查。

            更为可疑的地方是,孔子教学大多数采取一对一教学法,即无教室、无教材、无文凭的“三无教法”,美其名“因才施教”。所以,等孔老二走了后,学生们聚在一起畅谈学习心得时,或几头对证时才发现,老师总共也没说过几句话,经回忆记录下来也就万把字(据《十三经注疏》、魏松、黄侃等编篡的本子均为一万二千七百字,另有万六千字之说。),但扣掉叙述和学生的话,真正是孔老二自己说的又打了折扣了。用肉干换了万把字,这是什么性价比?算物有所值?!

            综观《论语》,虽归纳出二十篇,但既不系统也不逻辑,所谓大套的理论都是后人给“诠释”出来的。请将《论语》与《道德经》、《易经》对照一下就明白了。

            并非要贬低孔老二,借五四名家一言“非孔学之小,实国学乃大。”恰一针见血的说明了问题的实质。儒学不过是春秋战国时百家之一,并不比其它学派高明多少。后来之所以受到“独尊”的地位,是被政治、被利用、被诠释。本人对孔老夫子也无恶感,只是认为被吹的过头了。但把一位古人拿出来这么玩儿,还声称没政治目的,以为天下人都是傻子呢。

            其实,孔老二不过是个玩偶罢了,在天安门广场上被人立起来挪过去的,没意思或有点儿意思?

            最后说句题外话,这位国博院的院长吕同志,在回答《羊城晚报》记者的问答中还说到:“没有一个文化巨人,那就显得没有文化,也没有历史。世界公认的四大文化巨人:苏格拉底、耶稣、释迦牟尼和孔子。”不去讨论这“世界公认”从哪儿来的。按此说法,全世界224个国家和地区,有220个国家和地区属于“没文化”和“没历史”的!这个提法是不是过于偏颇和武断了,还透露出狂妄及无知。建议文化部还是把这位吕馆长整回去数钱记账算了,别在国博这儿丢人现眼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