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63)
2012 (3)
2014 (185)
2015 (285)
2016 (536)
2017 (259)
2018 (232)
2019 (307)
2020 (341)
2021 (248)
2022 (322)
2023 (273)
阅古楼外景
阅古楼
(清)乾隆
宝笈三希萃法珍,好公天下寿贞珉。
楼飞四面开屏障,神聚千秋作主宾。
不杂嬴刘夸博广,略存魏晋要精真。
游丝灯影参元契,大块文章沆瀣津。
阅古楼,书法人心中的圣地之一。位于北海公园白塔山的西麓,左傍琳光殿,右近分凉阁,与太液池对岸的震旦香林遥遥相望,始建于乾隆十二年。楼呈半圆形,玲珑俊雅。
“阅古楼”三字为乾隆手书。楼内墙壁上,镶嵌着我国著名的《三希堂法帖》等石刻495方,它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石代书法集成石刻,全名为《三希堂石渠宝笈法贴》,共收集了我国从魏晋至明末135位著名书法家的340件楷书、行书、草书等作品,总计约十万字左右。书法、刻法均极其精美,被称为“双绝”。
此视频为启功先生登北海阅古楼讲解三希等法帖历史渊源,分析刻帖、拓本与真迹的差别,令人大开眼界,让人茅塞顿开。
三希堂
“三希堂”内部照片
“三希堂”原名“温室”,本为乾隆皇帝读书之所。乾隆帝在此珍藏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三件稀世墨宝,并时常把玩,遂以此更名。后乾隆帝敕令朝臣编刻《三希堂法帖》,收录内府所藏魏晋以来书法家名迹,其中就包括此三珍。
《三希堂》匾额
乾隆亲笔书写的“三希堂”匾额,至今还悬挂在墙上,匾额两侧有对联:“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豪素,指诗文著作。
三希宝帖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王献之《中秋帖》
王珣《伯远帖》
乾隆皇帝胸怀古今、博览群书、勤政亲贤。他曾说:“吾今之名此堂,谓之为希贤、希圣、希天之意”。爱贤,重德,顺法天地自然的治国之道才是乾隆奉行的“三希”真意。
《三希堂法帖》
阅古楼内石刻
刻碑要先书碑,古代书碑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书丹,就是用笔蘸朱砂,直接在石头上写字以备镌刻。
故宫藏《三希堂法帖》清拓本
另外一种就是模勒上石,《三希堂法帖》制碑就是用这种方法。
首先用透明的纸,附在原帖之上,钩勒出字的轮廓,再在钩好的纸的背面,用朱砂再次反钩出轮廓,故称为双钩。
然后覆于备刻的石头, 以纸数层叠放于摹纸上,永石均匀砑磨,使朱砂粘于石面之上,据此镌刻,而书家的原墨迹也得以完整保留。
故宫藏《三希堂法帖》清拓本
明亡之后,许多宫室旧藏流于民间。清康熙后,多次下诏搜讨,乾隆时尤甚,致使历代名家墨宝多罗致于宫廷。故此,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孙过庭、怀素、柳公权、苏轼、黄庭坚、米芾、宋徽宗、赵孟頫等历代书法大家真迹都有集于此。完成后,乾隆皇帝仅精拓数十本赐与宠臣,可见对其爱怜之至。
其后,乾隆十七年,又从宫中藏品中再次精选历代名人法书五卷,摹刻上石。至此,始成完璧。但直到清末,才广为流传。
故宫藏《三希堂法帖》清拓本
它集中国传世法书之精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书法艺术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人们既可以从中欣赏到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高古神韵,又可以用作临摹、学书的法帖。它的面世既能使书法艺术爱好者获得称心的精神食粮,又使历代名家翰墨得以重光于日。
翻开煌煌中国书法史,三希堂是一座屹立在书坛中的历史丰碑。
上古仓颉“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语,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后世经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依次演进,至隋唐,书法大盛,篆隶楷草行风行于世。而这几千年的书法演变,在三希堂都能找到印记。
王羲之、张旭、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米芾等书法方家各擅其长,引领着各种书体的发展,使书艺创作更加辉煌。沿至清朝,满族的书艺亦达到极盛,清帝皆长于书画。所以,一座耀眼的三希堂横空出世了。
清乾隆十二年(1747),乾隆帝更敕令朝臣编刻《三希堂法帖》,收藏历代书法珍品。
《三希堂》原名“温室”,本为乾隆皇帝读书之所。乾隆帝在此珍藏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三件稀世墨宝,并时常把玩,遂以此更名。后乾隆帝敕令朝臣编刻《三希堂法帖》,收录内府所藏魏晋以来书法家名迹,其中就包括此三珍。
《三希堂法帖》摹刻精良,卷帙浩繁,堪称丛帖中之巨制。完成之后,仅精拓数十本赐与宠臣。后于乾隆十七年,复从宫中藏品中再次精心挑选出历代名人法书五卷,摹刻上石。至此,《三希堂法帖》始成完璧。至清代末年,其传始广。原石嵌于北京北海公园阅古楼壁上。
该书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弘历敕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等人,将内府所藏历代书法作品囊纳书中。 可以说,八平米三希堂里每件书法,都是当之无愧的国宝级珍品。
三稀堂法帖
书籍展示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