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是“传礼弘仁”,也就是继承周公“老儒”的“礼”的精神,同时弘扬自己创立的富有积极进取意义的“仁”的精神。《论语》里众多学子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解释“仁”,似乎“仁”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定义,其实归纳《论语》里58段孔子对“仁”的解释,就能勾勒出“仁”。其中最重要的是颜渊问“仁”。在众学子中,“德行科”也就是今天大学的“哲学系”成绩最优秀的颜渊问老师“仁”,那是备受瞩目的。这就是著名的第十二篇《颜渊问仁》,原文是这样的,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里孔子对自己的高材生清晰地讲解了“克己复礼”就是“仁”。而“克己复礼”如此重要的四个字,却被南宋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里解释得“错得孰不可忍。”中国上由《尚书》至今现代文,每一字每组词变化天翻地覆,要准确理解古文究竟在说什么,最好是列举出同一时代的文句相以对照,在通过《诠释学》所阐述的四个层次“究竟说什么?想要说什么?能够说什么?应该说什么?”来加以研究。不难想象,南宋朱熹读到“克己复礼”的“克”便望文生义地认为“克服”,于是乎将“克己复礼”四字分成两个部分,“克己”解释为克服和约束自己的私欲。“复礼”解释为使自己的行为回归到礼的要求上。若这样解释原意的话,“己”是一个相对“礼”负面的对象。那么后文“为仁由己”又怎么解释?做仁义的事情是完全靠自己。那么这里的“己”又是和“礼”相符合的正面,难道不矛盾吗?
《大学》引用《周书》里的名言,《康诰》曰:“克明德。”,还有《帝典》曰:“克明峻德。”,注意“克”在文中解释均为“能够”是自古以来的各家定论。
《论语,卫灵公篇》里,“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同样在《论语,子路》里,“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在同一《论语》里,出现“恭己”,“行己”和“克己”放在一起研究,不难得出,编撰《论语》的时代有将主语“己”放在第二位的用法。于是重新解释“克己复礼”就是:“自己能够做主去实现礼的要求。”。再解释后文“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可以推演出,“选择做仁义的事,靠的是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这里“由己”是主动,“由人”是被动。这样来解明孔子对自己最疼爱的学生阐述“仁”时,整句话思路清晰,意思连贯。至于“仁”又当何解释呢?笔者推荐台大傅佩荣教授将“仁”定义为“人生的正路。”
(颜渊请教如何行仁)孔子说:“自己能够做主去实现礼的要求就是人生的正路。一旦人这样做了,那么天下人都会赞许他走在自己人生的正路。走在人生的正路完全靠自己的,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虽不够聪敏,请你允许我去实行这番话。”
以上是笔者自认为最接近孔子思想原点的“仁”的解释。傅佩荣教授同时主张“仁”必须具备两个要求,一是真诚,二是主动。当这种真诚而主动的力量出现之后,就是孔子所谓的“立志行仁”,走上了人生的正路。
我们常讲人要“立志”,教育要帮人“立志”。“志”从字形上看是“士心为志”,士是念书人,念书人心之所向就是“志”。《论语》里孔子三次提到立志,第一次是立志于求学;第二次是立志于行仁,第三次是立志于行道或求道。所以谈到志向,三个字跟它有关,第一是学,第二是仁,第三是道。从《论语》开篇念起,第三章就有一段很短的话:“巧言令色,鲜矣仁。 ”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这种人是很少有真诚心意的。学习儒家首先要知道“真诚”的重要性。“仁”从“真诚”开始,不虚伪,不掩饰,犹如赤子之心。《中庸》说:“诚之者人之道。 ”真诚是人生的正路。真诚牵涉两个问题:一、我要普遍地对每一个人都真诚;二、我的真诚也要看对象,什么样的对象要求我做什么事,我都用真诚的方式把事做好。所以,你可以“巧言令色”,但不要忘记真诚。“仁”的第二要求是主动。人活在世界上,从小开始大部分的行为都是被动的。父母叫我们做这做那;老师教我们这样是对的,那样是错的;我们被要求守规矩,按原则,一切都纳入规范。如果有一天没有人管我们,没有人督促我们了,我们还会主动去做好事吗?很难讲,说不定只要没人注意,我们就胡作非为了。所以,一个人是否做到主动行“仁”,关系到他的生命是否属于自己的。如果是被动的,什么事都靠别人看管着,那是在应付别人,万一出了事,也会找各种理由、借口。每一个人在生活中,只要跟别人来往,一定有很多机会可以“行仁”,但是必须有被动变主动,成为自己愿意做的好事,才具有道德价值。如果是别人叫我做的,那我只是别人的意志工具而已。
儒家思想重视个体,其重点不是今日社会在民主与法制的基础上所保障的人权,而是肯定:每一个人在道德实践上都有不可逃避的责任,因而也有不可抹杀的尊贵价值。这也是孟子所谓“人人有贵于己者”的意思。我们学习孔子思想,若能在重视群体和谐时也肯定个体的主体性与主动性,那么在面对现代社会的风潮冲击与时尚诱惑时,就不难把持自己的方向。我们在修养自己时,要时时警觉羞耻心,言行不仅合乎社会规范的标准,更要安于真诚的良知,进而上达无愧于天地神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