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国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血染山河的“东方绞肉机”:此战之后,再无投降

(2025-04-24 15:06:18) 下一个
 水煮君 水煮历史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全面侵华野心昭然若揭。

蒋介石权衡,决定不在华北决战,因为日军如果沿着平汉线进攻武汉,武汉一丢,抵抗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他依陈诚战略构想,主动把战场引到上海——长江流域地形复杂,若日军从东向西进攻,能借地形拖垮敌人,为抗战争取时间。

中国军队中最精锐的部队接受德式训练和装备的第87、88师,首批开赴上海

改变了日军原有兵力进攻点,也就完全打乱了原有部署。

这是淞沪会战最大的战略意义。

当然,蒋介石选择上海,还有政治方面考虑。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充实着各国利益,日本一旦开战,会引起国际关注,有利于争取各国的同情和援助。

淞沪会战本质上是一场打给外国人看的战争,蒋介石希望通过惨烈战争来博取英美等国同情,依托国联调停中日战争。

日本妄图速战速决,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因此将目光投向上海,企图从这里打开突破口,进而直逼当时的首都南京,摧毁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

813日,日军以虹桥机场事件为借口,悍然发动对上海的进攻,淞沪会战就此爆发。

日军占领吴淞炮台

此前中日交手多为防守反击,这次不同,中国军队从一开始就展开了狂攻,前仆后继,不畏牺牲,决不后退!

国民政府投入精锐,有张治中麾下中央军四个德械师、教导总队,陈诚率中央军十八军,胡宗南黄埔系第一军,还有税警总团等。诸多名将参战,如宋希濂、黄维、胡琏、薛岳、王耀武、孙立人、杜聿明、张灵甫等。

15日,日本裕仁天皇以松井石根大将为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指挥第3师团、第11师团等军直属部队进攻上海,他们用飞机轰炸了中国杭州、广德等城市机场。

战事迅速激化。

与日军相比,张治中德械师并没有在装备上占据优势,将士们前仆后继伤亡惨重,也只攻下一些不重要的据点。刚组建的中国空军因此冒险出动,不光轰炸日军地面目标,世界一流的王牌飞行员高志航、刘粹刚多次与强势的日本空军进行空中格斗,取得了难得的胜绩,掩护了地面部队。

正待命出击的中国空军机群

中国的陆空三军毕竟之前没有协作过,都是各打各的,配合不默契,因此没有发挥出更大的优势。

821日,日本庞大舰队,以长门号、陆奥号战列舰为首,运上海派遣军部队约1万余人从日本奔赴马鞍群岛。22日晚,日军陆军换乘轻巡洋舰、驱逐舰,向川沙镇、吴淞口驶入。凭海空军优势,对上海狂轰滥炸。黄浦江上,日军军舰排开,舰炮猛轰,上海市区硝烟弥漫,百姓死伤惨重。

但中国军队日军的嚣张气焰所吓倒。为了保卫上海,来自全国各地的部队纷纷奔赴战场。川军、桂军、粤军等各路健儿,怀着满腔热血,投身到这场残酷的战斗中。

八字桥中国守军阵地

中日都增兵后,双方鏖战更趋激烈。

孙元良、冯治安等将领在月浦、宝山、罗店等地浴血奋战,阵地反复易手。罗店一役中,尸体成丘,弹尽粮绝仍不退,士兵用刺刀、工兵铲、甚至砖瓦抵抗日军进攻。

这样的悲壮,并非孤例,而是战场的日常。

老辈人说,黄浦江的水都是红的。

最具象征意义的战斗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谢晋元率524400余人据守,死战四昼夜。对岸租界的百姓含着泪看国旗始终不倒,他们用鲜血在世界面前演绎中国人不可辱的呐喊。为了震慑敌军、鼓舞国人,他们对外宣称有800人守仓,史称八百壮士。直到今天,四行仓库墙上的弹孔还在提醒后人:有些仗,输赢不在疆场,而在人心。

日军参谋本部后来解密的作战日志显示,上海滩的中国军队像潮水一样前赴后继

在决心与勇气占优、人数也占优的国军的进攻之下,自视甚高、武器装备全面占优的日军,在开战一个月后依然只能采取守势。

宝山阵地的中国守军

106日参谋本部给天皇的上奏文说:上海战事预料还需要相当时日且付出相当代价

日本继续增兵,很快在上海完成了陆海空高达十万人的部队集结。

中国军队失去了制空权,天空变成了日机的天下,死伤更惨烈

中央军的巨大牺牲,令蒋介石很心痛,但也很欣慰。因为他独揽军政大权的十年间,从来没有像如今这样令出如山。调令所到之处,原本习惯于为私利而打小算盘的军阀——粤军、桂军、湘军、川军、滇军、被改编的东北军,居然不讲条件,不提困难,一起杀向了淞沪战场。

如川军杨森的二十军,徒步、乘船、坐车,花了整整一个月,终于在10月初赶到上海,没有休整就直接投入战斗中。就这么一支穿着草鞋,装备低劣,又刚刚经过长途跋涉的羸弱之师,竟然以伤亡七千人的代价与日军激战了七昼夜。

淞沪会战被称为东方绞肉机,惨烈空前绝后。

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 摄影:王小亭

冯玉祥曾回忆说,在上海战场上,一百里以外看着,半边天都是红的。我们的队伍每天一个师一个师,两个师两个师地加入前线,有的师上去之后三个钟头就死了一半,有的坚持了五个钟头就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是个大熔炉,填进去就熔化了。

中国军人英勇无畏,毫不退缩的精神,可歌可泣。就像蒋介石说的:真打起来,中国人是敢于牺牲、敢于拼命的。

10月底和11月初,中国军队虽处于被动地位,一再后撤,但仍控制上海,这无疑是与日本当初的判断和盘算背道而驰的。

1937115日,日军统帅部令第十军约10万人,从杭州金山卫登陆。此地原有张发奎第八集团军驻守,因蒋介石调兵至上海正面战场,致金山卫空虚,被日军钻了空子。

中国军队无法攻破日军防线,又怕被南北夹击,118日晚,蒋介石下令全面撤退,上海沦陷

淞沪会战中的四行仓库

至此国军以60%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的代价,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话语,淞沪会战幕。

淞沪会战打了三个月,蒋介石倾力打造的30万中央军,以德国整编师为蓝本,最终却折损了10万到18万人。桂军6万精锐,两个月奔袭上海,主力天全军覆没,白崇禧痛哭粤军将士,斗笠遮面,浴血奋战,牺牲惨重,阵亡率近九成九,战后广东哀鸿遍野。川军8万将士怒吼着冲锋,战后仅余两万,精锐尽丧。全军出击的湘军,将全省十三师,9万兵力投入战场,无一幸存,此战之后,湘军番号也随之消失。

此役中国军队伤亡30余万,团以下军官半数殉国,但也迫使强大的、凶悍的日军付出近9万精锐伤亡的惨痛代价

淞沪战场,血染山河,遍地英烈。

淞沪会战是以牺牲换觉醒,用热血撬动沉默世界的悲壮抵抗。

《泰晤士报》称中方伤亡每寸土地都让日军付出代价。更重要的是,会战掩护了沿海工业内迁,为持久抗战保存了实力。正如军事家蒋百里所言:我们退,我们败,我们只是暂时的;我们韧,我们耐,才是永久的。淞沪会战的烽火,点燃了全民族抗战的决心。

淞沪会战的血,浇筑成了中国抗战的基石,而那些英雄的名字,至今仍在黄浦江畔的纪念碑上闪烁,碑文最后一行刻着:

此战之后,再无投降。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