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来源:搜狐
我们现在所说的辣椒,大多来源于茄科、辣椒属(Capsicum)下的 5 种栽培种,其中又以 Capsicum annuum 最为常见。我们所熟知的长条带弯的尖椒,稍短一点的朝天椒,以及大个儿的几乎没有辣味的青椒,都是这个种下的栽培种。
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辣椒是 Capsicum frutescens,也就是“小米椒”,生在比较低矮的灌木上,带着小尖头的辣椒玲珑可爱,不仅可以食用,也是园艺里备受喜爱的品种。辣椒哪里最辣人?实际上,和我们的直觉不同,辣椒的籽儿并不辣,皮儿也没那么辣。辣的是皮里面那层白色的辣囊,一般紧靠柄、贴着辣椒皮竖直延伸出来,把它刮掉,辣味就能减少大半;对于不辣的青椒,这部分刮掉也能改善青椒苦涩的口感。实际上,辣椒的这部分,是为了保护里面的籽儿不被错误的动物吃掉。鸟儿是不怕辣的,辣椒本身也期望鸟儿能多吃点儿,反正消化不了都会排出,正好随着鸟飞得远远的、把种子散播出去。然而讨厌的哺乳动物却总是不识时务地啃食果实,甚至种子还没成熟就被吃掉了,那怎么行?于是,辣椒素作为一种防御哺乳动物啃食的机制被演化出来。然而辣椒却万万没想到,有几种哺乳动物却爱上了这种刺激的感觉。其中一种叫鼩鼱,是吃辣的高手,常年的演化选择让它根本不担心辣不辣的问题;而另外一种则是没毛的猿——嗯,人类。
人类当然能吃出来辣,但是却非常“自虐”地爱上了这种刺激。辣椒的基因来源非常多样,不过都起源于新大陆,在中美到南美的热带地区,有好几种辣椒分别被早期的定居者所驯化。Capsicum annuum 来自中美洲,Capsicum chinense(另一个种,也就是黄灯笼辣椒。名字里虽然有 china 但并非原产于中国)则诞生于亚马逊北部。安第斯山脉也驯化了自己的辣椒,不过在今天已经不太常见了。最新的科学研究支持,在厄瓜多尔的西南部发现了最早的辣椒驯化证据,能够追溯到 6000 年以前,算是新大陆的人类最早驯化的农作物了。而真正让辣椒变得传奇的,是它从新世界走遍旧大陆的脚步,以及人们的带着“自虐”感却依旧欲罢不能的喜爱。在 1493 年,第二次横渡大西洋的哥伦布,以及随船的医生,把这种“像玫瑰花丛一般”生长的植物带回了西班牙。辣椒其实不是一种十分挑剔生长环境的植物——不管是装饰也好,调味也罢,人们(和鸟类)开始自发传播这种植物。来自伊比利亚的商船在明末清初将它带到了广东和福建沿海,从而登陆亚洲,向内陆传播;奥斯曼和阿拉伯的商人也将辣椒通过东欧商路,经过匈牙利传进德国。英语中的 chilli 据说来自墨西哥的一种土著语言,听起来跟“寒冷”的chilly 有一种戏谑的反差——辣椒实际上是制造灼热感的东西;而世界各地的人们也迅速将这种植物和他们文化以及语言中的香料、热辣等词汇相联系起来,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名称:paprika,pepperoni,jalapeno,tabasco,“唐辛子”等等……在中国,一开始人们只将这种“番椒”作为观赏植物或者药物使用,但随着它被大规模地栽培,人们发现用它调味的食物实在是别有一番风味。最先开始食用辣椒的是贵州及其相邻地区,在盐缺乏的贵州,“土苗用以代盐”,而到了乾隆、嘉庆年间,四川、湖南、云南等地也开始食用辣椒了。到了清代末年,我们现在熟悉的辣菜已经进入了川菜经典食谱,而川菜以油溅辣子的吃辣习惯也在这个时候形成。
从干辣椒、辣椒粉、辣椒油、辣椒酱,再到糊辣椒、泡辣椒、糍粑辣椒,调成成红油味、麻辣味、酸辣味、糊辣味、鱼香味、怪味……从小小的辣椒开始,衍生出来了如此丰富的味觉。既然从海上传进来,那么为啥福建和广州不吃辣,偏偏是内陆的四川、贵州和湖南人爱吃辣呢?这个问题到了今天或许也在困扰着各种各样的人——我们为什么选择吃辣?到底是基因决定的还是环境造就的?辣椒好吃吗?当然好吃了。辣椒能刺激口腔黏膜,增加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在潮湿炎热的地方,人常常会感到食欲不振。辣椒能起到刺激、开胃的作用。辣椒素对蜡样芽胞杆菌及枯草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所以也备受潮湿地区的青睐——在食物储存手段并不到位的过去,能杀菌也是非常重要的特质啊。
辣椒带给我们的,实际上不是味觉,而是一种刺痛、灼烧的感觉。辣椒里面含有的辣椒素(Capsaicin,又名辣椒碱)作用于嘴里的痛感神经通路,这种灼热的感觉会让大脑产生一种机体受伤的错误概念,并开始释放人体自身的止痛物质——内啡肽。所以,吃辣的确是一种“刺激”的体验,甚至产生一种欣快的感觉。(顺便说,解辣的正确配方是乳制品——里面的酪蛋白能够结合辣椒素,从而减少对口腔的刺激)而什么样的人会喜欢吃辣呢?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保罗·罗津(Paul Rozin)曾经在墨西哥做过研究。他发现,吃辣这个特质实际上是后天培养的。在吃辣的家庭,小孩子从小就开始接触带辣味的食物,能够培养对于人们对于辣椒的耐受度。不过,即使是这样,人们对于辣椒素的敏感和喜欢程度也因人而异。喜欢追求刺激的人,往往更愿意吃辣——通过一种“良性的自虐”来获取快感,仿佛坐过山车一样。实际上,在辣椒传入之前,人们就已经开始寻觅带刺激的食物了。早在距今 1600 多年晋朝的《华阳国志》中就记载蜀人“好辛香”,在中国,人们使用姜、花椒、茱萸等。而在今天,花椒被更加刺激的辣椒挤到了四川一隅,形成了麻辣的特殊味型。
即使四川地区经历了人口萎缩、湖广填四川等大型移民过程,吃辣(或者说嗜辛)的文化和习惯也得以保持至今。这是否说明了四川和湖南地区的人天生爱刺激呢?有可能,四川和湖南人的性格也是敢爱敢恨,敢作敢当。到了现在,则是“辣妹子辣”,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不过,于我而言,吃辣始终还是一件战战兢兢的事情。我的性格也不算火爆,寻求刺激的需求也并没有太高,而喜欢吃辣,可能更多的并不是辣本身,而是随着辣的味道而来的家乡菜的记忆。回锅肉不加豆瓣便不成为回锅肉,辣子鸡不从成山的干辣椒里捞便不成为辣子鸡,水煮鱼不泡在滚烫的红油里便不成为水煮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