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YouTube看到了陈丹青先生的«局部»,喜欢听他用带着上海口音的普通话的讲解。
之后我看了很多丹青先生的视频,也由此更多地了解了木心先生,并且开始跟踪“木心美术馆”的公众号。
我也在纽约皇后区公共图书馆借了丹青的«草草集»和木心先生的«木心谈木心»,这些事情也就发生在最近一个月。
木心当年站过的阳台 拍摄 | 傅洁
12月16日,我在微信朋友圈发文介绍木心先生,并告知我将于12月21日木心先生离世10周年的纪念日走访他位于纽约皇后区杰克逊高地的故居。
朋友圈一发,即收到朋友邱辛晔写于2017年和2018年纪念木心的散文以及诸首诗歌,很是喜欢。从未当面见过的微信朋友时向东说他可以和我一起去(他当时还在北京,正要回纽约)。
说来也巧,12月19日那天,我一个人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看展,走到位于Robert Lehman Wing拉菲尔的作品前想拍照,有一对父女在那儿档住了我,我示意请他们让一下,他们让开后我便拍了照,然后转身离开。
几分钟后,我又见到了他们。我顿时一楞,这不是我在Zoom上见过的时向东吗?我上前一小步问了他,果然没有错,于是我们约定了12月21日上午8点30分到目的地,一起瞻仰木心先生的故居。
12月21日那天,天气非常寒冷。现今这个日子,绝对不可以得感冒咳嗽,不然我会被怀疑得了新冠,同事都会怕见我。我穿上大小二件棉袄,围上围巾。
从我家里去故居需要40分钟时间,于是我在7点40分时离家,坐Q53到罗斯福大道站,转乘Q33。一路上,我有点小兴奋,也有点小沮丧。
木心先生1980年来美,2006年回国。我是1992年来纽约留学,2001年开始也住在皇后区。如果那个时候我认识他,至少可以帮他跑跑腿,如果运气更好一点,我也许能成为木心先生“世界文学史”的学生。
可是,人生没有也许……
故居全景 拍摄 | 傅洁
大约8点20分,我先到了目的地,开始拍照,寻找25-24A这个门牌号,可是我怎么也找不到。根据邱辛晔散文里的描写,我看到了位于一楼和二楼之间的一扇白色的门,可是怎么也找不到进这个门的楼梯的台阶。就在那时,时向东到了。
瞬时,我又见到了隔壁邻居,我赶紧叫住他,跟他聊了起来。
这位邻居叫罗伯特(Robert),他是25-22房子的屋主。没聊几句,他就问我们是不是来看这位中国作家(writer)的房子。他说曾经有好多中国人来过这里。在他买下这个房子之前,他就住在马路斜对面的房子,经常骑自行车经过木心居住的房子,有时会看见木心在阳台上(台阶)。
他告诉我,木心的房东是个日本人,名字叫Mazaco。她是一位单身女士,在曼哈顿的一个旅行社工作,平时住在曼哈顿,周末有时会过来住。她住在25-26的楼下那间(是同一栋楼)。
木心曾经将自己的书送给她。
她告诉罗伯特,木心喜欢去附近的一个墓地走走,说那儿安静。我事后查了一下地图,这个地方叫“圣迈克墓地”(St. Michael’s Cemetery),墓地建于1852年,有几位著名人士葬于此地,比如有名的职业拳击手,钢琴家和雕塑家。
从木心先生住地步行过去12分钟。其实,这儿也叫圣迈克公园,是一大片绿地。我猜木心先生的有些警句俳句也许就产生于此地。
她还提到木心喜欢这个住所是因为它有“正气”(good energy)。
木心先生搬走后,房东曾邀请罗伯特去那个屋喝过茶。木心先生住的房间不大,进门是客厅,往里走就是他的卧室,二者并无门分开,再往里走就是他独用的厨房和厕所。
故居右边的一堵墙 拍摄 | 傅洁
这儿也常常能听到鸟叫声,木心先生在他的诗文里提到过。面对房子,右边曾经有棵大树,后来锯掉了。
我特意问了右墙上的爬山虎(一种野生植物)一事,因为我记得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某日他突然发现墙上的爬山虎消失了,很生气,恨不得马上搬家(我猜想搬家只是先生写文章时说说而已)。罗伯特告诉我,因为爬山虎爬到墙内了,有损于房子,只好清除掉。
大约三年前,屋主Mazaco去世,她去世前,曾经希望她女儿将来把房子卖给罗伯特,可是后来房价太高,她女儿卖给了一个西班牙裔的人。之后,新屋主将房子改建,把进入25-24A的台阶移走,建成了现在可以看见的稍大的阳台(后来仔细看看门排号还在,只是被阳台的铁栅栏挡住了)。
罗伯特说,曾有中国人想买这个房子,写了一封信让他转交前屋主,可是后来也不了了之。
他又说,如果这个房子能改成这位作家的纪念馆就太好了。
说着说着,罗伯特的太太出来了,她叫玛塔(Martha), 她非常热心地从手机和email中转发给我一位中国人(Li Suiyi)曾经发给她的照片,即木心先生站在楼梯口拍的那张照片。
据丹青12月21日发布的“谢谢大家记得他”视频中所说,就是在这间屋子,先生准备了«文学回忆录»的讲稿,写了«诗经演»,也写了“不知道原谅什么,诚觉世事皆可原谅”这些句子。
走访最后,我和向东拿着他连夜赶制出来的一个作品请罗伯特帮我们拍了合影。向东是从清华美院毕业的博士,是一位艺术家,他采用拼接和绘画的方式做了这样一个作品。
去的前一晚,向东在微信里说要买束鲜花并放张卡片,我说不合适,毕竟那是别人的房子。我其实想让他做个Poster,但是没有好意思开口,结果他还是做了,显然我们想到一起去了。
离开前,我还花了3分钟时间请向东帮我录了一段视频,没有想过放在那里,只是觉得应该留下这个简单的纪念活动。
傅洁和时向东 拍摄 | Robert
很久以前,我看过关于木心先生的一个帖子,但是并没有关注。近日来,我关注到了丹青,又关注到了木心先生,且读了他的«木心谈木心»,开始读他的«文学回忆录»。我用几十年前的学习方法,像丹青那样,边读边做笔记,其乐无穷。
木心先生在他的青年时代的经历是不幸的,可是后来的他又是幸运的。
木心先生在纽约时直接投稿给台湾«联合文学»的社长兼总编瘂弦先生。同时,他也投稿给纽约的«美洲华侨日报»,因此认识了来自台湾的诗人王渝先生。王渝当时是«美洲华侨日报»文学副刊的主编,她又联系了她的好朋友瘂弦先生以竭力推荐木心先生,二人为发现一位来自大陆、但是非常不寻常的的作家而兴奋不已。
木心先生在纽约遇到了丹青,他下半辈子最好的朋友,他的忘年交。又遇到了乌镇呼唤他回家的陈向宏先生,以及他出版的书的编辑们等等。
如今他在国内拥有了那么多年轻的读者,也有我们这些旅居纽约以及世界各地的读者。
他虽然已离开这个世界,然而,他的字字句句将会一直伴随着我们以及后来的人们,因而,这也是我们的幸运,我们会和他一直这样聊下去,玩下去。
不知不觉中,他变成了我们众人的好朋友……
傅洁
2021年12月25日
写于纽约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