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25 (15)
作者:林帝浣 小林
inkcn020
小林的摄影-画画-书法-文字
今天世界读书日,闲聊一下读书的事。
在智能手机不离手的时代,谈阅读有点不合时宜,我相信今天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绝大部分,已经很久没正经读过一本书了。这是很坏的事吗?其实也不算,我们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其实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里,都能找到。
手机读书读资料,除了有点伤眼睛,没有其他的缺点。要说纸质书,真的去买一本,最大的功能可能就是摆拍几张,发发朋友圈。既然电子书如此广泛,热爱学习知识的你,看到好内容一定要放进收藏夹,虽然再也没有打开过。收藏了,说明你想好好学习,再也不看,说明你只想天天向上。
在信息爆炸的海洋,信息的梳理和凝聚,是有着巨大成本的,更何况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哪些,不想要哪些。所以,很多人的知识体系,其实是支离破碎的,好像什么都知道一点,但也没有什么卵用,除了偶尔的酒桌谈资。有些知识知道了,过一阵就忘了,不断有新的知识涌现,我们就这样记了忘,忘了记,实在没什么用处。
其实,如果是谋生所需的知识,最重要的不是阅读,而是实践。当你靠某一行吃饭的时候,工作时会发现有些知识你是不懂的,为了吃饭,你必须去弄懂弄会,如果不是为了完成一件事,提前去学习的这些知识,根本派不上什么用场。
一旦已可谋生,其他的知识,也就变得可有可无,学了也没用,学了也白学,有什么必要呢?这个世界上,无用的知识,到底有什么用?
我们不妨回头看看人类发展的历史,为什么这么多知识被创造,大部分会被忘掉,留下来的所谓知识,又往往是看起来没什么用的,尤其以哲学家和文学家居多。每个时代,出版的书都很多很多,但被称为名著的,来来去去就那么几本。这跟人类使用知识的方法论有关。
每个哲学家或者思想家,他们之所以被记住,不是因为他们博学,而是因为他们设计了一个观察世界的框架。我们知道,每个人的经验和知识,都是很有限的,而世界如此复杂,当我们去认知世界的时候,必须用一个框架去概括和归纳。而且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看世界的框架,至于这个框架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简单粗暴,还是精密无懈可击,那说不准。
历史上那些最聪明的人,也有他们各自的框架,可能苏格拉底的框架是三角形的,亚里士多德是正方形的,孔子是梯形的,庄子是圆形的。而我们阅读学习,最重要的不是获取一些知识点,而是知道,在人类历史上,最有智慧的人们,他们观察分析世界的框架是怎样的。
当然,有些你会不认同,有些会让你沉迷,有些超出了你的经验范畴。但都没关系,通过了解分析他们的框架,你也会慢慢形成自己观看世界的一个框架,很多的圆形三角形方形可以作为你的建筑材料。当有了一个独特精巧的框架,所有零碎的知识,才能找到附着点,成为框架里的一部分,也会让你具备了观察世界的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方法论。这时,你慢慢可以知道,什么时候是风口,什么时候可以投资,什么时候改止损,何时该进,何时该退,谁是操盘手,谁是韭菜,如此种种。
这些知识没有用吗?我觉得这是世界上最有用的知识。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知识框架,要说含金量,我觉得常识的含量。这个世界是很多常识的,当你知道的常识越多,看世界就会越清楚。
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很短暂的,能去到的地方,见识到的世界也很有限,所以我们能获取的常识,其实很少很少。要知道更多的常识,得从那些经受住时光淘汰的名著里去找。网上的信息虽多,但要分辨和选择,需要的经验和智慧,超出了大多数人的认知范畴。而印出一本书,是需要成本的,需要时间的,多数还经过了无数人的选择和编辑。从那些最经典的出版物里,去学习认知这个世界的框架,其实比上网冲浪快捷和容易得多。
当然,有了框架,还需有血肉,网络容易获取的传播速度飞快的信息,就是附丽于框架之上的血肉,能让你迅速做出判断,一叶知天下秋。
行文至此,可能大家要开始让我推荐名著了。实在惭愧,小林不怎么读名著,记得在机场书店,买了一本《瓦尔登湖》,打算在飞机上充电,结果每次不超过三页就睡着了。至今那本《瓦尔登湖》,只看到第五页。名著实在太难看了。
影响我比较深的一些书,可能都不太著名。比如中国诸子百家的文化,我的老师蔡志忠漫画《诸子百家》,对我影响尤深,尤其是《庄子说》,让那时还是小孩的我,产生了浓烈兴趣,蔡老师的漫画诸子百家,现在市场上已经几乎看不到了,此类的漫画书也有一些,可惜我觉得还是不如蔡老师的精彩。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几本书,比如美国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写的是美国近代史,从1920年代的经济衰退时期写起,直到1972年尼克松的水门事件,这段美国史,在世界经济面临大衰退危机的今天,我觉得仍有巨大的参考意义。
还有美国作家何伟的中国三部曲:《寻路中国》、《江城》、《甲骨文》,写的是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社会细节,非常有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文化的,换一个角度,或许也可得知很多问题的本源。
要说文学写作的角度,沈从文的《大山里的人生》、《边城》影响我至深,而鲁迅、王小波也曾让我迷恋过。古典文学的话,我爱的还是《宋词三百首》,中文的意蕴和长短句的节奏感,学到了很多,而唐诗我得益不大。
美感美学方面的修炼,黄公望和董其昌的画论,给我启发良多,如果你看中国的山水画看不出来什么名堂,这两个人的理论,可以让你建立一点基本的概念。
以上这些书,可能都已经脱离了我们的时代,也不再流行了,我还读过很多很多书,可是都是即读即忘,可能也是因为已经老了的缘故吧。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读过的书比走过的路重要,而吃过的亏,比读过的书重要。
【关于作者】
小林(林帝浣)
立志做摄影界书法最美的段子手,漫画界文笔最好的美食家,然而小林毕业于临床医学系。著作《平和的你,才最美丽》《生得再平凡,也是限量版》《等一朵花开》《初相遇·若重逢》《凡是过去,皆为序幕》《时光映画——镜头中的二十四节气》《我想给你拍张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