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25 (15)
文|章诒和
2009年10月31日,我刚由乌鲁木齐返回北京,就得知歌手陈琳自杀的噩耗。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她就是我认识的“陈姑娘”。看到报纸刊出的照片,无可回避了,亡者就是陈琳,就是我的陈姑娘了。
除了陈琳的前夫沈先生,几乎没有人知道我认识她,且是朋友。几天后,沈先生发来短信,说希望我能在她的追思会上讲几句话,让它随着歌声飘入天堂。我回复道:我会以文字的方式来表达。
从死讯传来至今,我的心一直很不平静,很想写两句。是悼亡,也是写给自己的。因为,死是所有人一致的归宿,早晚而已。
记不清是哪一年,我到望京小区看望由重庆来的学者王康。客人太多了,多到谁也不认识谁。夜幕降临,大家围坐在几乎望不到尽头的长桌吃饭。突然,一个年轻女士把众人排开,一定要挤到我的旁边。她坐下了,微笑着自我介绍:“我叫陈琳。”这名字太平淡了,平淡到和她身上那件白布衬衫一样。旁边的主人做补充:“陈琳是流行歌手,挺有名气的,我们重庆人。”
“我叫章诒和。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
“章老师,我知道你。读过《往事并不如烟》,多好的书哦!”
吃惊不小,一个流行歌手能读罗隆基,看史良,琢磨储安平?“真的吗?我非常感谢。”说罢,埋头吃饭。只顾和王康说话,便也不怎么注意她。
没几分种,我发现陈琳的位置空了,人呢?毕竟我和剧团、戏班打过多年交道,知道演员的情感状态。我放下筷子,跑到卫生间。果然她在那里,把脸埋在盆池,用手不断撩着自来水,冲洗自己的眼睛。她在流泪,在痛哭……
“陈姑娘!” 我轻轻地叫着。
回转身,眼里挂着泪,脸上全是水,非常可爱。她说:“啊,陈姑娘,多好听!章老师,你以后就叫这样我吧。”
之后,她向我解释,自己喜欢哭。高兴,要哭;难过,也要哭。现在哭,是高兴,因为意外认识了我。我说:“你太年轻。成熟的艺人,都不这样。”
“我不年轻,都三十多岁了。”
我们一起回到了餐桌。重庆的菜,太辣。我能吃的只有放在眼前的油炸花生米。不一会儿,手机响了,临时有事。只得匆匆告辞。
等电梯的时候,陈琳跑来,说:“章老师,能把你的手机号码给我吗?”
就这样,我们手机短信频繁。她一天能发送十几条,每一条的落款都是:陈姑娘。
一天,陈琳来电话,说:要送我一件小东西,而且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她亲手做的。一下子懵了—— 自失去所有亲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我最喜欢的?我们约定在友谊商店的咖啡厅碰面。陈姑娘来了:旅游鞋,运动服,布挎包,墨镜,素面,短发,任谁也猜不出她是个有些名气的歌手。
她说,自己早到了,不过是坐在汽车里等我。我要了一杯美式咖啡,她只喝矿泉水。话没说上两句,她就从挎包里取出一个塑料口袋,打开口袋,取出一个日式小陶碗。双手递到我的眼前,说:“章老师,你打开看看吧。”
揭开碗盖:五香花生米,装得满满的。顿时,我联想起在望京小区餐桌上,只吃花生米的情景。“陈姑娘,你这样用心,我该如何谢你?”
后来,我拿一条英式图案的丝巾以为回赠。她闹起来,说礼物太贵重,自己所赠不过是一碗花生米罢了。因为不公平,是绝对不能收的。不容分说,我把丁香紫颜色的围巾绕在她的脖子上,让她自己去照镜子。说:“不好看,管保退货。”
她乖乖地去了,笑嘻嘻回来。红着脸说:“真好看呢。”
我很感动,她性情率真,称她为姑娘,是叫对了。
我们多次在咖啡厅碰面。陈琳送我的光碟,里面是她的演唱专辑。她还告诉我,在学习英文,幻想着能去美国专门学习流行音乐。
自打听说我是一个人生活,陈姑娘就一百个不放心了。天天短信问,我早餐吃了吗?午餐吃的是啥?晚餐准备好了吗?我被盘问的像个罪犯,一日三审。一天,她打来电话。说,马上开车来接我,家里炖了一锅鸡汤,鲜死了。
她把丈夫介绍给我。沈先生很客气,将华丽敞亮的客厅让给我俩聊天,自己则躲进书房去了。家中的摆设,简单却不失精致,角落里有高尔夫球杆、网球拍。我觉得,陈琳的生活过得已经很爽了。不久,在无意中得知我的脚“崴”了。这下子,她比我急。非拉着我上她家去住几天。说,有个好按摩师等着呢!
一次,我们谈到子女对待父母的问题。她讲出自己多年的苦恼。我说:任何父母都是有缺点的,甚至是过失。但他们毕竟是你的父母,而孝敬老人则是一个人的道德底线。所谓孝敬也很简单,比如,你看到重庆明天的天气是40度,能不能打个电话问候家人,碰见大风大雨,能不能打个电话,提醒关好窗户。其实,父母要求子女的并不多,一声问候,就足以让他们眼泪汪汪。陈琳很快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但是,让我啼笑皆非的是她同样也关心我,只要北京刮风,下雨,高温,陈姑娘的短信就来啦:关上窗户没有?衣服穿暖了吗?煮绿豆汤没有?有一天,陈琳打来电话,让我猜她在干什么。我说,你太难为人了。接着,她不无得意地说:“母亲病了,我在医院陪伴呢!”
2006年,我送给陈琳刚出版的《伶人往事》。读后,她对我说:“和过去的艺人相比,我很知足了。但是在技艺方面与老前辈相比,那差得太远、太远了。我今后会努力,要把歌唱得更好。”
我问:“怎么才算好,标准是什么?票卖得好,就算好?上了央视,也算好?还是获了奖,就是真的好了?”
一连几问,她沉默了,表情变得很复杂,困顿又茫然。我知道陈琳有四川清音和扬琴的功底,于是,鼓励她走自己的路。我说:“戏曲段子,你就是再不会唱,也比半男不女的李玉刚强三分。”她说,自己现在也有点喜欢京剧了。我建议她先学梅派。没几天,她就在电话里给我唱“贵妃醉酒”,毕竟受过专业训练,一出手,就像那么回事。但是,她不时尚,既赶不上选秀的“超女”,也拼不过阴阳“怪胎”(注:不是指专业男旦)。人生的痛苦,有时候不一定是自己的失败,而是他人无端的成功。我甚至觉得鼓励陈姑娘上进,乃是绝大的错误。因为一个非顶级的歌手,越是有雄心,就越艰难,并潜伏着覆没的危险。今天也不同于“万恶的旧社会”了,从前的戏班子,演员按头牌,二路,三路顺序排列。现在,管你是大姐大,还是黄毛丫头,都站在第一排,竞争残酷,甚至不择手段,使出台下功夫。
我也有对不住陈姑娘的地方。一次,她打来电话,正逢我与别人商谈事情。有些不耐烦的我,对她说:“你能不能先说到这里?”
旁边的朋友插话,问:“什么人?”
我说:“一个歌手。”
“你还认识歌手?!”对方惊呼。
我大概忘记关手机,陈姑娘肯定听见了。因为好几个月她没理我。她该生气!
陈琳的热情如滚开的水,纤弱如纷飞的絮,温柔如缠绕的藤。一旦迎面扑来,叫你猝不及防。她急切地需要把爱分送给朋友,也急迫地需要被爱。在今天这样只讲利益的社会,陈琳的多情就非常令我担忧。
我们从来不谈婚姻爱情问题,恰恰她的危机就发生在这里。陈姑娘匆忙再婚,我吃惊不小。我觉得她不是在重拾爱清,而是在寻找依赖。离婚后的陈琳,害怕孤独与寂寞。于是,寻找新的爱情,便成为她自我逃避的方式。应该说:因害怕孤独寂寞而去恋爱、通过别人以求得安慰是当代青年的一种十分常见的心理。没想到出道多年的陈姑娘也这样做了,把自己的幸福和未来都装进了婚姻。而依赖,很可能就是被利用或彼此利用。这是最危险的!难怪有人说:爱可以拯救,也可以毁灭。问题是当陷入爱情的时候,狂热中你能分得清是拯救还是毁灭?果然,婚后没几天,陈琳与丈夫就产生尖锐的冲突。激情消退,大梦方醒,她赠房、赠车的种种慷慨,都成为证明自己愚蠢的注脚。草率又失败的再婚,使她感到无比的悲愤和羞耻,这段时间,她几乎中断了与好友的一切往来。
再有名气的演员,其内心都极其脆弱,不堪一击。婚姻的破裂和事业的艰难使陈琳不能自拔。何况,艺人从来都是掩盖真实的自我,而把笑脸,身段,歌喉以及所谓的光鲜、轻松、快乐,抖擞出来。他们那种无法向外人道来的凄凉、困顿、苦情和无奈,从某种程度上讲并不下于打工仔。加之,陈琳性格内向又倔强,苦撑门面,苦水自咽的生活,就使得她格外痛苦了。一切都有限度,超过了限度,陈琳决定撒手!
事情终于发生了,一个初冬的夜晚,陈琳做了自我了断,从九层高楼纵身跳下。陈姑娘把歌唱到黄泉路上,把爱弄得血肉横飞。离世的时候,她结婚刚刚三个月,这也使她的生命永远停留在年轻的岁月。“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我等待着那最后孤独。”万不想,陈琳成名曲中的两句歌词,像谶语一样应验了。
死亡是她最后的歌,也是最绚烂的花朵。
此刻,外面飘着雪,路灯幽暗,我的心特别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