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国殇》首映礼

(2010-09-09 06:55:28) 下一个

继中国远征军的相关记录片引起人们的注意,以及闹得沸沸扬扬的某某感谢侵略的嘴官司之后,《国殇》来得正是时候。“正面战场抗战纪实”,这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的绝好机会,我一定要去看。在免费索票无果之后,我还争取要去当义工,也被婉拒。据说要的是身体强壮的,能推动轮椅的。实际上我在现场没看到一个坐轮椅的老兵,也没那个义工去搀扶老兵,老兵们都是自己走进会场的,当然这都是后话。好在最后说,可以去现场坐加座。

为了坐加座,我不得不8点半出门,怕人潮汹涌,没有地方。给的地址是铜锣湾地铁出来坐69X。但我被香港的地铁惯坏了,我以为搞首映礼的数码港是个出了地铁站,走几步就可以到的商场。15分钟马,不过是在市区兜来兜去的时机。等到了铜锣湾站,发现没一个出口写着数码港。我恼羞成怒,跑去问职员,对方在地图上给我画了长长的线,让我到线的终点坐小巴。我才发现问题严重,且我根本没有方向感。那也得找啊。问了无数路人,半个钟头过去了。我已经绝望,想去打车,15分钟嘛。这时一抬头,好像走对了方向,又坚持了一下,看见了长队等车的人。哈,去数码港。等了半天,人多了十几个,车却没有来的意思。我又想放弃了,但一回头,刚才路边的数辆出租,如今一辆不剩了,只好硬着头皮再等。车总算来了,我看着车钻出了闹市,海洋公园过去了,坟场过去了,香港警察学院过去了,还在往山里开去,沿途人烟罕至。不仅暗自庆幸没有打车。等到在山里绕够了,一片豪宅惊现眼前,旁边路牌上标:贝沙湾。背山面海,海光山色,端的是豪宅。古天乐哥哥的豪宅似乎就在附近。路边顶着烈日等车的女人脸色黝黑,显然菲佣。感情数码港是这么个荒郊野外的豪宅所在。

找到电影院,人寥寥可数。我看有人直接领票,无人查看,就去说我是来当义工的云云,一个工作人员拿着表给我挑位,还问我觉得如何。有就行啊,咱不挑剔。赶紧进去霸位。我一路狂赶,到地方是10点。电影11点才开画。此时人很少,查票的人都没。等我坐下没多久,就有人查票了,而来得除了老兵,好像都有票的样子。不仅又庆幸了一下。我错估了形势,除了各学校得到赠票的同学,向我这样自己搭车过来的人实在不多。我霸的位置,比同学们的位置都好。

现场的人不多,感觉组织略有混乱。我觉得系上搞个会议, 都比他们组织的有序。老兵们来了,他们很好认。穿着黄色马甲,上书荣什么联谊会(记不清了),还得从右往左读,胸前青天白日满地红。有女成员,戴美式军帽样子的蓝布帽,也是国会,国旗的。据说他们今天本来要穿军装的,但有人反对,未果。

过了一会,主持人宣布要开画了,让大家欢迎老兵。老兵们不是早就来了吗?我正疑惑。看见几竿旗在入门口树了起来,除了青天白日,还有黄埔同学会的会期,以及老兵联谊会的旗。

老兵们举着旗昂首走进会场,原来老兵分了两批,这是后一批。后来我才知道,今天来的,都是在香港的抗日老兵。龙应台笔下调景岭的不落的国旗,估计就是他们的旗帜。

看着他们衰老的面庞,和人气并不爆棚的会场,想想屋外荒凉的环境,我读出了两个词,边缘和憋屈。而只要他们还打这旗,边缘和憋屈就将继续。

电影终于开始了,开头的闪电和黑色影像记录的南京受降仪式,很严肃,充满了复仇的快感。疑问也来了,到底有几个受降仪式阿?那个更牛,更算数?密苏里上的,芷江的,南京的?

电影从卢沟桥事变开始,一开头就从77事变之说并不确切来指出,历史之需要还原和不容被谎言抹杀。“国军被打得遍体鳞伤,却被指为不抗日”。“摸摸良心,讲句真话,那么难吗?”这句颇悲愤地诉说基本就是全片的基调了。电影用地图和图标推演,演示当时的战略部署。用老兵采访,补上个人的感受。图标上,蓝色是国军,红色是日军,这种色彩和对于战斗序列的代号让我又混乱了一会,半天才习惯。对于战斗的叙述,非常清楚,也确实让我对于77以后的战场形势有个全新的认识。至于,平型关的具体评价这些,网上早就争了很久,我不觉得有任何意外。历史的图片,让大家对于中国当时的穷,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对于那些曾经抛洒热血的抗日将士,对于他们付出的牺牲,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其实,大家都知道那是正面战场,但是一些历史数据,和事实,还是被忽略掉了。从手缝里漏了出去的,今天要把他捡回来,给与正确的评价。我今天才知道刘湘死在抗日战场上,收租院里当然不会有这一笔。

但看完全片,我还是有点失望的。制作水准不仅在《探索发现之中国远征军》之下,也在凤凰系列的中国远征军之下。凤凰的虽然有时历史事实不够宏观,不能起全盘把握的作用,但还至少有老兵的血泪,够煽情。探索发现,制作精良,宏观和微观紧密结合,历史和评价水。。交融。从我方,到日本,从学者到老兵,从正史,到笔记回忆录,都有运用,从为什么要打,到当时的战场景象,都能有力的还原,还有点小八卦,比如黄仁宇的稿费,以及我最喜欢的那段,“军中每日学习印度语。。。”《国殇》重在对历史事实的还原,主要是回忆录和历史影像,微观层面靠老兵口述。但全片缺了一环,就是评价。全片强调的是将士不怕死的敢死精神和无畏的牺牲,这点的确给人印象深刻:一笔笔伤亡数字,一个个高级将领阵亡。但是对于战略,战斗的评价,总觉得弱了点。老兵采访也说,某一仗打得好。那为什么好,没有总结。打得不好的,更无反省。难道战术上毫无总结的价值吗?战略上到底有无失察之处呢?还有对于个人的评价,也被省略掉了。傅作义带着兵在华北退却,一笔带过。唐生智从南京跑掉,是一句“称病在床”,“离城而去”所能轻松抹过去的吗?普通将士抛却头颅的牺牲是为了国家民族,不是该负担责任的人掩盖自己责任的遮羞布。英勇的没有额外褒奖,该负责任的不加以斥责,这也是对牺牲者的不公平。牺牲,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尊重。但具体战术、战略的总结和检讨,也绝不可少。探索发现系列,就把胜利的经验和失败教训总结的很好,清清楚楚。

 评价偏弱的另一表现就是没有引入史学家,军事研究者的评价和采访。事实是事实,评价主要靠画外音。画外音的局限是明显的,就是不够生动。史学家们一个一个都口才极佳,深谙什么能抓住读者注意,用词一针见血。说到激动处,激情澎湃,是画外音所不及的。

 电影今天放的是DVD版。只放了上集,到南京大屠杀结束。据说电视版有40集,期待着,并希望那个版本有更全面的资料。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misskuhn 回复 悄悄话 鞭辟入里啊!!

除了前面非常典型的路痴症状外,後面的对比分析与影片点评都非常到位,连我这个没看的人都有些些期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