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通常说的知青大返城,是指1979年开始的几年时间。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准确地说,是上山下乡知青和城镇居民的大返程,而不是只有知青。用我们一家的事例来说最清楚。
我们一家7人(父母和我们五个兄弟姐妹)是1969年下乡的,1979年可以全家回城。这时候, 我们一家有4人有条件回城:我父母、我最小的妹妹和我。其他3人呢?我姐姐婚嫁了,我的大妹妹有固定工作了,我弟弟在读大学。所以,只有我们4人户口还在农村。
这一批回城,是安排城镇居民回城,凡是下乡的城镇居民户,还没有升学或者工作的,户口还在农村的,愿意回城的都批准。
这就是说,在回城的浪潮中,城镇居民是先于知青回城的。在我们下乡的书洋公社,据我估计,下乡的城镇居民人口比下乡的知青还多。在我们的生产队,下乡的时候,城镇居民有13人,知青有7人,附近的几个生产队也是如此。因为大队安置下乡人员,分派到每一个生产队,大多是根据居民和知青的比例安置的。
这些细节也许没有人注意到,却是非常重要的,对我八十年代的工作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我是老三届知青,照理说1969年下乡是以知青身份下去的,其实不是。因为我们是全家下乡,就按照城镇居民的人头算我的份。我姐姐也是老三届,她也和我一样,城镇居民身份。在我们公社,像我们这种知青身份被划到城镇居民身份的很多。城镇居民中个人的生活补贴比知青差,根据我的旧信记载,当时龙海县政府对全户下乡的落户安置费是每人160元,单身汉每人230元。在落户后的六个月里,单身汉每人每月8元,全户每人每月6元。半年后就取消任何补贴。安置部门只区别单身和全户,不是知青的单身汉也享受知青待遇。这就是说,只要单身就是知青,只要是全户的,就是居民。
当地的领导干部为了区别居民户的知青,称我们是户青。知青和户青的的待遇在半年之后就停止了,看起来一视同仁,可是到了有招工指标的时候,知青优先。下乡之后一年,单身知青就陆陆续续走了,有的招工,有的补员,有的申请病退回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唯有居民户的知青因为家里有父母需要照顾,很难走。居民户下乡的,又大多数是有历史问题的家庭,子女即使是知青,也不在招工的考虑之内。所以,直到1979年,留着农村的几乎只有居民户。这一年夏天,城镇居民户都落实回城,可是回城不会安排工作,我想我是知青,可以等待招工,所以我没有回城。为的就是这张知青身份的ID卡。
1980年回城之后我参加工作的经历已经介绍过了,但是我的知青身份还是没有被承认,因为知青是计算工龄的,我没资格加工资。我只好再找亲友到劳动局说情,还到原来读中学的龙海一中打了一张毕业证明,证明我是1967年在该校初中毕业,毕业时没有发毕业证书。这是一张32开的纸条,却让我纠结了十几年的心病。
其实,纸条容易打,劳动局这关不容易过。若不是为了加工资,我才不在乎什么毕业证明,我是不是知青身份对我没有任何影响。
和我一样纠结知青身份的户青朋友还很多,他们为此的遭受挫折的故事我也知道不少,现在,那些下乡的朋友,不管是知青还是户青,不管是退休还是还在工作,都享受着下乡的工龄补贴。没有人去注意到40年前上上下下的那条醒目标语。
“热烈欢迎知识青年和城镇居民到农村去!”
时代只记住知青,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城镇居民,尤其是户青。那些年我为什么快乐不起来?就是因为是户青,憋气窝火十几年。十几年的光阴足以使一个人变成另外一个人,脱胎换骨。
补充一个问题,在我的回忆录《土楼岁月》里,我记录我是最后一个离开生产队的,但是我错了,直到2016年我回到第二故乡的时候,90岁的老队长对我说,我们队里最后走的不是我,而是两位知青。原来,这两位知青长期回城,户口还在农村。直到我走以后,也就是1980年之后,才把户口迁回去。具体哪一年?我也不知道,反正就是八十年代的故事。还有很多知青和户青的故事我不知道,我走之后,我们大队还有不少户青没有招工的份,尤其是那几位地主的儿子,我的同龄人,他们在八十年代的遭遇,一定比我更加坎坷。
八十年代的往事不堪回首! 也正是不堪回首才要回首,历史就是回首。户青的历史我们不回首?谁回首?!什么是“户青”?在文革的字典里都找不到,应该在文革史上补上一页。
最近博文:
户青的故事在我的里专门写一篇.
流金岁月!
是的!
That is an interesting perspective. Suppose a man kidnapped a woman to be his sex slave, raping, torturing her and shackling her in his basement. After a few years, he allows her to wander up the stairs and watch TV but still forbids her from setting foot outside the house. Do you think the man deserves gratitude from the woman?
其实政府就是反思失误,才有改革开放。西方世界也欢迎中国改开,说感谢也未必不可。
友明博主感谢改开,大可不必。把原本应有的人权赋予个体即可。不是你感谢改开,而是政府要对过去道歉!
在这里读博客及讨论的都不是时时刻刻自危的人。这就是进步。
是啊!这要感谢改开。历史的车轮是永远向前的,每个人都希望生活更加美好。中国农村的变化是人们预料不到的,但是还有很多贫困地区,需要我们去帮助他们。我就有认识的网友自愿到中国边远贫困地区做义工,而且是好几年,很值得我们学习。
说得好!青春的岁月是公平的,没有人会多一点或者少一点,就看你会不会使用。
我和你的经历差不多,理解!
很多知青类文章把那段经历写得很艰辛。忽然想起那些原本就在乡下生活一辈子的农村人就没有任何感觉吗?一群城里人被贬至乡下,总觉得命运对他们不公。自视高农村人一等,一旦有机会就又离开了。谁为农村人着想过?农村人是啥?是畜生?就该祖祖辈辈过穷日子?至今没有发现经历过知青岁月的人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分析文章。
=== 不懂就学学,不要来气我们老知青!
那些下放户就是城镇居民上山下乡,所以,上山下乡就是双输的一步棋,被迫离开城镇,到乡下又不受欢迎,两者都不高兴。不知道为什么对知青下乡还有那么多争议。
说得好!
回复‘吴友明’:“比农民地位还低人一等。。。人家看不上我。。。” 虽然政治地位低,但城里人内心是清高的。不是人家看不上你,而是人家把握不住你。即使你当年找了农村媳妇,以后有机会后还是会远走高飞。聪明的农村女子需要对你不弃不离才行。那个年代聪明的人太少了。
中国的问题大家心里都清楚。有能力的都用脚投票走了。没能力的装糊涂,偶尔还要演戏歌功颂德。
知青的那段经历的确很艰辛,在乡下生活一辈子的农村人也很艰苦。在中国大陆,经历过知青岁月的人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分析文章是有,而且很多,只是我们很难看到而已。我的回忆录《土楼岁月》在国内出版,也发表在新浪博客,但是大半被删除了,读者看不到了。有关此书的评论《真情叙事,往事生辉》原来出现在作协的重要文献里,现在都被删除了。我在新浪博客被冷冻的博文有两百多篇。所以,很多信息不是没有,是你看不到而已。
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稍有自由可以掌控自己命运,公平竞争的机会,就可以翻身致富,子女受高等教育,出国留学,作生意成为职场领军人。
现在我五十年前插队的乡村高楼,汽车,不少乡人活得比城里人更富裕,当年农人的子弟,在文学城里就碰见过不少,在恢复高考公平竞争后,考上大学,留洋读博,科技领域大显身手,为华人争光大有人在。
我们这代知青,当年被赶出校门,文化不高,在现实和网络中被年轻代人轻蔑歧视也不少,但我们这代大多数人努力奋发,自尊,自立,自强,还凭自己良心,花心血写出自己亲历过的历史真相,就是为杜绝历史悲剧重演,对中国的后代的光明负责,就值得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