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这之后,美国就成了世界的主导力量。也许有人认为一个大国之所以成为超级大国,必须在各方面都是出类拔萃,其实并不尽然。当时的美国在经济上确实是世界超强,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发了军火财,又没有在战争中受太大损失。除了夏威夷的珍珠港和殖民地菲律宾被战火洗礼,美国本土丝毫无损。虽然在战争中人员伤亡大,但比起所有的其他国家,还是算是比较小。但是军事上却不占优势,在朝鲜战争中,被新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了个下马威。在欧洲,美国军力同样比苏联要弱,需要通过核威慑来抗衡苏联强大的陆军。在外交上,除了傀儡中华民国和新收编的英国外,影响力和苏联是半斤八两。在文化上,美国就更是要稍逊一筹。当多民族的联邦苏联产生出非俄罗斯族的格鲁吉亚人斯大林在1932年成为最高统帅时,美国的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才3岁,差不多30年后才可以为深受种族迫害的黑人民众争取其本的权利并很快丧命。也许在70余年后的今天才可能出现第一位有一半黑人血统的奥巴马成为美国下一任总统。
通常来说,一个大国的影响力在于三个方面:
一是恐吓力。我军事实力强,你不听我的,就打你个鼻青脸肿。或者是我掌握世界金融和经济命脉,对你实施经济制裁,让你有了上顿没了下顿。或者是我朋友哥儿们遍天下,一起骂你个狗血喷头。
二是收买力。和我站一边,你有好处分。帮我干一件事,你会得到更好的报酬。总之,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为利益而行,每个国家都是如此。
三是亲和力。我的行为让你佩服,你心甘情愿的和我套近乎。当然,如果套完近乎后,又可以有利益分的话,当然是锦上添花。有人认为这种亲和力跟文化价值一样的话,就是大错特错。现在西方的一些人,成日以为自己掌握民主自由的普世价值,具有国际舆论的话事权和道德仲裁人的身份,就可以在世界上有亲和力,其实是一种意淫的想法。对一些小国家和曾被人殖民和欺负的人民而言,一个大国对他们尊重,平起平坐和不要教训他们,可能会有更强的亲和力。
而美国的强大主要在于其收买力。通过开放国内市场,使很多国家发了财,不仅包括北约圈子里的欧洲国家,还包括了东亚的日本和四小龙。
四
当然,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了两个方面的强大挑战:
一是苏联的军事挑战,二是日本的经济挑战。
苏联的军事挑战主要是以冷战的方式进行。唯一的一次热战的机会是古巴导弹危机。其实在两强的对抗当中,持续的冷战和军备竞赛对经济实力较弱的苏联肯定不利,因为军力强大的苏联在战场上取胜的机会要大得多。当然,如果能够让对方陷于战争泥坑,自己可以在旁边四两拨千斤,那就是最佳选择。所以说美国入侵越南和苏联入侵阿富汗,都是大败笔。但是,在新的武器系统下,当双方都具有完全毁灭对方的核子武器,而又没有保障自己不被毁灭的导弹防御系统,热战的机会又比较小,因为总是可以通过牺牲自己的马前卒—附庸各国的利益而达到平衡。
这一军事挑战最后以戈巴乔夫盲动的经济改革(Perestroika)和政治开放(Glasnost)带来的苏联解体而告结束。当然中苏分裂和中美友好都削弱了苏联的实力,但是只靠军事一条腿,而没有强大的经济,苏联的胜算本来就不大。
苏联的麻烦始于1979年对阿富汗的入侵。其实经过成本昂贵的军备竞赛,苏联和美国双方的经济资源都消耗很大。在苏联这之后十年在阿富汗浪费军力和经济资源的同时,衰退的美国开始面临来自日本的经济强大挑战。美国的汽车工业,电子工业和机械工业,都在日本的竞争下,处于劣势。日本人挟高企的楼市和股市,凶猛的出口工业,和变成巨无霸的各家银行,以一个超级暴发户的姿态,在美国展开购物狂潮,将美国地产的标志—如纽约的洛克菲勒大厦,加州的帕博海滩高尔夫球场,以及好莱坞的电影和唱片公司,一扫而空,在美国民间,掀起强烈的反日浪潮。
但是,日本对美国的挑战无法带来真正的威胁,因为日本在现实上还是美国的殖民地。一旦美国在苏联陷于阿富汗泥坑后,松出一口气,立即逼迫日本在对其最为关键的外汇兑换率上做出让步。在1985年的普拉扎协定后,西方各大央行对日元实行干预,让日本为美国经济衰退买单,使美国的赤字从GDP的3.5%降了下来。在短短两年之间,美元对日元兑换率降了一半以上,日本的经济实力按美元计,几乎接近美国。而由于快速的货币增长,导致日本和国际游资强进日本的股市和楼市,造成固定资产的泡沫化。在最高点时,日本东京皇室3.41平方公里的地皮,居然比美国整个加州的土地总和还要贵。最高价的银座,更是卖到1百五十万美金一平方米。不明就里的日本人民族自尊心高涨,觉得自己可以和美国叫叫劲。于是有日本右翼政客石原慎太郎和索尼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盛田昭夫,出书【日本可以说不】,对美国的权威进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