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老师的道歉和中国人的不言谢
(2011-10-09 19:24:04)
下一个
带孩子去钢琴老师那儿上课,老师上来就道歉。说周末在超市碰到我和女儿时没有给我们介绍和她在一起的先生,非常抱歉!
事实上,是在我们走后,她的先生幽默地抱怨了一下,他说:“谢谢你介绍我…” 我想,当时钢琴老师一定很不好意思,没有把她的先生介绍给我们认识,只顾自己和我们说话,把推着购物车的先生晾在一边,对她的先生不够尊重。然后,觉得对我们也失了礼。
其实,我们在钢琴老师家上课时多次见过她的先生。只是上课期间,都只是默默地点个头致意,没有机会正式地互相认识一下。
这个小插曲,让我想起另一个我常常有感触的小事情:不少中国人对家人不言谢。
礼仪,是我们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部分。至于我们现在还传承了多少,不是我这里要讨论的。这里,我只想谈谈我对周围有礼貌的中国人的观察。
成年以后,我很有些惊奇地发现,我们中国人不少对外人彬彬有礼,但是对家里人就没有。在有些中国人家里,你很少看到、听到家人间互相说声谢。这和我成长的经历很不同,和我看到的西方人的家庭很不同。而且,我发现不止是我察觉到这个不同,很多中国人也注意到了。我不止一次在中国人的家里听到有人不以为然地议论这事儿,说:“谢什么谢?!我们不来这套虚的。”或是:“一家人还谢来谢去的,多麻烦!”
这是个让人思考的事情,一个小事情。
持这种“家人不言谢”观点的人,常常是觉得一家人亲亲热热的,再这么礼貌、客气就生分了。客气,有时是给人一种距离感。但是,很多时候,礼貌,不仅仅是客气,更多的是对人的一份尊重。
你去餐馆吃饭,服务员端来饭菜,你有礼貌地说声:“谢谢!”你说这一声,是感谢别人的劳动、别人的服务,是对提供这个服务的人一份尊重。你也会鄙视那些对服务员呼来唤去的顾客,也许,私下里会议论一句:“没教养!”那么,在家里,无论是你的先生、你的太太或是你的孩子给你端来饭菜,你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坐在那儿不言谢吗?家人的劳动和服务,难道就不值得我们一样地去感谢和尊重吗?感谢是一种麻烦吗?
这一点,尤其对孩子来说,会有很微妙的影响。
孩子在学校被教育要有礼貌,在家里被教育要有教养。“你好!谢谢!对不起!”是这个礼貌教育的关键词。但是,这些只是在家的外面用的,在家里,我们用不着这些虚的客套。你也许没有意识到,如果这么说,你等于是在告诉孩子:礼貌是种虚伪,是在外边的伪装。当一个孩子被双重标准教育在家里家外做不同的人时,那个小小的心灵就不那么真实了。
中国人,对孩子的爱很细腻,常常是无微不至。这样在爱中长大的孩子,有些,对年老的父母孝顺有礼、照顾有加;有些,对体衰的爸妈熟视无睹、不管不顾;有些,还成了当今的“啃老”一族。
做为一个母亲,我一直以为如果孩子有什么问题,错,一定在父母。
如果能把不孝、“啃老”一族的成长经历像电影一样地回放,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一昧付出的父母,尽全力,甚至超出自己的经济能力让孩子享受的父母,不要求孩子说一声谢的父母。我相信,孩子最初是说过谢的,是对父母心存感谢的。但是,当做父母的大包大揽地替孩子做了一切,却唯独没有教育孩子要尊重父母的劳动,体贴父母的付出,当孩子逐渐习惯了在家里不用感谢时,你有什么理由在年老体衰时抱怨他(她)不孝顺,抱怨他(她)啃老?
有时,小事情也会变成大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