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故居 位于波恩热闹的商业街上的贝多芬故居,是个不大的二层楼的房子,简朴、安静,楼下还有个可爱的小小院落。
波恩的贝多芬故居 1770年,贝多芬在这个房子里出生。1792年,贝多芬离开波恩,前往维也纳求学,后来因为法国的占领,使贝多芬只能长期逗留在维也纳,从此没能再回到波恩。
贝多芬用过的助听器 房间里的展品和房间一如在奥地利萨尔斯堡的莫扎特故居,不多、简陋,是那个年代的遗痕。踩在年久的地板上,吱吱嘎嘎。在房间里慢慢走,逐个凝视贝多芬当年用过的钢琴、提琴、演出的场景、铜制的像盛汤大勺的助听器,尺寸一个比一个大。看着那些简陋的助听器,你体会30岁正当盛年的贝多芬失聪的痛苦、内心的焦躁和挣扎。
在这个简陋的博物馆里,你更多地是在那儿体味贝多芬成长的岁月、环境,体会这个音乐巨人不肯向命运低头的精神。
院落一角 特别喜欢博物馆楼下那个闹市中安静、小巧的院落。不大的草坪修剪的整整齐齐、纹丝不乱,再次展现了德国人一丝不苟的天性。沿着院落的墙,摆放着一尊尊贝多芬的半身像,有的沉思,有的阴郁,有的桀骜,艺术家把自己对贝多芬和他的音乐的理解用雕塑的艺术再现出來。
院落的另一边 生命的绘画 雕像背后墙上攀爬的植物,在三月冷峭的春天里还是冬天的色调,有些像中国画的山水,几笔勾勒,在留白处显天显地。想象着暖夏来时,该是怎样的一幅绿色泼墨的写意?艳秋时节,又会是怎样的五彩斑斓?
院里的贝多芬,无动于衷。
在他生活的岁月里,他喜悦过,暴怒过,抗争过,他真真实实地生活过。然后,他把对生活的感受、激情写在他的乐谱里,留在他的音乐里,任人欣赏、评说。
我想,他应该从没在乎过,他是否会因此而不朽。
<二>十二人故居协会 贝多芬故居能保存至今,不是政府或是国家的功劳。
在19世纪,当整座房子面临被出卖和拆除的危险时, 是波恩12位有责任感的普通市民成立了贝多芬故居协会,买下了两座房子,经过改造装修,建立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贝多芬故居博物馆。
在国外旅行,每看到当地人对自己文化、历史的珍爱,就格外痛心地想我少年成长的北京,青年读书的上海,拆的面目全非,建的现代豪华,缺的唯有那些只有北京才有的四合院,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对我,对每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来说,它们不仅仅是房子,是记忆,它们还是我们中国传承了历史的文化、艺术、民俗,是一种只属于我们的味道。
在遥远的东方,我的祖国China,拆了,都拆了(注)!
注:有一段中文台的节目,老有语调激昂的画外音自豪地说:“中国 China!”。但是,他的英文发音怎么听都是“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