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读弗兰克尔的《寻找生命的意义》

(2007-07-27 09:07:47) 下一个

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 1905-1997)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二战中被投入纳粹集中营。其父母、兄弟、妻子皆死于集中营。弗兰克尔得以侥幸生还,出狱后就其经历写出《寻找生命的意义》(“Man’s Search for Meaning”),广受欢迎,被多次重印和再版。我在书店买到的这一本是其英译本的第73次印刷。出版六十年后仍能在书店的书架上找到,足见其思想的生命力。

弗兰克尔作为心理学家和大屠杀幸存者的双重经历让他对人生有了常人体会不到的感悟。Allport教授在本书序言中写道,“他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和财产,他所有的价值观都被践踏得粉碎,他每天都面临饥饿、寒冷和暴行,他每时每刻都可能被拉出去处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怎么还能觉得生活值得继续下去呢?一位亲身经历了这样极端环境的心理医生的话是值得一听的。”

支持弗兰克尔在这样的绝望中活下去的是他的发现:人有一样东西是永远丢失不了的,这就是,人在任何环境之下都有选择自己心态(Attitude)的自由。他选择的心态是:接受现实;在今天、在囹圄之内发现生活的意义。

弗兰克尔认为,人生的意义有三个层面:创造、经历与心态。

首先,人通过创造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多数人的理想,比如当个成功的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拥有一所大房子,培养一个好孩子,在公司得到认可、获得提拔,等等,所追寻的人生意义就是在这个层面。也即马斯洛所谓的“自我实现”。在创造层面,人是个演员,扮演着主动的角色。

其次,生命的意义还体现在经历的层面。在这个层面,人是个观众,是个被动的角色。旅游、看电影、读书、体验被爱的感觉,就是在经历层面领略人生的意义。

第三个,也是最高的层面,是心态层面。“即使是一个最绝望无助的人,在面对着一个他无法改变的命运时,他还是可以超越自己、战胜自己,进而改变自己。他可以把一个人生悲剧转变为辉煌的胜利。”在这个层面,人既是演员,也是观众 - 是看着自己表演的观众。

由此想到了一个人和一群人。一个是“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谭嗣同。一群是在力刀博客中看到的河南艾滋病晚期病人。我被那些照片震惊了。震惊之一是病人症状之恐怖。虽然以前也有耳闻,但百闻不如一见。震惊之二是病人的表情之干枯、绝望与无助。同样是面对死亡,我对前者的感情是敬;对后者的感情是悲、怜、和一种想要施舍点什么给他们的欲望。两者在我这个旁观者这里激起的感情差别如此之大,大概可以作为对生命意义之最高层面的注解吧。

弗兰克尔对快乐的论述也很精彩,翻译两段如下:

“在欧洲人看来,美国文化的一大特点是人被要求必须快乐。但是快乐不是能直接追求得到的。人只能去追求因,而快乐是果。人要快乐必须有一个理由,而理由一旦找到,快乐就会不请自来。所以,人不是去寻找快乐,而是去寻找让他快乐的理由 - 通过发现在当下的环境中蛰伏着的意义。

“快乐对理由的需要与另外一个为人类所独有的现象很相似:笑。如果你想让别人笑,你必须给他一个理由,比如说,你得给他讲个笑话。强求他笑,或让他强求自己笑,都不可能让他真的笑出来。这样做就像照相时让人说“起士”,结果发现照出来的是僵硬的假笑。

弗兰克尔曾治疗过无数有自杀倾向的心理病人。很多病人告诉他,他们多么庆幸自杀没有成功,他们现在觉得多么快乐。看来,对于很多人,只有当死神真正逼近时,生活的意义才彰显出来。真是要失去时方知珍贵啊。反过来说,从未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我们大多数人,谁又敢夸口说已经了解了生命的意义了呢?弗兰克尔于1997年去世,享年92岁。他曾每天都仰仗死神的鼻息生存,却也因此近距离体验了生命的意义。他的长寿也许是由于他对生命之意义的清晰认识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3)
评论
stillthere 回复 悄悄话 At this very moment I am reading this book, which is a profound and compelling memoir that offers a great deal of food for thought...

My edition was printed in 1963...
BlindSquirrel 回复 悄悄话 刚好在读这本书,让人受益匪浅的一本书。

"弗兰克尔认为,人生的意义有三个层面:创造、经历与心态。"
总感觉与原意不符。他认为,发现生命的意义是通过三种途径。。。第三种,是对于经受苦难的态度。。。虽然也是态度,但更偏于“受苦”的意思。。。在苦难环境下去发现生命的意义。给人感觉象那句古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gudiannvzi 回复 悄悄话 很有见地的读后感,是独立思考的产物。

无聊的文章读来消遣未尝不可,且当一顿填饱肚子的快餐。但省下时间读含金量高的文章,更有价值。好文章会触动人的心灵,启发思维。思考人生和建立自己生活的价值观是寻找心灵快乐的一把钥匙,快乐不仅仅只能从“自我实现”中寻找,重要的是从自我心态上解决。

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不能主宰“创造”和“经历”,但人永远是能把握自己心灵的主人。

看苏轼的个人兴衰史,真是一部历经沧桑、坎坷不平的人生史诗,但单纯从他的作品中看,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伟大的、宽阔的、豁达的心灵。

有兴趣读史铁生的作品,可能也有某些同感。当代中国作家中如他一样认真而真实的人寥寥无几。

感谢胡涣的介绍,希望很看到更多的推荐!
胡涣 回复 悄悄话 回复马驰胜的评论:
1。我从第一次读到弗兰克尔的论述到写这篇文章至少有三年,其间一直在思考,越来越觉得这三个层面的说法非常准确。所以我想我是经过了“真正的思考”的。
2。三个层面当然是相互作用的。我没有写出来只是因为我不想把本文变为科学论文。你在哪儿看出我认为这三个层面“不相干”的?
马驰胜 回复 悄悄话 饿得都不知道自己是活着还是死了的时候,如何选择一种坚决认为自己活得还挺幸福的心态?作者说的话是应当经过真正思考的,对读者和社会负责的,而不应当只为标新立异和哗众取宠。
人生的意义如何能简单地只概括为三个层面?再说,创造、经历、心态是人生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的、同时存在和相互作用的,怎么会成了不相干的三个方面呢?试问,创造不受以前的经历、前人的经历影响吗?不受心态的影响吗?没有创造,如何有经历?没有经历,又如何有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心态?
人生的意义,不是人本身能总结和概括的。哲学家不行,科学家不行,无产阶级革命家也不行,心理学家就更不可能行了。
胡涣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心境年华的评论:
谢谢你!
胡涣 回复 悄悄话 回复summer_rose的评论:
我不否认你说的话。我的那个联系只不过是个猜测,所以用了“也许”。精神与信念当然不能代替身体好。
心境年华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

谢谢你的文章让我知道还有这样一本好书,找来仔细读读.

非常认同这几句:

支持弗兰克尔在这样的绝望中活下去的,是他的发现:人有一样东西,是永远丢失不了的,是在丢失了所有别的东西之后还有的。这就是,人在任何一个给定的环境下,都有选择自己心态(Attitude)的自由。

弗兰克尔认为,人生的意义有三个层面:创造、经历与心态。
summer_rose 回复 悄悄话 没看出来弗兰克尔和鲁迅的精神胜利法有什么不同。心理学本身就是精神学。活的久只能说明他身体好,和顽强的身生命力不能划等号。有些患了绝症的人信念同样很强大,可身体机能己经坏死,最终还是输给了“把一个人生悲剧转变为辉煌的胜利”。
lunamia 回复 悄悄话 "人在任何一个给定的环境下,都有选择自己心态(Attitude)的自由。" -- 很欣赏这句话,记得还有句名言说“Attitude is small, but it makes a BIG difference”,
我们可以选择让自己快乐,也可以选择用肯定的话态度看待自己与他人,我们可以选择积极进取,我们可以选择主动,我们可以选择勤奋,我们可以选择优雅,我们可以选择宽容,我们可以选择平和。有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忘记 --忘记痛苦,忘记烦恼,忘记伤痛来轻装上阵。。。

(我想我还可以选择永葆童心~~人逐渐会变老,但可以选择心态不老。。。呵呵呵。。。)将来也希望有机会好好读一读此书。谢谢你的好文!
胡涣 回复 悄悄话 帘底纤纤月:很高兴这个介绍对你有点用。咱们都生活在幸福中,时常看看世界的另外一面很有好处。
帘底纤纤月 回复 悄悄话 看上去这真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我也应该去买来读一读. 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