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气的小脚印

记下淘气成长的脚印,也录下自己心灵的历程。自娱自乐,博老公一笑,也希望淘气将来为了能读自己的故事努力学中文!
个人资料
正文

湿气重的问题

(2017-04-24 11:46:58) 下一个

动心学中医只是,保健养生,关心的重点还是自己的问题,家人的问题。

我自身的最大问题是湿气重。我的体质大概跟我妈,从小湿气重,尿色黄什么的,都习惯了,年轻时有一阵腋下汗渍都有些发黄,好在没做什么,很快就好了。这个冬天以来,难受的是早上醒来头发沉,要是没什么事,倒回去接着睡,睡多久都好像清醒不了,中医说“头如裹”,就是我这样。瞧瞧一年多没体检了,去看医生抽血化验,结论各项指标正常。听说我这一向不怎么锻炼,医生倒是提醒了一下,特别是这个年纪开始钙流失,需要一些负重训练。

我习惯也跟了我妈,需要动时很能动的起来,平常没事能躺着不爱坐着,能坐着不爱站着。一学中医发现,这就是病,湿气重的表现。这样的习惯也会导致湿气重,真是鸡和蛋的问题。也容易长小肚子。这么长时间没出什么大问题,体重也没飙升,只能说我们家的饮食习惯还算不错。

拿了湿气重的症状一对,老公还好。纳闷的是淘气teenage门槛上小男生一枚,冷饮吃的不多,运动不少,居然也湿重,他的最明显表现是“大便粘质”,没事时也爱发懒。想半天,除了体质随了我,就是他临睡前吃水果的坏习惯了。他是一天到晚把“吃”挂在嘴边的,说的最溜的就是“我要吃东西”“还有什么可以吃的”。按老公回忆,还有我记忆里弟弟在这年纪,是容易饿,馋肉,可淘气不是,他自己都说:“有时候不饿,就是想吃东西。”水果巧克力几样不属正经饭菜的,在他那里必须吃足了,否则这天不能算完。麻烦的是,他会自己惦记吃巧克力,不会自己想起吃水果。晚饭前没想起来,晚饭又经常偏晚,饭后赶完这天的作业,练琴,吃完水果就该洗洗睡了。精神上,他满意了,湿气也就坐下了。

因是自己的痼疾,夏天有时会发作,脚上起水泡什么的,难受,我早两三年就根据百度出来的经验,时不时熬个赤豆薏米粥,喝汤吃渣。有用,吃个几天症状就下去了,可一停“药”,没多久就反复。而且,从这几年看,赤豆薏米的效果好似一年不如一年,发作起来的症状好似一年比一年重。这也是我决定从系统概念开始,自学中医的原因。

曲黎敏的《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讲的挺系统,阴阳五行,说文解字,易经医理,融会贯通,提纲挈领,令人茅塞顿开,但具体到每个毛病怎么调养,却是没有。百度出来各种网站文章很多,有了之前的经验教训,我不再看见一个大家都说好的“万灵药”就如获至宝了,而是试了几组关键字搜索,仔细读了不同侧重和观点的文章,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听课的所得,寻找最“科学”的调理方法。

首先,赤豆薏米粥的问题。确实是祛湿良药,中国超市有受,跟红豆绿豆黑豆莲子之类摆一起,可见基本属粮食类,性不太偏,吃错了问题也不大。只是性寒,吃多了伤脾。湿气重本来就是脾病,要根治正需要养脾。长期用赤豆薏米祛湿就有点饮鸠止渴的意思了。网上看到一个懂中医药的女孩子大声疾呼女生们不要迷信赤豆薏米,说喝多了宫寒,影响生育。嗯,我早年没吃过这个,有淘气之前几年怀不上,还赖不上这个。

有篇文章提到怎么修正赤豆薏米的问题,薏米炒熟,加芡实。按五行生克,寒性的东西,经火/加热,性会发生变化,至少不那么寒。(BTW,按我找到的资料,薏米只是微寒,可按那女孩子说法,很寒,炒过好点,还是寒。百度几种药材,发现对同一种药材,几套《本草》说法都有不同,晕!可能的话,还是少吃药!)至于芡实,能补脾,也能补肾。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方针,应该通过补肾来治疗脾病,芡实是两件事一起办了。

赤豆薏米芡实没有一定的比例,一般一样一把。我是每种45~48克。中国超市一小袋340克,一袋正好吃一周。加电高压锅大半锅水,选粥档。汤,一家三口,睡觉前喝完。渣,做我的晚饭,第二天中饭。看熬出来的汤清清的,纤维比淀粉多,正好帮我减肥。炒熟的薏米不苦,整个汤有股很淡的清甜,按老公说,喝着有点像大麦茶,还挺好喝。以前的赤豆薏米有点微苦,为了喝得舒服,我会加点蜂蜜。在哪篇看到,糖会加重湿气,估计加蜂蜜也好不了多少。

眼下也是去余寒的时候,只好早上和姜枣茶,下午回家再喝赤豆薏米汤。淘气上课的日子,来不及喝姜茶,就早饭后含两颗姜糖,吸着冷气装书包出门赶校车。姜也能去一点寒湿。不过,我看我和淘气的湿,主要还是热湿。

按最早看到推荐加芡实的文章,准备坚持吃个28天,人体的一个周期。

赤豆薏米还有一个修正方案是加茯苓。用茯苓的经典健脾汤水应该是四神汤,茯苓薏米淮山莲子,比赤豆薏米芡实复杂些。暂时不准备尝试。

比起送进身体进行搞不明白的“化学反应”,我其实更偏爱属于“物理治疗”的按摩刮痧。(还没体验过针灸,有点怕。)

翻了几篇网文,祛湿的穴位,似乎有两套。一说祛湿四大穴:丰隆,足三里,中脘,曲池,刮痧。一说按摩承山,阳陵泉,三阴交。

看到时正好谷雨前后,祛湿的好时候,淘气春假在家。先在自己身上按一遍承山阳陵泉三阴交,哪个都剧痛。然后把淘气抓过来刮四大穴,淘气蛮配合,虽然一路叫“疼,疼,STOP!”并没有挣扎反抗。四穴七处,很容易就刮出了痧,成就感之余,也有点心虚:“这天还不算热,你出门还是穿长袖长裤啊。”又一想,不行,第二天还,有网球课呢。淘气看看摸摸,问刮出痧是怎么回事,听老妈现学现卖了一通,不在意地说:“没关系,有人问,我就说不小心撞了。不过,是不是太对称了?”

晚上,让老公给我刮,才知道淘气是真英雄!那痛!还不出痧!一点没有!一查,事儿大了!刮痧能刮出来,是靠体内的气血顶出来的。痛而刮不出痧,是气血虚的厉害了。

好在本来就是两套方案,刮痧不行,多按摩。临睡又按摩一遍承山阳陵泉三阴交。别说,第二天早起,说不上神清气爽,至少不觉得头昏欲睡了,利落下床开始一天,也没怎么犯困。再看淘气刮痧的痕迹,很淡了,不近看都看不见,年轻,新陈代谢就是快。

刮痧和按摩之间,我是偏爱刮痧的。以往经验,经常刮一次,让淤积的不知道什么发出来,就好了,就算要刮二遍,也是五天七天以后,省事。说到底,还是我懒。

按摩贵在坚持。这几天,每天睡前按摩承山阳陵泉三阴交,找穴都很容易了,因为痛点很明显。丰隆足三里那天虽然没有刮出痧,那附近一碰就疼。这五个穴位都在小腿。我的小腿这些天随便一碰就疼,不过,疼法也有变化。刚开始按到点会有剧痛,厉害的像针扎,慢慢的痛区扩散,变成钝痛,倒是容易忍受些。

倒是淘气刮痧的效果不明显,也已经说服他晚饭后不再吃东西,可并无明显改善。看到下面那篇文章,才知道刮痧对祛湿效果不大。祛湿看来是需要内部调节的水磨工夫。

喝上28天赤豆薏米芡实汤,我再加上每天按摩,再看效果。

-----

“三九养生堂”网站的文章《中医常识 原来拔罐和刮痧祛湿效果都不好》:

相信大家对于中医学中的针灸拔罐都不陌生,有很多人还会通过拔罐针灸进行养生保健或者是治疗疾病呢。有些人说通过拔罐刮痧可以很好地祛除我们人体的湿毒。但是有人说拔罐与刮痧的目的不在于此。那么究竟事实是怎么样的呢?今天咱们请来中医师来为咱们详细讲解一下吧!

  拔罐和刮痧是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来养生保健的一个方法。但是中医专家提醒,有很多人其实误解了拔罐和刮痧的主要作用了,还喜欢将湿气重挂在嘴边,身体困倦、上火、出湿疹等都被归咎于湿气重,其实真实的情况并不见得一定是这样的。

  专家解读:拔罐和刮痧的目的都不在祛湿

“拔罐可以祛湿排毒,这是坊间对这种疗法最大的误解。”中医师说,拔罐的主要功效不在于祛湿,而在于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解毒等。因此,拔罐常用于治疗经络不通所致的月经不调、颈肩腰腿痛等症。同时,拔罐还有泻火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各种实证。

  刮痧与拔罐的原理相似,通过在经络、穴位上刮痧,不仅对发烧、中暑、感冒等实证有较好的疗效,还能很好地缓解上火等热证。相比之下,刮痧的作用在浅部,而拔罐的作用更深层,并且刮痧只能用在有实证、热证的人群身上,老年人、小孩、体弱者不建议刮痧;孕妇禁止刮痧。

  专家建议:祛湿主要靠内治

  先利湿再调脾胃

  中医师说,中医学中所讲的湿,其本质其实就是水。湿气主要通过大小便、汗液排出体外。虽然拔罐和刮痧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祛湿,但也可以拔出部分组织液,起到一定的祛湿作用。但是由于拔出来的水分不多,所以祛湿作用并不是很明显,所起到的祛湿作用也是十分有限。拔罐相对还好一些,刮痧几乎没有祛湿的作用。

  祛湿主要靠内治,而非外治。湿气重的患者首先要辨别湿的类型,可以采用具有利湿作用的药物来缓解表面症状。由于湿气重的根本原因是脾胃运化功能弱,因此,祛湿之后,还得调理脾胃,从根本上改善体质。

  专家提醒:出痧或罐印颜色深不表示体内湿气重

  如果说拔罐、刮痧的主要功效不在于祛湿,那么刮出来的痧颜色有深有浅、有红有紫,又是什么原因呢?中医师表示,要解释这一点其实很简单,不同的人血液颜色不同,肤色也不同,刮出来的痧颜色自然会不同。另外,拔罐后皮肤上留下印记的颜色深不深,还与拔罐的负压有关,如中医拔罐除了用火罐外,还用竹罐、抽气罐等。其中,竹罐是在水中去氧,没有火罐的温度,负压也相对较小,所以不够“给力”,拔罐后皮肤上留下的印记颜色自然偏浅。由此可见,拔罐后皮肤上留下的印记颜色越深越黑,说明人体湿气越重,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

  那么,什么才是体内有湿的表现呢?中医师表示:体内湿气重的典型症状是:舌苔白厚、口中黏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倦怠乏力、肌肉酸痛、大便黏滞等。

  哪些人不能拔罐

  这些年来,像针灸、拔罐、刮痧、艾灸这一类的中医养生中的外治疗法很受人们欢迎。虽然这些疗法很有用,但是也是有很多地方需要哦我们去注意的。

  针灸当心晕针

  针灸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在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灸;孕妇慎用针灸(一般妊娠前3个月忌针灸,以免引起流产);女性月经期间,不宜针灸;如果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等,不宜针灸。

  有些人在针灸时会出现头晕、多汗等症状,其实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晕针。此外,晕针的症状还包括在针灸过程中突然出现心慌、恶心、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甚至晕厥等。如果出现晕针现象,要及时通知医生,一般在立即起针并平卧休息后可恢复正常。专家提醒,应避免在紧张、体质虚弱等情况下做针灸治疗。如果晕针是因为饥饿、疲劳等引起,建议先休息,适当进食后再进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