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手工岐山臊子面

(2012-11-12 21:42:49) 下一个

前两天忽然疯狂地想吃在西安吃过的臊子面。在搜做法的时候,无意在网上找到一篇比较好的关于岐山臊子面的介绍。可以给大家作为背景阅读。

“陕西岐山县以臊子面著称,这里是周王朝的故地,古称西岐。《封神演义》中周文王知遇姜尚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今天城市里的岐山臊子面馆以“薄、筋、光,煎、稀、汪”六字招揽顾客,前三个字是说面条的口感,如果用陕西冬小麦加工面粉,很容易办到;后三字所说是汤的特点,恐怕只有到乡下红白喜事的宴席上才能真正品尝到。乡下人吃臊子面,至今还延续着一个“不雅”的习俗,食客光吃面不喝汤,剩汤倒回汤锅里重复使用,继续浇在他人的面上。每一碗臊子面是汤多面少,真正做到“稀”。因为光吃面不喝汤,所以一般人可以吃上十几碗,足见“稀”的程度。这种搁了肉臊子的汤舀到碗里,红艳艳(辣椒面的颜色)的大油浮在汤面上,一口吹不透,这就是乡下人说的“汪”。汤回到锅里,再加入盐醋等各种调料和底菜、肉臊子,炉堂里熊熊炭火不熄,汤锅始终处于沸腾状态,这就是“煎”。热腾腾的汤香飘数里,香满全村。

关中农村一家过事(举办婚礼或葬礼),全村人都要来“随礼”,人去人来汤不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口水横流,满脸油汗,一碗接一碗地“吸溜”那臊子面。服务人员穿梭往来,把剩汤送回到锅里,再由锅边端来“新”汤。一桌吃完,又来一桌,这种面又号称“涎水面”、“流水席”。西府民风淳朴、乡情浓郁,每一次臊子面的汤锅摆开,就是一次全村人的节日,不但解馋,还热闹!臊子面进城,确实文雅了许多,但是,却缺少了乡下的气氛和乡下的味道。”

说到“流水席”,就想到一位老上海跟我讲过的阳春面的故事。早期的阳春面都是用老汤熬出来的。店家把食客吃剩的虾壳,鸡骨猪骨什么拿回去炖汤。炖出来的汤特别香。这次去重庆和朋友吃老火锅的时候也讨论循环用汤的问题。看上去装修得很好很干净的火锅店,味道就是不如那种脏脏的,疑似循环用油的老火锅店。以此类推,那个千人臊子面的汤应该是鲜美无比啊!

臊子面的制作分两部分。臊子和汤。先介绍臊子的做法

臊子

五花肉切成小丁。比较油的部位放在一起。热锅,放入适量油。油热了以后,然后先放入比较肥的肉,然后改中小火,把肥肉里边的油榨出来。等到肥肉体积大幅度缩小,有点变色以后,放入葱姜和剩余的肉煸炒。炒至无水,锅里面只剩油的时候,倒入2/3香料粉(马上就会介绍)。然后倒半碗陈醋进去用小火焖。如果这个时候臊子看上去油很少,可以倒一点油进去。出锅之前加盐和辣椒粉。我加的是韩国辣椒粉,不是很辣,但是颜色很红很漂亮。




现磨的香料粉是我在视频上看到的做法。如果手上没有香料,可以用五香粉代替。
从花椒开始顺时针分别是香叶,桂皮,丁香,大料,草果。中间的是茴香。草果只要1/4就行




将香料在料理机中打碎。



: 豆腐干,木耳,胡萝卜,土豆切丁,蛋皮,黄花菜碎。蒜苗因为在最上面,切得好看很重要。将叶子先纵切,再横切,就会变成接近于正方形的片了。起油锅,煸炒姜,放剩下的调料粉,然后加水,鸡精。把刚才切的东西,除了蒜苗,都倒进汤煮。然后根据自己的口味加盐,加陈醋(之前的臊子已经加了很多醋,吃不了酸的朋友们在汤里就可以少加一点)。




面:
面用的是高筋面粉,少量碱粉,用凉水和面。面条要擀的薄,这样才可以充分吸收汤汁。面要和得硬一点,不然面条一薄就不筋道了。



乘面的时候,先把面放到汤里,再把臊子放在最顶上,而不是放进汤里去煮。这样的好处是肉的味道不会被汤稀释。搅一搅,放上青蒜~ 开吃!


来张面的特写~喋得美滴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