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感动-读《往事并不如烟》(三)

(2008-10-24 10:32:21) 下一个
<>

感动
-读《往事并不如烟》(三)
作者:绿水清莲

站在岁月青青的河道上极目远望,时光不仅仅带走了我们的如水的眸光,如丝的黑发,如柳的腰身;也带走了我们迷离的梦境,绚烂的理想,心中的柔软。

从看琼瑶电视剧哭得稀里哗啦,需要两盒面巾纸到常常捧腹大笑。我们早已不再被尘事所感动。人生道路颠簸崎岖,奋力挣扎的我们;匆匆地行走在办公桌与灶台之间的我们;忘记的如诗的情怀,如歌的旋律,如画的美景。我们淡淡地看着世人,世人也冷眼看着我们。

我常常在脑海看着这样的自己,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悲哀。直到那一天,那一刻,我翻开了那一本书,读了那样一个故事,知道了曾经有过那样一个人,眼眶微微发热,我才知道我还是能够被感动的。

张伯驹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豪门子弟,直隶总督张镇芳之子,赫赫有名的民国四公子之一。

他曾经玩票似地站在权力的最顶端是袁世凯称帝的筹划者之一,但最终却是以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而被青史所流传。

想象他意气风发,面如银盆,目如朗星,一曲空城,高天五峰的英姿。冥想他缠绵秀隽,行云流水,时而婉丽凄清,时而格高韵绝的超逸文章。欣赏他丹青妙笔下的春夏秋冬,花香鸟语,或者瑰丽焕彩,或者秀雅清馨。不觉神思悠悠,满心向往。

当书作者的父亲一一道来他的收藏品李白的真迹,杜牧的字,范仲淹的手卷,那都是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真正豪气的让人咋舌。居然在白日里幻想着白玉为堂的富贵景象。可是往下读去却尤让人叹为观止,他就那么样的就全数捐了出去,换来的那么样一张悬靠在贴近房梁墙上蒙尘的奖状。“富贵于我如浮云”在他的身上得到了极大的体现。

说到张伯驹就一定要说一说他的夫人潘素,作者是这样描写她的”体态丰盈,面孔白晰,双眸乌黑,腮边的笑靥,生出许多妩媚。温声细语,吹气如陋室空堂兰.....”可以想象她年轻时候的美貌妖娆。当然作者最推崇的还是她那“神韵高古,直逼唐人”的画。

一直以为张伯驹是几世修来的福分,才能得到潘素这样又有美貌,又有智慧,又有画才,可以红袖添香,也能素手做羹汤。可以风月场上莺歌燕舞,又能陋室空堂吴侬暖语。富贵跟随,贫穷相伴。

后来才知道她的美貌虽然天生,但是韵味却来自后天。当年一个天皇贵胄俗世翩翩佳公子,一个零落依木,风尘娇骄豪侠女。在上海西藏路汕头路路口一见钟情,勾起了天雷地火般的爱恋。冲破了重重障碍,携手在一起。

才知道当年如果不是遇见了张伯驹,恐怕潘素也只是秦淮河畔一歌女,在岁月之秋光中漂泊。又怎么会有后来的画坛扬名,“神韵高古,直逼唐人,”风流无限。

读了他们的故事才知道,傲雪红梅,即是梅给了雪万古韵唱,永恒芬芳。又是雪给了梅千姿百态,绚烂皎洁。

有了这样高洁俊雅的张伯驹,才有了这样清幽明媚的潘素。有了这样风雨同舟的潘素,才有了这样淡泊宁静的张伯驹。

他的文采让人折服,他的风范让人景仰,他的爱情让人向往,他的人生让人吁叹。他的不羁让人宛然。但是让我感动,继而决定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感动,却是他与袁克定之间看上去平淡如水实则重逾高山的情谊。

袁大公子,这位曾经的天之骄子。如果时运好一些,他就是九五之尊。应该会显赫一时,三宫六院,锦衣玉食。在寿终正寝后进入皇家陵园。可惜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不肯停留,何来倒退。于是在天翻地覆之后,他像大海上的泡沫一样在阳光下散去了水漾光华,被世人遗忘。

曾经的广厦万间,如今无片瓦遮身。曾经的金莼噎喉,如今无粗粮饱腹。他在那里,他在何处,没人知道,没人想起,没人关心。直到章伯钧有一天想起来问起,才知道袁大公子在张伯驹府上已经过了悠悠十几年岁月,在那里度过了他的八十大寿。在浓浓友情之中告别了这个人世。

而赡养他十几年又为他送终的张伯驹讲起来得那样情深意长,平淡自然。仿佛他就应该赡养袁大公子,就应该为他养老送终似的。没有那种做了活雷锋式的夸夸其谈,沾沾自喜。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热泪盈眶。看一看现今社会,多少亲生儿女都不肯赡养父母。多少礼仪之家,为了一点轻薄房产家私,就兄不是兄,弟不像弟,姐不成姐,妹不为妹。

相比之下他们的人品,他们的友谊怎不叫人感动,于是这篇文章不叫风华逸群,不叫冰魂雪魄 ,不叫相濡以沫,而只是简简单单地叫感动。感动那个淡如菊,洁如梅,皎如松,清如兰叫做张伯驹的人品和故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