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黛玉的孤绝

(2014-11-07 18:54:03) 下一个

因为不小心看了新版红楼梦,被惊到,痛到,回去复习了几遍老版,聊以释怀。谁知引发了新的一轮红楼情结,痛看了几回,不识肉味,只得写下来疏通一下。

此处先讲讲黛玉:

宝黛之间的爱情基础乃同为性情中人,可以共读西厢,同葬落花,但是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性格、认识上的差异和互补。

黛玉冷傲,宝玉温和;黛玉透彻,宝玉执着;黛玉孤绝,宝玉难舍;黛玉不食人间烟火,宝玉专注于生活的细节。这些差异使他们领略欣赏人间的异样风景,引起兴趣,和相互关注的好奇,也在灵性上互相点醒、点拨。

很多人不理解黛玉的脾气,其实黛玉无处不在,那些恋爱中的小女孩跟她很像。我们看见黛玉不停地无理取闹,可她就是那孤傲的利器,不断地探试生命的极限,爱的厚度,和自己痛的深度。她试探的方式不过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断绝,不要再见面,不要再说话,去死,死了才干净。她这么说,也是做得出来的。年轻人自杀率高,就源于这时候对生命新鲜而又尖锐的感受。我记得我在十几岁时的感情就非常饱满,绝对,爱憎分明,喜怒形于色。看了一本书,一个电影,就为里面的角色日思夜想,表面上看,对外界反应迟钝,整个人里面却塞得满满的,一戳就破。那么激烈的情绪囤积在脑门子上,堵在嗓子眼里,做出激进毁灭性的事来都在意料之中,甚至水到渠成。

若没有贾母的疼惜和宝玉的爱恋,黛玉倒也闹不起来,毕竟闹情绪必须有受者。大家都决绝的时候自然就会闹不下去,比如夫妻吵架,你狠,我比你更狠,就无可留恋,冷到骨髓里去了,破裂乃迟早的事。黛玉的孤绝一定要有宝玉的温和来消解,但这孤绝不会消失,本性里已经形成的东西不会完全转型,必定要在环境的优劣变化中凸显或者掩盖下去。

黛玉的这个孤绝很尖锐,自然也很脆弱,狠话都是黛玉说出来的,但是如果宝玉当真,她就完蛋了。比如宝玉夹在黛玉和湘云之间的时候就不顾一切地走掉了,黛玉见状并没有实践一辈子不见面不说话的誓言,反倒赶来打探,准备何解。表面上黛玉是强势、专横的一方,宝玉须赔小心、打躬作揖请罪,谁真正拥有强大的内心不能说不分明。黛玉放狠话的时候既有狠心闭眼纵身一跳的决绝,又满怀着对宝玉的极大信任,或者说对他们这份情缘的信任。又挑战又信任,越信任越挑战,就这么活在危险的游戏里。少年时自然玩得津津有味,还不知人间疾苦,尚无责任负担,寻死觅活的,不过是一个人瞎折腾,害不到别人,所以才能两厢情愿地奉陪玩下去,只在两人世界里。

我说黛玉在玩游戏,是她这种文艺女青年的喜好罢了,她需要过山车一般的刺激,从全盘受宠到孤苦无依,从高潮到低谷,才造就她愁肠满结,诗情纵横。什么君子之交淡如水,对她的性格和年龄来说都不合适,她有青春为代价玩一把。也正因为她生命的本质就是孤苦无依,所以才自毁一般地追求那个全盘受宠。

至于宝玉那一边,我一方面感叹他的宽容与细心挚爱,一方面又觉得他需要黛玉的孤绝不断挑战来弄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生活中不乏类似的小儿女,都是女生表面地脆弱地高傲强势,男生往往低声下气,看似不公平,难理解,实质上演尽了动物世界的规律,看哪一头公兽不是力克群雄之后又在雌的面前做小俯就才能得手?不是说小儿女们闹着恋爱的时候一定有“性”在脑子里盘算着,他们还比较懵懂。正是这目的的模糊酿造了爱情,使他们在通向性的道路上有机会演绎许多故事,使情感显得饱满而且色彩斑斓。成年后,目的会过于直接,少了很多梦幻与色彩,寡味许多,但是我们知道,成年人平静的感情才真正拥有质感和厚重。少年人不稀罕质感和厚重,他们要的就是磨难,走向边缘的刺激,因为他们还在探测感情的空间有多大多深,而探测的勇气本身就带有孤绝的味道。对于宝玉来说,宝钗是乏味的,她虽然聪明绝顶,万事妥帖,却因循守旧,在儒家教导的掌控下亦步亦趋,可以一眼望到生命的终点。我年轻的时候最怕的就是对未来的了如指掌,没有了新奇的挑战还有什么活头?黛玉的胡闹中包含着充满生命力的剑走偏锋,她步步走向毁灭的试探的勇气更加令人着迷,她使人想到极限,孤绝至此,细若游丝,还能怎样?宝钗入世的圆融在成年的世界里固然是好的,在小儿女阶段就太老成无聊了。如果少年的黛玉能够在成年后变成宝钗就是人间绝美之事了,解了曹公的尴尬。

黛玉的孤绝也是透澈。对人生的沉迷与痛心疾首相辅相成地在宝玉的生命里作祟,黛玉却一眼看到终极。幼年丧母,少年丧父,孤苦无依,寄人篱下,命运使她不断地在悲苦中咀嚼生命的意义,不需要为填饱肚子挣扎,又加深了她的思索,有时间也有空间去领悟。领悟需要孤独的心灵去完成,活在热闹温情中的人很难作业,所以释迦摩尼才要出走皇宫,到野外去顿悟。黛玉不得不看淡人生的聚散,人间的福分,因为她两度离丧,得不到福分,只能删除期望来避免失望,一旦期望被删除,就直接领悟了,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她的早夭是有象征意义的,古来才子多命薄,人间似乎就是才华要以福浅为代价。她孤独地走上不归路,并非她个人的选择,只是宿命,与人间短暂的繁华形成对照,反见得她才是人类宿命的终极。任何眷恋到了黛玉的眼里都显得短暂,一厢情愿,幻灭迫在眉睫,她心痛归心痛,却可以直瞪瞪地面对灾难的来临,甚至有飞蛾扑火的姿态。宝玉的眷恋和痴迷到了黛玉 这里就会被打通迷关,人生不过如此,毁灭都不畏惧,日常琐事何足挂齿?宝钗固然能把琐事处理得很好,但她的处理建立在世俗的取舍上,为了让王夫人心安不惜贬损已经死去的金钏儿,为了方便自己而不惜欺骗自己,这在宝玉的价值观里无疑触了底线。人生之无奈只有借黛玉的逃遁式的空灵才能暂以释怀。

我觉得黛玉的死亡并不是最大的悲剧,她本人早就决意面对了,她不怕死亡,怕的是沉沦在无聊和循规蹈矩里。她尖锐而又敏感的灵魂才是她所珍视的。这种人在生活中也有,喜欢她的人不多,但是一旦发生碰撞就很惊心,似在茫茫黑夜里看到一颗流星划过,耀眼惊人,却难以承受与她的耳鬓厮磨。所以我很佩服宝玉,他必定有一颗极为宽厚、担待的心,加上欣赏卓越异常的情怀才能陷入与黛玉的深厚感情中。这个绛珠仙子得到神瑛侍者的浇灌,到人间本来是还泪的,却又收获了一大堆的温存和理解,还有什么不可以放下的?

生命的形态各异,黛玉孤独而透彻、空灵、早夭,却得到过最炽烈的爱,何谓命薄?我们也许见过一个性格极不随和的女人,跟谁都处不好,却被她的丈夫百般呵护,就应该理解她是幸福的,因为她不需要跟100个人交泛泛的朋友,她只要最深的情,泛泛而交对她来说是个负担,她用情那么深,实在拿不出那么多来应付每个人,她选择了不应付,只用真性情,她的生命没有广度,却有深度。在儒家文化里,她属于放弃了社会意义的人,会遭到批评与论断,可是民间文化无疑最支持曹雪芹,民众不需要周文王、岳飞之类的榜样,让他们去成就大业好了。几百万字用毛笔抄成的《红楼梦》说明,做一个自我,不完美,甚至不优秀,不符合道统是多么地深入人心。我就把我小小的人生过得不求上进了,按照自己的个性发展,我的结果我负责,任凭他人议论,相对于精英的较汁,普通人是最能消融、担待的。从这里想来,黛玉的孤绝就是一种生命的形态,绝到她那个地步,就是自我完成,自己负责,就有一种美好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眼涩 回复 悄悄话 看来你读得也够细的,最近读了一套蒋勋说红楼梦,也算细了,还是不能说全,毕竟乃一家之言。我觉得谁都不能把红楼梦说全了,只有大家一起谈论,才有意思。这也是我写这几个帖子的初衷呢。
wumiao 回复 悄悄话 黛玉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她对贾家的经济生活心里有本帐,不然她就不会在说出“我为你们算了一笔账“之类的话。她对自己潇湘馆的经济管理也是有数的,什么人来了该给什么,下人该赏多少,葬父回来给谁带什么礼物,等等。她是因为凤姐她们玩笑过早地挑明她和宝玉的关系,不愿插手贾府事由免得被人笑话才让宝钗钻了空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