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最不适宜生子的一类人

(2010-04-05 19:10:24) 下一个
最近有些烦,不知烦从哪儿来。直到某天站在一间学校的操场上看见成百的少女,才突然悲从中来:少女时的我是何等不快乐!这么多年不敢教女校,原来是在躲避那个少女时的自己。
那时我其实不丑,成绩也不差,却是那般地不快乐。也许因为那时我有一个家:男人躲在房间里看书,吃藏在抽屉里的零食,女人咒骂着,愤怒地操持家务。家务减到最低限度,多一点绝没有人做。家是苟延残喘的,没有一丝美和温柔。
年龄越大越追忆过去审视自己,如今我肉体和灵魂中的破漏都和历史连接起来。偏又碰到几个同类,细说成长背景,发现有一种人最不适宜生孩子,那就是配成一对的中国的知识分子们。他们有以下几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假崇高
他因为中了那个科举,领了那个文凭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并以此一生拒绝自知之明。男人不象男人,女人不肯做女人。那男人真把自己当块料,做点人事非提着长衫,给自己讲一番道理,配好了台词,一点原始、自然的气性皆无。非把人本来应该做的事当成最不重要的事,比如做饭,穿衣,却把那可有可无的当作人生极致,比如阅读共产党版本的三大战役。女人既然有了崇高的工作,与男人平分秋色,断不肯做小服侍家人,不得已(在男人不合作到极处时)便恼羞成怒地做家务。做是做了,定要显摆那委屈的怨妇脸色,不将家人逼到惶恐、感恩、自责、负罪很难摆平。即便如此领教了,那家务还是做得残破粗陋,勉强度日而已。一顿美味,一件出自母亲之手的花裙子何等奢侈,居然还被诚恳地问,你为什么顿顿都要吃饭呢?你要不吃饭多好啊。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我可以说既没有父也没有母,只有两个非常滑稽的角色在演出他们自己都不明白从何而来的悲剧。

使命感
都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责任心,对其子女非劳其筋骨,乏其身心,耗其信心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以他的基因,子女必要升学无阻,成名成家也在计划之中。好大喜功,以远大的理想为人生准则,忽视人生细节。子女往往胸怀空洞,手无缚鸡之力,大事做不了,小事做不好。为了他那虚无缥缈的目的,他使出全部的倔强跟子女战斗到底,唯他是从,使人疑惑这努力究竟是为了子女的成长还是为了实现他那些自发的念头。使命受挫时,经常莫名其妙地发问:你怎么这么笨,这么没出息呢? 好象他自己跟这问题毫无关系。子女也想问而不敢问,怎么人家那庄稼人的父母就那么自然、亲切呢?


与崇高和使命相矛盾的是他经济上贫穷。志得意满的同时,为分房疲于奔命,买东西得讲价。雇不起保姆,家务还得干,正碰到其软肋 - 四体不勤。养育子女无疑是对四体不勤的最大挑战。一个勤快而又能干的母亲对于子女来说肯定比一个根本无法投入家务的母亲实惠得多。她那张文凭如果只是让她更加委屈而且暴躁的话就真的不如完全没有好了。人际关系也穷。没有哥儿们,只有争职称和福利时的暂时盟友与敌人。象牙塔里找不到深植社会的根系,既无法以身作则告诉子女社会的面目,也参不透外面的世界有什么潜规则。于是被子女的升学和就业等实际问题弄的一筹莫展,只得王八脖子一缩,假做清高,不染俗物。

照本宣科
消息还是挺灵通的,看报读书,广播电视都盯着,说风就是雨,这个方案能救中国,就是它了,于饭桌上慷慨陈词,丝毫不觉得自己幼稚冲动。教育子女吧,他也看书,读到一条法则兴奋半天,有用没用另当别论,这道理说得多好,这词藻用得,能让他意淫足矣。且不论生活中跟子女是不是说不到三句就沉默或者爆发。到那时,多好的道理也灰飞烟灭了。

中西矛盾
在故纸堆里捡了不少的理论,一会儿以中国传统之法教子,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卧冰求鱼的精神之类,一会儿又觉得西方18岁以后就赶出去独立的风格比较方便自己,或者具有威慑力量,突然又弘扬西方之道,所谓中西合壁。至于西方是否真有18岁以后赶出去的民风无需考证,反正旁征博引时怎么方便怎么来,到处捡便宜。子女年纪小的时候,非用西方之独立精神,令他们做家务,用手洗那些比他们自己还重的厚衣床单;一旦发现他们有升学的希望,反而在他们高高大大的时候变成了中国老母鸡,连手帕短裤都代劳,只令他们每分钟都必须学习功课。

感情脆弱
或曰感情丰富。为书为电视剧哭得要死,偶尔回忆自己的身世更加辗转抑郁,悲悲戚戚,时常高呼“人有病,天知否?”为自己的感情不为子女买帐而失恋,决定从此不再爱那负心人。至少要讲究佛学里的脱离与放下,才会少了那不必要的烦恼。婚姻受挫,就狂想,不如两袖清风自去潇洒,却又不能真正耐得了寂寞。中国文人读书的寄托是黄金屋、颜如玉,酒要好,肉要香,女人要软,有没有胆色去承担却难说。更多的文人,也就是现代的男知识分子们普遍需要的是两个母亲,一个伺候到他结婚,另一个在结婚时接了班。

中国的男知识分子最大的错误是跟中国的女知识分子成家。古训教得女子无才便是德至少保证了家庭权力的集中。同工同酬更是把男人打翻在和女人同台竞技的水平上,造成了多少家庭悲剧,这种家庭的子女是最大的受害者。我不是提倡社会回到封建时代,我只是觉得家庭应该分工明确。男知识分子可以找个老妈子式的妻子,保证举案齐眉,伺候得舒舒服服,双方都得到精神的升华。女知识分子应该找一土大款,知识与金钱的结合对子女的造就可谓完美,连这样都不满意就难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shuangbao13 回复 悄悄话 犀利中有幽默!喜欢!
马上续残梦 回复 悄悄话 把中国这一类知识分子的性格缺陷都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非常喜欢你的文字!
眼涩 回复 悄悄话 回复shakermover的评论:
同家史?握手!人类社会的故事不过那么几个,翻来覆去地讲而已。
shakermover 回复 悄悄话 How did you know the story of my family? Add one more-grandparents' help to this 配成一对的中国的知识分子.

Excellent writting!! Really enjoyed it!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