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股票知识、技巧和投资方法

美国股市的入门知识、投资理念,交易方法和大势分析等。博客的主人是 三维预测 3DFN.com 美股分析师Raymond Wang
正文

上班族应该如何购买共同基金(2)

(2008-10-19 15:14:27) 下一个

作者:Raymond Wang,三维预测投资通讯 3DFN.com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讲到共同基金(又称互惠基金)适合那些没有精力研究股市,但是希望长线投资(10年以上),为自己养老或孩子上学做准备的普通民众。在种类繁多的基金产品中,跟踪股市大盘的指数型共同基金(Broad-market Index Fund)是首选,因为它的费用最低,而且其它投资产品,例如房产、债券或黄金等的长期回报率都没有股票高。

确定了投资产品之后,本文要讨论的是如何买卖指数基金,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怎样调整投资组合才能最大化地提高收益并降低风险。

市场上有很多跟踪大盘指数的股票基金,例如著名的Vanguard 500 Index Fund(VFINX)跟踪的是S&P 500指数。除了持有大型股的指数基金之外,你还应该购买小型股的指数基金,例如Vanguard Small Cap Index Fund(NAESX),以及债券基金,例如Vanguard Total Bond Market Index Fund(VBMFX)。其它基金公司的同类指数产品都大同小异,你应该选择管理费用(Expense Ratio)最低的指数基金。

有了这三种大型股、小型股和债券的指数基金,你的投资组合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要考虑就是什么时候买或卖,以及调整三种基金在投资组合中的比重,以求降低风险并且提高收益。

首先要根据你的投资目标和时间长度决定三种基金的持有比例。年轻人如果为退休做准备,可以把大部分钱放在股票基金里,例如三种基金达到6:3:1或5:4:1的比例,只有在股市进入熊市阶段才提高债券基金的比例(操作方法见下面的介绍)。中老年人如果已经接近退休年龄,则股票基金要减持,把一半或者更多的钱放在债券基金里,降低资产大幅缩水的风险。

其次,不能把全部资金都在同一时间一次性投入,然后长期持有不再管它。这样做的人比较少,但还是需要提醒一下,因为假如你“不幸”地买在股市的最高点附近(例如在2000年),那么过了很多年,你的帐户都可能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这对你的情绪影响很大,大部分人都受不了这种煎熬,很容易做出冲动决定,功亏一篑。

在买卖操作方面,大多数人的做法是每个月从薪水中拿出一些钱购买基金,或者每年因为要报税而拿出一笔钱来购买基金。前一种做法显然更有计划性,也更容易分散风险。即便是自雇人士(自由职业者),没有固定收入也要尽量每个季度都做一次投资。因为正如前面所讲的,你没有时间和经验研究股市,如果一次性地投入资金,你很可能受到当时的市场情绪影响而买在股市的最高点,或者在股市的最低点却不敢买股票基金,全部买入债券基金而错过了股票的获利行情。

本文所讲的投资组合包括大型股、小型股和债券这三种指数基金,那么,每一次投资是否都按照同样的比例购买所有基金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你应该根据当时的市场形势判断持有股票的风险有多大,如果股市处于中长期的下降趋势,你一味地买入股票基金就会令账面资产雪上加霜。

虽然你没有时间或经验分析股市,但是在每次投资之前,你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判断中长期走势是上升还是下降:看S&P500指数的日线图,如果200日均线下降就只买入债券基金,如果200日均线上升就按比例买入三种指数基金。这种判断大势的方法虽然不精确,但对于长线的基金投资已经足够。它的目的很明确:股市上涨的时候按照既定的比例购买三种指数基金,股市下跌的时候增加债券基金的投资比重,等股市重新恢复上涨时多买一些股票基金,让三种基金的持有比例恢复正常。

请注意,这三种基金的持有比例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调整。越是接近退休年龄,或者孩子接近上学需要用钱的年龄,债券基金的比重就应该越大。原因很简单,你不希望在快要退休的时候赶上一个大熊市,股票基金大幅缩水,导致你的退休计划不得不推迟。

最后要说的是,本文没有提到美国以外的股票指数基金,例如International Market Fund或Emerging MarketFund。很多人购买这类基金的目的是让投资组合多样化,希望以此降低风险,但我认为这样做的效果并不明显。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各个国家的股市联动性很强,除非有一天美国经济在世界的领导地位改变,其他国家的股市不再同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否则没必要买这么多种类的基金,这只会让投资复杂化,效果并不好。

 

声明:请尊重作者版权,本文作者允许您在其它网站或媒体转载全文,但转载时必须注明“作者:Raymond Wang,三维预测投资通讯 3DFN.com”或者“文章来源:三维预测投资通讯 3DFN.com”,谢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