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读书和DIY

(2007-12-02 21:13:46) 下一个

经过几周忙碌, 客户系统升级终于告一段落, 虽然还有些小问题, 但情况已稳定下来,我总算可以喘口气了. 上网乱逛, 不知怎的, 又打开了自己的博客. 一年多没更新了, 但前几天一时兴起, 在上面发了了一堆自己做的菜的照片. 看着这几年厨艺见长, 心中不免有点得意, 咱不比那些在文学城灌水的人差.但照片也反映了这几年生活的变化, 一时间心中的平静一下子荡然无存,回忆有时真是一种折磨人的东西. 要是有人打电话告诉我客户出了大麻烦就好了, 工作对我来说有时是副立竿见影的好药.其次就是下载, 有时我可以清楚的感到自己是下载成瘾. 数以百记的DVD堆在我的书架上, 哪有时间去看. 但有宽带, 不下点什么太亏了. 打开电驴, GREAT, 赫德与中国早期现代化_赫德日记.1863-1866终于下完了, 真不容易, 一本书等了一个月才荡下来, 也算是个记录了.

赫德日记是本不错的读物, 给人一个新的视角来看中国对西方开放的过程. 清末是中国和西方交流的开端, 不能说鸦片战争只是给中国带来了百年屈辱, 它也带给中国新的文明.钟叔和编辑出版的一套走向世界从书比较全面的反映了清末第一批真正到过西方的中国人的感受. 他们和文革后第一批到欧美的中国人应该有很多共鸣. 中国近代经过三次对外开放的高朝, 清末的洋物运动, 民国抗战前的繁荣还有80年代后的改革开放, 终于在21世纪熔入到到了世界的主流中来. 当今流行的说法, 和平崛起.实际上西方文化的冲击, 中国要两百年才被消化吸收, 真是不容易啊. 也许因为这是中国第一次被外来文化所同化. 尽管有人说中国的青铜文明也是舶来品, 但那只是一两样关键技术的传入从而触发了本地的变革. 但这次不同是, 正个文化基础的转变, 即使按照宫方的说法,有中国特色的XXX主义,也承认了西方文化的决定意义,换句话说, 我们已默认是人家文化的一个小变种. 

赫德日记由海关出版社出版, 让人有点诧异. 这种书应由三联出版. 三联出过不少好书, 在中国时, 除了商务, 三联的书买的最多, 至今还想念在北京骑自行车到三联和商务书店去买书的情景, 两家书店相距不远, 中间还隔着人艺, 可以去看一看有什么剧正在上演. 十年前在它们附近还有家不错的旧书店, 门脸很小, 但总有些稀罕版本的书卖. 我在那用五块人民币买了一套精装本的罗马史,那可是第一版啊. 太值了, 以后在书店看到几十块钱的新版的平装本, 我都会感到很得意. 买书和聚书是一种乐趣和爱好, 给人一种满足感. 不象下载的电子书, 下载了, 看两眼, 刻成光盘就可以抛在脑后了. 但在加拿大,买书的机会不多,去书店的机会也不多. 除了CHPATER这样的大书店, 这里并没有象北京那样多的特色书店.书的种类有限,好在AMAZONE 网上书店很是不错, 想要的书基本都可找到, 而且价钱也很公道. 去年买了本一个美国中国通的自传, 2加刀.  

想起三联就随手GOOGLE一下三联出的文化生活译丛, 有不少博客.进去看看, 有人把自己每次买的书都列出来, 还配有照片, 一落一落的, 就象我以前那样. 书很杂, 看来有不少是信手买来. 一种失落感忽然涌上心头. 看看自己的书架, 除了花花绿绿的国家地理杂志, 就是大部头的烹饪和DIY的书. 一本NAIPAUL"an area of darkness" 和一本梁实秋散文孤零零的摆在那, 它们是我从新加坡带过来的. 很多书都丢在那里了, 真是可惜. 又想想自己的博客上展示的是七个盘子八个碗的DIY晚餐,就更让人沮丧. 现在真不是读书人了. 但没办法. 在中国我们不必做这么多DIY. 读书, 读闲书是有闲阶级的奢侈. 我现在还没有太多这种奢侈.但这也没什么可抱怨的, 读书和DIY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什么多什么少, 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自己的满足.熊掌和鱼不可兼得, 那就要自己去判断什么是鱼, 什么是熊掌. 起码你有选择的权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