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名校情结,忆三十年前的高考(完)

(2008-01-19 15:32:21) 下一个
在美国的州立大学,一切都是顺利的,导师对我也非常好。两三年后,丈夫也来到了美国。他是我在机械系时的同学,插队三年后从四川考入华工,当然是欢天喜地进去的。他没有英文基础,大学时念了四年日文,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因为机械系难拿奖学金,他最终也进了数学系。

六年的研究生很快读完了,要找tenure-track 工作时才发现,出身不好(非名校)的中国学生机会太少了。工作只能在比本校差一层的学校里找,而且总要等名校毕业的候选人(特别是白人)都不要了才轮到咱。终于在一个中等水平的公立大学找到了职位,比起其他的中国学生来,我算是幸运的,也许身为女性要占点便宜吧,数学系里一般女教授人数偏少。离开州立大学时,一位教过我的韩国教授略带惋惜地说:“你是我们系最好的学生之一,你们本该去 H, P,…”我当时笑着道别,心中又浮起那个问题:“要是当初我也去了 Stanford 呢?”

几年后,再次目睹了丈夫为申请同一系的职位,和三百多申请者惨烈竞争胜出,终于双双在这个学校安顿下来。出身不好的缺憾也成为努力向上的动力,要超过那些名校出身夸夸其谈的同事。我们俩都用最短的时间(8-9年)走完了从 assistant professor 到 full professor 的过程,我随后又当了 8 年系主任。每次招聘,我喜欢网罗名校的学子,包括北大清华的,看上去是系主任求贤若渴,其实是想安慰自己:我们和名校生殊途同归。

在工作的间隙中,抓紧机会养育了三个孩子。我心中的希望是:他们不再有我们的遗憾,一生不再面对“我要是…”的问题。名校的情结一点点渗透给他们,HYPMS太吓人,咱先爱上 Duke。大女儿十年级时,高中第一名进了 P, 她说:“妈妈,我不想上 Duke了,我也想上 P。”我暗喜,表面不动声色:“行啊,你去看看怎么干…”十一年级时,比她大一岁的好朋友进了 H,她说:“妈妈,我想申请 H 的 EA。”我更喜,说:“行,可咱们得更努力…”

Harvard EA 发榜的前一天,女儿问我:“你看我有多大可能?”我说:“30%吧,但是你试了就没有遗憾…”女儿叹口气:“我反正尽力了,明天下午五点发榜,我在学校有事,回不来…”第二天我准时打开她的信箱,赫然看到 H 的 mail 躺在那儿, 心跳手抖不敢看,叫丈夫帮助打开。我闭着眼睛听到“录取了”,泪如雨下…我那三十年的名校梦,女儿为我圆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毕小珠 回复 悄悄话 原来虎教授也是77级,PF!我觉得从那时候过来的人更珍惜教育的机会,不会像80年代后上大学的人越来越挑肥拣瘦,有时候忘记了根本的东西。你的孩子们很幸运有象你们这样自己奋斗出来的父母,希望小孩子的家长如我自己早日走出迷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