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微风

明月清凉地,佳茗在握时。   淡淡微风起,停杯欲语迟。
个人资料
淡淡微风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学佛的真相(十)佛和我们能脱离因果吗?

(2008-06-17 18:22:08) 下一个


    有朋友不知道野狐禅的故事,就先说说。
    野狐禅,说的是创立“百丈清规”的百丈怀海禅师的故事。我们常常听到的“清规戒律”,其中“戒律”是释迦牟尼佛生前就制定的,而“清规”则是佛法传到中国以后,直到唐朝,由百丈怀海禅师与他师父,改变释迦牟尼佛定下的规矩,创立了中国特色的“农禅丛林制度”。据说,中国开始有禅寺这回事儿,就是他们师徒俩的功劳,在那之前,禅僧只能跟着别人散混——这个说法我没有去考证,不知道哪位朋友能给点儿确实的证据。
    得,闲话少说,回到正题。
    先抄一下“野狐禅”的原文。
  “师每上堂。有一老人。随众听法。一日众退。唯老人不去。师问。汝是何人。老人曰。某非人也。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某对云。不落因果。遂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贵脱野狐身。师曰。汝问。老人曰。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师曰。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曰。某已脱野狐身。住在山后。敢乞依亡僧律送。师令维那白椎告众。食后送亡僧。大众聚议。大众皆安。涅槃堂又无病人。何故如此。食后师领众。至山后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
    这则公案,细分析起来,奥妙无穷,玩味起来,可以令人生津止渴的。只是我一向不提倡解读公案,觉得对人多半有害无益,除了拾人牙慧,使一些人多些吹牛的资料,多点儿自作聪明的材料,少有真用。做这事儿颇为有违一向的原则,只是既然被问到了,也就捡重点说说吧。只希望大家不要执指为月的好。
    故事的大意,上次说了一半儿,不过上次我转述的时候,人家回答的是“不落因果”,我给写成了“落因果”,虽然稍稍高了一点儿,却还是不对。
    这俩答案,有点儿象六祖跟神秀那段儿,一个偏空一个偏有,都不够好。
    这位老人很聪明,知道悄悄的找老师开小灶,不过,一个问题憋了五百世,还是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再聪明也没用,苦坏了。毕竟,能“闻所说法,善自开解”的人,需要多生累劫的福德,并不多见。
    不是有人喜欢讲公案讲禅宗么?看看这位老人,已经做功夫做到五百世“隔阴不迷”了,已经聚众讲学了,可惜,一个话头参了五百世,还是不能悟道,脱不了野狐身!
    ——劝人学禅的,觉得自己适合学禅的,要不要反思一下?耽误了别人进步,戗人慧命的事情,还是慎重些的好啊!
    老人的悟,可不是“顿悟”那么简单的,前世已经是很好的修行人,要不然做不到隔阴不迷——当然隔阴不迷的功夫虽然很高,却未必有智慧,老人就是明证——佛经里说,八地以下的菩萨,都有隔阴之谜,可见这有多难。
    然后又修了五百世——他那么多辈子,可不是闲着的——然后缘分来了,遇到了好老师,百丈怀海禅师。那个点儿到了,老师一点拨,嗯,不点不通,一点就通,累劫之迷,豁然开朗。一智能灭万年愚,一灯能除千年暗。阿弥陀佛,善哉善哉,随喜一下:)
    这一悟之后,立刻任运自在了——不是他一悟就了,而是他功夫早就做到位,之差这“千圣不传”的“向上一路”了。“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能成佛道。”,他算是多年媳妇熬成婆了。
    老人悟后,就向怀海禅师行礼,请求以亡僧之礼给自己办丧事——他为什么这么做?其中的酸甜苦辣,思之慨然。追求真理的路,真是要生死不计,全身心的投入进去,还不知道哪辈子才有结果,哪有那么简单的。觉得自己聪明的,觉得自己明白的,觉得自己有希望的,反思一下看看,有没有这个气魄,这个志气,宁做五百世的野狐狸,也要求这个真理,这个答案?
    ——达摩祖师骂二祖慧可的话“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智小德,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不是白骂的,虽然那时候慧可已经在达摩祖师的门外站了一夜,积雪盈膝。
    那些觉得自己读了几本书,就以为自己聪明、明白、都懂了的人,可以反思一下,真正的智慧,哪里有那么容易的!
    大约,百丈淮海禅师也是一样的感觉,五百世的风餐露宿野狐身,不容易啊。毕竟,大家都是多生甘苦里来,所谓惺惺相惜者,是之谓也。
    ——遥想前辈告别时相望之目光心思,缘来缘去,将将相契,转眼就要相忘于江湖,不由心摇神往,惜无缘适逢其会,作迦叶之破颜一笑。
    百丈淮海禅师,也是妙人,居然不怕惊世骇俗,把全庙里的僧人都召集起来,到后山石头下面,挑了只狐狸出来,以亡僧之礼焚化。
    ——一个小问题:他怎么知道那狐狸的尸体在哪里?
   
    这位野狐所化的老人,功夫定力都是很厉害的,居然隔阴不迷,还记得前生的事情,但是,即使这么厉害的功夫,智慧还是不够。他所说的“不落因果”,大致上接近小乘佛教的回答,以为佛菩萨已经涅磐,就不在因果中了。
    也许一些朋友会觉得,什么“落”啊“昧”啊,还不是差不多,这不是文字游戏吗?
    也是,你让我解释这个“不昧”,我也解释不清楚,反正就那么个味儿。
    但是,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怎么说呢,如果以我说的“因果律”而言,回答“不落”,就违反了“因果律”。
    “不昧”呢,大概的解释一下,只能说,既不是“落”,也不是“不落”。
    糊涂了?
    不奇怪。佛学里充满了这样的反义用法,以及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说法,要不然怎么叫“不可思议”呢——那就不是语言文字能表达的出的,所以怎么说都不对。无论你怎么说,都是偏离了真正的情况,所以,只能不停的用“不”。
    那什么是对的?
    “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
    再继续怎么说?
    天知道!
    真想知道的人,只能自己去修去悟去证了。佛已经说过,语言表达不清楚的,我就放弃这个努力——不是我不想说,刚才试了一下,写了半天,还是觉得越说越错,终于放弃:)

    那么,有人问了,你不是说“因果律”是公理吗?既然是公理,那就不可能有例外,那释迦牟尼佛是不是服从“因果律”呢?
    当然服从!
    释迦牟尼佛不是死了吗?要是不服从因果律,那他就应该不死——别管叫什么名字,什么涅磐啊,坐化啊什么的,都是死。
    那么矛盾又来了,既然佛都死了,跟我们又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又能跟他学什么呢?
    当然不一样。
    区别就在于,我们的死,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为什么死,怎么死,死了以后到哪里去,我们的死,是不可控的。
    释迦牟尼佛的死,是知道时间原因死后的去处,是可控的。我们的生命,是不可控的,是生命在控制我们,我们是被动的,被“命运”控制的。他的生命,是自己控制的,生命把握在自己手里,是主动的。
    估计又有人说我迷信了,呵呵。
    其实,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的人,可不仅仅是佛或者学佛的,我们生活中就有很多,看起来很普通的老人都有可能,只是我们不太注意或者不信——我们太容易相信自己,就不太容易相信简单事实了,却常常忘了反思一下,把我们的思想打包,又有多大范围呢?我们有什么资格那么相信是对的?
    相信对我这些文章有兴趣的朋友们,家中老人去世时,就会有些人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去,去哪里的,此之谓因缘也。
    我们看历代祖师的传记,“预知时至”的人有很多,功夫做到这个程度,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当然,仅仅预知时至,未必悟道,成就也未必很高,不过就是知道而已。
    六祖临终前,就跟弟子们说什么时候我就要走了,你们有问题快问,我走了以后,你们再想问就问不着了。徒弟们自然很悲伤。六祖没办法,就跟大家说了一段儿大实话——注意,“真僧只说家常话”,凡是跟你云山雾罩的,基本上都是忽悠,不是骗子就是不懂装懂——“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   
    六祖的这段话,是他悟道并证道的侧面证明。之所以说侧面,是因为,仅仅知道自己的生来死去,还未必是悟道和证道,想知道悟道和证道标准的,可以去看我写的另外一个系列“莫效书生乱解禅”,里面有详细的说明。
   
    释迦牟尼佛,悟到的智慧,一方面,是这个宇宙的本质,另一方面,就是生命的本质。当他了解了生命的本质,就可以把握生命,真正自己做主人了。不象我们,貌似主人,实则奴隶,貌似明白,实则糊涂,貌似是自己的生命,其实都是被各种欲望带动、裹胁、操纵着,稀里糊涂的走完几十年的坎坷路。
    而释迦牟尼佛做到的解脱,就是彻底解决了生命的问题。
    我们跟释迦牟尼佛学习的,就是他关于生命本质的知识,学习他怎么利用生命的知识,改造自己的人生,真正做自己的主人。


    那么,释迦牟尼佛悟到的知识,跟别人悟到的知识,一定是有差别的,有差别就有意见,那样的意见,释迦牟尼佛生前有,死后有,至今也还有。就象我写了这么多话,一定有不同意的,那么,面对不同意见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是怎么讲的呢?
    居然他觉得自己掌握了“终极真理”,自己掌握的才是真理,他会怎么对待不同的意见呢?是把别人骂成异端,打倒在地?还是不屑一顾,嗤之以鼻?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4)
评论
xyz---xyz 回复 悄悄话 “本心”= 本来的心

只可惜,“我”在人间的翻滚中被太多的色,声,香,味,触所染,不昧因果,不昧本心了。

学佛就是回头,回家,带着本心回家。
agentsmith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淡淡微风的评论:

风兄啊,这句话“我与汝安心竟。”不明白。为什么当慧可说他找不到自己的心以后,达摩却说,我已为你安好了呢?--帮俺解惑吧:)
淡淡微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agentsmith的评论:
呵呵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你啊:)
你已经在有和无上找答案了,怎么就没想到还有个“空”呢:)
那么,“非空非有”,“即有即空”呢?
还记得达摩初祖跟二祖慧可的对话吗?
“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将心来与汝安。”
“觅心了不可得。”
“我与汝安心竟。”
淡淡微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老秦的评论:
别晕别晕,不高不高,就从这个路子走下去,就好了:)
agentsmith 回复 悄悄话 回复老秦的评论:
你说的是没错,可我还是觉得那不是本心,“说白了就是一个人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是啊,在这个社会里,如果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那是很糟糕的,呵呵。可是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应该如何如何的时候,他已经是处在被动的位置上了(当然这是别无选择的,人人如此),此时他的所谓的“本心”也许可以称为“生存心”?也就是如何应对这个他所要面对的世界,如何生存,等等。

那什么是“本心”呢?呵呵,我也不知道,也许人压根就没有“本心”?可是如果无心,那还是人吗?也许你说得其实就是本心,只不过是语言文字本身产生的歧义?

风兄啊,您能不能讲两句啊?:)
老秦 回复 悄悄话 风兄,这顶帽子戴得太高了吧,晕了。

其实,还很迷茫。。。
淡淡微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老秦的评论:
老秦朋友的根性,接近大乘,宿因纯正,幸运啊:)
淡淡微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老秦的评论:
从俗谛的角度说,老秦的说法很好啊:)
老秦 回复 悄悄话
什么是本心?

我觉得,说白了就是一个人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人刚生下来的时候,除了本能,什么都不知道。但一个成年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他判断对错的标准,当然这个标准可能因人而异。

有了标准,是不是按这个标准去做,就是个大问题。一件事是对的,应该去做,但做了对我自己有害。错的事情不应该去做,但做了对我有利。这时候就是考验一个人的心性的时候了。

依本心行事,就是不考虑其他的,对的我就去做,错的就不做,就这么简单。前提是你心里真的认为你做得对,而不是只从有利的角度看问题。


一人之见,说的很笼统,希望大家都来探讨。
agentsmith 回复 悄悄话 回复老秦的评论:
“落因果如何,不落因果如何,依本心行事,完全超脱了落不落因果这个层次,根本不去考虑。回答落,或回答不落,正说明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超脱,还没有做到明心见性。”---好啊,俺也是这么想的,至于这样想是对还是不对?回答:不眛对错,嘻嘻:)

不过,你说“对明心见性的佛陀来说,一切归于本心”,这个吗,我有疑惑,首先什么是本心?自己的心?可是我倒觉得人本来也许并没有本心,最早大概是完全的混沌,但是随着出生,成长,人受外界的各种刺激(教育,饮食,阅历,等等)而产生了一种所谓的“本心”(也就是意识)?这种意识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做相应的调整,所以我觉得这不应该是本心,但是本心是什么呢?我也不知道,呵呵,和你一样,我也是说了半天,好像也没有全部说出来心里想的东西,更何况我都不清楚自己到底想的是什么?不过我可不准备鄙视自己一下,我是不眛鄙视,嘿嘿:)

老秦 回复 悄悄话 也谈谈不昧因果,纯属个人理解,如有错误,请各位指教:

先举一个例子:
一个小孩子在过马路,没有注意到一辆失控的汽车正向他驶来,眼看车祸就要发生,孩子的生命危在旦夕。千钧一发的时候,一个年青人从路边冲过来,把孩子扑倒在一旁,孩子得救了。当然,英雄人物也诞生了。

大凡这类事情发生之后,经常会听到媒体访问英雄人物: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啊? 有没有想到自己会有危险啊?有没有想到自己的家人啊。。。等等诸如此类的无聊问题。其实我们都明白,他救人全凭当时一下子下意识的反应,如果真的先想这么多问题的话,救人的机会早错过了。

问题是,为什么路边那么多人,只有他有这种反应去救人,而别人没有?

上面这个例子有些极端,再举一个平常一点的例子:
公司大厅的地上有一团废纸,人们过来过往,谁都没注意。这时,员工甲正好路过,顺手把废纸捡起来,丢到垃圾桶里。

员工甲这么做,根本没什么想法,就是看到地上有垃圾,就那么做了。别的员工不去做有自己的道理:前面那么多人过去,他们难道都没看见?怎么都不肯弯一下腰。我要是捡了,现在他们更知道反正我不做会有别人做,以后他们更没这个意识了。再说了,我们花钱请清洁工干什么,清洁工刚才哪儿去了?如果垃圾我们都自己清理了,还请他干什么?

这两个例子中,舍己救人的英雄将来会不会堕落成欺男霸女的流氓恶棍?捡垃圾的员工家里会不会乱的像猪圈一样?理论上讲可能性不是没有,但现实中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我们有见过吗?

他们做那件事的时候就是凭的直觉,想都没有想就做了。这个结果来自于他们平时的修养,道德的积累。其实我觉得这就是佛教里讲的“明心见性”。他本性如此,不会去考虑什么,做就做了,也没有想那么多。同样的事情再来一次,他还会那么做。

好了,回来说不昧因果。佛陀如果做了杀人的强盗,会不会有恶果?当然会,但问题是,佛陀会做杀人的强盗吗?昧字在这里的含义是糊涂,不明白,愚昧。对明心见性的佛陀来说,一切归于本心,落因果如何,不落因果如何,依本心行事,完全超脱了落不落因果这个层次,根本不去考虑。回答落,或回答不落,正说明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超脱,还没有做到明心见性。高人就是高人,一句不昧因果,就能直指要害。


P.S. 发现自己表达一个想法总是很啰嗦,说了半天,好像也没有全部说出来心里想的东西,而且还词不达意。真佩服风兄的文字境界啊。呵呵,鄙视自己一下。
清静莲花 回复 悄悄话 我的看法是凡夫“不悟”,被欲望习气牵着走,一随心所欲则一定“逾矩”,所以是“落因果”。而佛菩萨不同在已经“证悟”,所以类似“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一样是“随心所欲”,却不同了, 因此“不眛因果”。有没有这么一点味呢?

“不落因果”是错,“落因果”还是错,佛法说不清,不说也不清,“说”?“不说”?哈哈,还是说了吧!



agentsmith 回复 悄悄话 我怎么越看越糊涂啊?。。。。我先在沙发上歇歇再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