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微风

明月清凉地,佳茗在握时。   淡淡微风起,停杯欲语迟。
个人资料
淡淡微风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平常心是道补记

(2008-01-14 19:59:02) 下一个

  原本是随便提了一下,只是希望能激发一下有些朋友探究的兴趣,没想到那么多朋友说看不懂,使我觉得很惭愧。自己写东西常常兴之所至信口开河,自己说舒服了就完,不太注意看的人会不会费解,没有太顾及读者的感觉,实在是不负责任,应该忏悔。
  既然上次没有好好说说“平常心是道”的意思,现在就稍微介绍一下,有错漏之处,还请方家不吝赐教。

  上次引用了三段关于“平常心是道”的论述。
  说明的重点,一个此处的“平常”,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平常、平时、平素的意思,不是说我们就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那样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可以了,这只是儒家意义上面对世间法调整心态的层次。对修行人,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分析。当然,如果水平已经到了能把握“中庸”之“道”,也就儒道合一了。二个,此“心”不是我们供血的肉团心,也不是我们现在一般说思想的意识心。
  或曰,道无在无不在,什么都合道,什么都是道,那么平常心自然就在道中,自然就是道。虽然不能说错,却是说轱辘话,没什么实际意义了。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则。
  
  赵州参南泉,问:如何是道?
    泉曰:平常心是道。
    师曰。还可趣向也无?
    泉曰。拟向即乖。
    师曰。不拟争知是道?
    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耶。  
  此处的赵州,就是后以“赵州八十犹行脚”著名的赵州和尚,南泉则是以“南泉斩猫”著名的南泉普愿禅师。问这问题的时候,赵州刚刚入门,虽然已经显示出不凡气象,却离悟道还远。
  赵州和尚少年之时就显示出与众不同超拔尘俗的天分,“童稚之岁孤介弗群。越二亲之羁绊。超然离俗。乃投本州龙兴伽蓝从师剪落。寻往嵩山琉璃坛纳戒。师勉之听习于经律,但染指而已。闻池阳愿禅师道化翕如。谂执心定志钻仰忘疲。”
  用老百姓的话,这孩子比较“独”,不合群。看来是从小就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大概是觉得自己的胡思乱想在世界上找不到答案,就找到了佛家。于是出家当了和尚,想专心钻研,师父让他学习经律,从理解与戒律入手,他却不怎么认真,估计是觉得这样的学习方法不适合自己。于是打报告改换专业,跑到知名博导南泉禅师那里改学禅宗。这次他很认真,孜孜不倦一门深入。
  问这个问题的时候,赵州已经出家修行多年,又跟随南泉禅师多时,他在“执心定志钻仰忘疲”之后很久问这个问题,他所谓的“道”,自然与我们问出来的层次不同。
  南泉到底是为了提点他,说他总以为有个什么神奇需要拼命钻研的“道”有问题,还是仅仅就事论事,我们在这里看不出来,但是关键点却没有错。“道”,不属于觉知,觉知已经是第二义或者第三义,是妄念,真正的“道”,没办法用意识去思想,没办法用语言去描述,只能“悟”,怎么能用意识里的是非观念去讨论呢。
  “道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平时的一举一动,吃饭睡觉,起心动念,都在道中,并非打坐入定才是道。然而,若不识本心,你在道中也不知“道”,为道所拘,而不是“任运自在”,终究还是不能自主。那就道是道你是你,所谓“对面不识了。”

    浮山遠曰:如達平常道也。見山即是山。見水即是水。信手拈來草。無可無不可。設使風來樹動。浪起船高。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有何差異。但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邊方寧靜。君臣道合。豈在麒麟出現。鳳凰來儀。方顯祥瑞哉。但得理歸其道。事乃平實。無聖可求。無凡可舍。內外平懷。泯然自盡。所以諸聖語言。不離世諦。隨順世間。會則塗中受用。不會則世諦流布。
    古德著語云。常因送客處。憶得別家時。又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大圓頌云。平懷常實。事圓理畢。露柱燈弧?o得無失。大慧頌云。更無回互本圓成。覿面無私一體平。水上東山行不住。火中木馬夜嘶鳴。人間但見浮雲白。天外常看列岫橫。若謂平常心是道。擬心已在鐵圍城。
  这两段话,基本上是注解。
  念念在道中,事事在道中,时时在道中,道本来就是无在无不在的。
  所谓当下即是,你如果把握不住当下那个“几”,一起心动念思考一下,被思维带着走了,那就还是随业力流转,被生死所拘,就已经不是“平常心”了。
 
  第三则,是因为回老家讲道被歧视而调侃出“学道莫还乡,还乡道不香”并传说被六祖惠能预言“踏杀天下人”的马祖道一所说,他是南泉普愿禅师的老师,之所以把他的话放在最后,是因为他解释的最详细。
  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故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门。云何言无尽灯。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故经云。识心达本源。
  注意这个“直”字,佛在楞严经中说“直心是道场”。
  此处马祖给了我们详尽的注解,语言也直截了当通俗易懂,果然是菩萨心肠,顶礼一下。
  无造作,我们做的到吗?我们一眼看来,一念过去,都在造作因果中,平常的了吗?无是非,我们的思想一直在动,都是肯定与否定中,何时不在是非中?无取舍,不即不离,能做到吗?无凡圣,平等一如,不起分别,能做到吗?都做不到,哪里来的平常心呢?既然没有平常心,道又在哪里呢?
  心生种种法生,心是万法之源,认识了本心,自然认识了什么是道。
  所以,说平常心,其实还是个“心”的问题:)

  平常心是道?
  呵呵,难道说,还有个“不平常”的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衲子 回复 悄悄话 嗯,譬如意识心,就不是“平常心”。 一者,不“平”。有觉知即是有分别,即不“平”。二者,不“常”。意识心乃諸缘和合而生[1],相续刹那灭坏[2],故非“常”。

[1] 《杂阿含经》卷8:「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因缘生识,何等为二?谓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如是广说,乃至非其境界故。所以者何?眼、色因缘生眼识,彼无常、有为、心缘生。色,若眼、识,无常、有为、心缘生,此三法和合触,触已受,受已思,思已想。此等诸法无常、有为、心缘生。所谓触、想、思、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2] 《大宝积经》卷119:「诸计度者见身诸根、受者、思者现法灭坏,于有相续不能了知,盲无慧目,起于断见。于心相续剎那灭坏,愚闇不了意识境界,起于常见。」
agentsmith 回复 悄悄话 对啊,如果没有“不平常心”,哪里来得“平常心”?:)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