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613)
2007 (556)
2008 (369)
2009 (298)
2011 (232)
2012 (174)
2013 (145)
2014 (89)
2015 (101)
2016 (83)
2017 (53)
2019 (76)
2021 (62)
2022 (116)
2023 (95)
2024 (62)
一个上海的超市阿姨,干了一件事。
当然算不上惊天动地,甚至有点鸡毛蒜皮:
灭蚊。
但她,灭了整整13年。
阿姨叫浦赛红,是上海一家大润发超市的员工,干了13年,灭掉的蚊子少说也有2万只。
有她在的店,哪怕是最容易招虫的肉类、果蔬区,夏天光腿进去站上半小时,都没有一只蚊子来叮咬。
她还研究出一套“蚊子兵书”,一年不同季节,一天不同时间段,蚊子的生活习性、活动范围、灭杀招数,掌握得明明白白。
在这动不动就有大瓜的时代,一个平凡人干的平凡事,原本不足为奇。
可完整地看完浦赛红的工作轨迹,我大受震撼。
这个普普通通的超市阿姨,给我上了最好的一课。
01
浦阿姨是大润发超市的一个专门工种:清管员。
顾名思义,就是在卖场里做清洁管理。
而她负责的,是专门防治有害生物,比如蚊虫、苍蝇。
这个岗位存在感极低,不少人可能是第一次听说。
招的也是上了一定岁数的阿姨,学历要求不高,薪资水平,也只一般。
可不起眼的工作,浦赛红没有敷衍潦草。
刚上岗,超市给她配的是最简易的塑料苍蝇拍。
别人拿到这种“原始”工具,顶多按部就班在卖场里挥挥拍子。
只要保证顾客面前不出现蚊虫聚集,万事大吉。
但浦赛红不满足于此。
打打蚊子是简单轻松,但治标不治本,她想从源头上防治。
先是研究蚊子。
从清晨到深夜,浦赛红无时不在观察蚊子的行动轨迹、行为特点,并仔细记录。
日子久了,真总结出一套“作息规律”
“6:00,花园及绿化带,精力十足,难打...”“9:00,积水处,产卵...”“15:00,阴凉处,睡午觉...”
不同季节,归纳出不同习性。
就连蚊子最喜欢的温度、湿度范围,都掌握得精确。
浦赛红制作的蚊虫作息表
了解完对手,浦赛红开始“利其器”。
从最初的苍蝇拍开始,她大大小小尝试了不下50种工具,物理的,化学的...
市面上现成的灭虫工具不够,她就想点子自制:
在盆里放入兑了洗洁精的水,再把蜂蜜涂抹于盆口。
蚊子被甜味吸引而来,很快就困于粘稠的泡沫水中。
她还发现,蚊子最喜欢鲜艳的黄色,便将黄色的粘虫纸剪成水果形状。
蚊子寻色而来,自投罗网,这招叫“色诱”。
掌握了规律,浦赛红在超市内外布下“天罗地网”。
超市外的草丛,她装上捕蝇笼,以食物作诱饵。
超市内,门帘、风幕机,又是两道“关卡”。
若是还有“漏网之鱼”,再往前,等待它们的是浦赛红设置的粘虫纸、粘蚊彩带、灭蚊灯。
经过这“六扇门”的把守,几乎没有蚊子能逃得过去。
浦赛红设置的粘蚊彩带
这还不算完。
眼皮底下的蚊子消灭了,浦赛红还想着防治“未来”的害虫。
她研究了蚊子生长的4个阶段,发现即便是极少出没的冬季,也存在蛰伏的风险。
于是,未雨绸缪,把越冬虫早早扼杀在摇篮。
就连超市外的区域她也要管。
附近饭店、物业的垃圾桶,她主动定时消杀;街边绿化带,都摆上捕蝇笼。
有人劝她:外面捕住的虫子都不知道是谁家的,管那么多干嘛。
她却说,外面不清理,超市就始终有隐患。
明明不属于自己的职责范围,浦赛红却把每天的工作,延伸至超市门口200米开外。
浦赛红的工作普通吗?
太普通了,普通到只是一件蚊虫大小的小事。
可她却把这最微不足道的小事,做到了极致,成了“专家”。
以至于附近居民一到夏天,都来向她讨教经验。
那份“蚊虫作息表”,甚至登上热搜,1.8亿人赞叹。
耳朵震撼于把小事做到极致的专业力量,更钦佩于这个阿姨的聪明。
这种聪明,不是说她有多高的学历,而是她真正懂得,怎样拉开人和人之间的差距。
02
这年头有太多自诩聪明的人。
我就遇到过。
几年前,我还在杂志社时,招过一个实习生。
名校毕业,一张嘴高谈阔论,看上去既有能力又有抱负。
但一段时间后,我有些崩溃。
他几乎无法处理好我安排的任何一件小事。或者说,是不屑于用心做。
写篇汇报,就拿网上拷贝的文案改改直接上交;
搜集素材,一开始方向就错了,叫他重新找,却反问我这些不也可以凑合用么;
想带他讨论选题,却到处找不到人,最后发现,蹲在厕所打游戏。
实在没办法,我有意将他调岗。
没想到他却先向我辞职,理由是:
“现在干的都是些杂七杂八的小事,工资也不满意......”
好吧,我也没什么可挽留的。
后来他也和我联系过,说是跳了好几次槽,但总不被赏识。
其实他的问题,是很多人的通病:
满脑子鸿鹄之志的野心,却没有脚踏实地干事的耐心。
于是,抱怨老板不器重自己。
抱怨升职的不是自己是同事。
抱怨这世界到处是二八定律,自己这样的人再努力也没有机会了。
然后,索性躺平,得过且过混日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把摸鱼当作真理。
可他们从未想过,那20%的人,是怎么炼成的?
03
说两个普通人的故事。
一个,是商业咨询顾问刘润早年间遇到的出租车司机。
那天,他从上海美罗大厦出来,一辆出租车径直停在他面前。
上了车,刘润说去机场。
司机笑笑,接过话来:
“我在徐家汇只做两个地方,美罗大厦,均瑶大厦。接到您我就知道,从写字楼出来的,去的地方肯定不近。”
刘润附和:“您很有方法。”
司机点点头:“做出租车司机,也要用科学的方法。我做过计算,每小时成本34.4元...”
打了多年车,刘润第一次听到有司机这样计算成本,以前都只听司机说每公里成本0.3元,另外每天上交多少钱。
这个司机却说:“成本是不能按公里算的,只能按时间算。
我每天交380元给公司,一天17小时,平均每小时固定成本约22元;
油费210元左右,平均每小时12.4元。加起来就是34.4元。
我做过数据分析,每次载客之间的空驶时间平均7分钟。
如果上来一个起步价10元的距离,大概要开10分钟。
也就是每一个10元的客人要花17分钟的成本,也就是9.7元,那就不赚钱。”
基于这样精准的核算,司机得以对自己的每条路线有了最合理的规划。
一次,一个人打车去火车站,要求上高架走。
司机一看,发现这样反而慢,提议按他的路线。
乘客表示那肯定绕远了,他平时走得不少,只要50块。
司机说:“这样吧,咱们按我的走法试试,等里程表50块了,我就翻表,多了算我的。”
结果最后,多走了4公里,却快了25分钟,司机只收了50块。
乘客很高兴,觉得自己赚了。
但司机说:“这4公里对我来说就是1块多的油钱,我相当于用1块多买了25分钟,而我一小时成本34.4,合算啊。”
这个司机名叫臧勤。
在别的出租车司机总抱怨生意不好做,油价上涨时,他总是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总结经验,把开出租这件小事,做到了极致。
他一个月挣的钱,就是其他出租车司机的3倍。
04
另一个故事,是自媒体人@一直特立独行的猫 早年间“抢”来的钟点工阿姨。
阿姨姓王,之所以抢手,是因为她太牛了,每天都有雇主排队等着她。
而她的牛,也在短短几天内就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是北方人,老公是南方人,所以王阿姨需要在饮食上兼顾南北口味。
一开始王阿姨也不会南方菜,但特别愿意跟作者的婆婆学。
她还从不嫌烦:“我拿了工钱,还跟雇主学到了东西,上哪找这样的好事。”
原本王阿姨只需要每天做一顿中饭,但她每次都一口气做六七个菜。
为的,就是让雇主省了晚饭的事,热一下就能吃。
作者有段时间很喜欢吃辣子鸡,一连买了十多包,阿姨后来跟她说:
“以后你别买辣子鸡了,我研究了半个月,给你做一次,你看是那个味的话,以后我给你做。”
作者的老公有点完美主义,家里的东西都喜欢摆在特定的位置。
王阿姨发现后,就默默想了个办法:
每天清洁之前,用手机拍照,再对着照片还原,从来没出过错。
对于各种家用电器,很多作者都不会用,但王阿姨都会。
她说以前雇主家用过的,自己就记住怎么用,下一家看到类似的,就能举一反三。
因为知道雇主忙,没时间教,就要自己下功夫。
爱钻研,爱琢磨,不怕辛苦,不计较付出。
即便王阿姨只是个钟点工,却把自己练就成了市场上最抢手的人才。
05
超市灭蚊的浦赛红,出租车司机臧勤,钟点工王阿姨,起初都是最平凡的打工人。
但照样,凭着把小事做到极致,成了各自行业的高手。
所以你看,这个时代,普通人同样可以吃到红利。
这个红利,就是“苟且红利”。
所有人看起来都在做事,但其中有多少得过且过、敷衍苟且?
只要你在别人觉得没必要的地方,多负责一点;
在别人草草了事的地方,多往前走一步。
你就能享受到自己的不苟且,给自己带来的红利。
所谓人和人的差距,就是这样拉开的。
现在人人批判内卷,说实话,我也很反感。
但更现实的是,我们大多数人,看看孩子的学费、老人的赡养费,看看自己的房贷车贷,其实并没有躺平的资格。
绝大多数行业,放眼望去,密密麻麻全都是人。
看起来难出头,挺让人灰心。
但实际上,只要你努力往上爬那么一点,就能甩掉一大半的人。
普通人追求舒适,高手都在下笨功夫。
哪怕只干一件事,也力求做细做精,这就胜过干一堆平庸的事。
这样的人不值钱,谁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