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纪硕鸣 周东华《终结美元》结论: 世界将为美元而战

(2009-08-13 12:40:30) 下一个
尽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首轮会议美国不断示好,一改过往咄咄逼人的态度,奥巴马政府对中国开始强调合作,中美对话“攻守逆转”,美国又信誓旦旦向中国保证在美资产安全.但这并非意味着美国霸权的“攻守逆转”,并不意味着美国就此可以放低身段.2008年9月源自美国华尔街的金融海啸向全世界袭来,转眼间世界金融与经济陷入一片萧瑟料峭的境地。美国轻而易举转嫁危机的手段终于使世人看清了“美元霸权”的真面目。
于是,2009年3月,正值第二次G20峰会召开前夕,一场“超主权货币战争”悄然兴起。2009年3月14日,“金砖四国”财长首次发布联合公报,要求立即采取措施扩大四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的话语权和代表权。3月16日,深受石油美元“迫害”的俄罗斯首先引发了对“美元霸权”的挑战,提议建立“超国家”的“超级储备货币”,并赋予IMF或新的国际金融组织以发行机关的地位。仅仅10天后,3月23日、24日,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连续两天在央行网站提出应该对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增长的国际储备货币,即超主权货币。为响应中俄等国的挑战,紧随其后3月2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立即发表了题为《全球行动的时代》的评论文章。其意图十分明确,为了稳固美国领导地位的基础——美元霸权“造势”。 在短短半年时间内,正当全球忙于拯救“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之时,一场涉及到“美元霸权”的货币战争也同步在全球范围悄悄展开。这场矛头直指“美元霸权”的货币战争对美国究竟意味着什么?
美国的核心利益是什么?我们通过《终结美元》一书的分析已可定论:美元霸权即为美国的国家核心利益!美国在全球积极倡导的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无非是“核心利益”的价值表现。因此,从本质上说,美国自“二战”后借助“布雷顿森林体系”已发展成为“货币帝国主义”或“金融帝国主义”
美国作家迈克尔•赫德森在其所著《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一书中这样描述他的国家:“这种新型帝国主义的根源在于,一国政府,也就是美国政府,通过全世界的中央银行和控制政府间资本的多边机构,而不是通过私营公司谋求利润的行为,实现对其他政府的剥削。将传统帝国主义转变为超级帝国主义的关键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借助于它占绝对优势的债权国地位支配了国际组织,而从60年代以后,它又借助于其债务国地位做到如此。”他又说:“这种新帝国主义以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存在,其新颖之处是美国抽取着所有的经济盈余。各央行成为美国以国际收支平衡进行剥削的工具,这是通过当前的美元本位制,而不是私营企业实现的。将这种基于关键货币本位的金融帝国主义转变为真正的超级帝国主义的是,只有一个国家,而不是每个国家,具有维持不受限的国际收支逆差的特权。只有这个信贷创造中心的央行及其外交控制的国际金融机构,才能够创造其自己的信贷,收购外部的金融卫星国的资产和出口品。”
因此,挑战“美元霸权”即等同于挑战美国的核心利益,美国会轻易地认理服输吗?答案简单明了:决无可能!为维护自身的核心利益,美国将不惜一切代价予以反击,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发动一场战争。
在世人眼中,美国是一个讲究民主,追求自由的国家。但是,回顾“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的所作所为,不难发现,美国早已沦落为局部战争的策源地。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等。哪场战争没有美国的身影?
为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从未放松过军备竞赛。近年来美国更是加紧扩军备战。2005年全球年度军费开支的总和已超一万亿美元,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涨。据统计,全球军事开支在过去十年中增长了约37%,军事和准军事部队的人数也从2608万人扩展到3100万人。而其中,美国的军事预算占了全球总量的几乎一半,2006年达4550亿美元,独霸全球半壁江山。美国为什么要投入如此巨大的资金在军备上?美国国会前众院议长纽特.金里奇说过:“在我看来,我们已经身陷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初级阶段了。”在全世界称霸的美国多年来都在为打“第三次世界大战”热身,伊拉克战争只是大战中的一部分。
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表面口号是“解放伊拉克”或“伊拉克自由行动”,背后自然为石油而来,但本质的原因却与保持美元的全球霸权有关。“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之所以能继续保持和确立“世界货币”的地位,显然与国际货币结算体系有关,以美元定价并交易的石油等大宗商品支撑了全球对美元需求。然而,当时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却反其道而行之,决定伊拉克的石油出口将改用欧元结算,弃用美元。它的中东盟友伊朗也立刻表示支持与积极响应,声称将来也要用欧元替代美元作为石油出口的结算货币。中东这两个石油大国的举措,无疑是借欧元向美元宣战,试图动摇世界石油市场对美元的信心,从而打击美元在世界货币市场上的霸主地位。这一做法显然触动了美国的核心利益,布什政府立刻宣布两伊同为“邪恶轴心”,并不惜代价编制无须有的理由发动战争攻打伊拉克,以坚决捍卫美元的世界霸权。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前,美国的政治制度对战争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当时美国多种民意调查,开战前,60%以上的美国选民支持美国政府发动战争。美国参议院最后竟以99票对0票批准了布什总统发动这场战争。这说明,凡是触动美国核心利益的行为,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的反映都是敏捷而冲动的,而一旦社会情绪被调动起来,美国的“民主”就必定是“好战”的!
由此,也就可以理解美国打伊拉克,能连手英国,却遭法德这两个欧元区核心国家在联合国安理会上的坚决抵制,因为攻打伊拉克本身就含有打击欧元的意义,这绝对不利于欧洲维护自身的核心利益。
因此,挑战美元霸权、终结美元时代,决非仅仅依靠一场或几场货币战争就能解决。美元决不会轻易地退出历史舞台。
如果问:第三次世界大战究竟为何而战?只要纵观20世界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就可知,每次大战都因经济因素而起,都诞生于经济危机斩露的剧烈社会矛盾与国际冲突。政治斗争往往是经济斗争的延续,而战争却又是政治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因此,战争通常成了拯救与终结经济危机的最后一幅苦涩的“良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已60余年,全球再度面临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而这场危机根源恰恰在于“美元霸权”的肆意横行。
今天,中国、日本、俄罗斯等都是美国的债权国,都成了“美元经济”的受害者。美国在拥有世界货币发行权后,滥发美元,以剥削与榨取它国的财富与利益。当今世界多达180万亿美元的流动资产中,竟有70%为美元资产,相当于每个美国公民负债约30万美元,折合人均负债240万人民币。为此,美国的政治家们开始胆战心惊了,美国在向世界索取财富的同时也被世界所绑架。早前就有中国学者提出,中国应该抛售美元以对抗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此言即出,前总统小布什便吓的亲自跑出来喊话并意识到,中国手中掌握的万余亿美元、美债,始终是悬在美国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美国身负如此多的债务,已无偿还可能,怎么办?先出一招,美元贬值。2004年以来,美元持续贬值达30%,全世界持有美元资产的国家财富纷纷大幅缩水,美国希望借贬值将中国等持有美元资产的国家财富渐渐化为乌有。为此,就有了前述的俄罗斯及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构想,以挑战日益咄咄逼人的“美元霸权”。
总之,2008年的金融海啸,已将“美元霸权”的恶劣行经暴露的一览无余,呼唤改革与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也已不绝于耳。美元还能撑多久?美国将如何维护它的核心利益?以终结美元时代的一场货币战争或许已经在我们身边打响,2009年6月10日俄罗斯表示将削减其4000亿美元储备中的美国国债比例,将转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行的债券。俄罗斯率先抛售美债,定会激起其它国家联合行动,2009年6月15日美国财政部发布的国际资本流动(TIC)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30日,中国持有7635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较3月底的7679亿美元减少了44亿美元。这是继中国上年6月底减持30亿美元国债后进行的首次减持,此前的2008年2月中国也减持了57亿美元。因此本次是2008年初以来的第三次减持。在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中,区区44亿美元只是沧海一粟,但作为目前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国家,中国的这一举动,已引发市场普遍关注。如果减持是持续性的,美国将因难以支撑美元币值而发起战争以保卫美元。
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不会、何时打响,究竟为何而战?这是近年西方社会政治人物一直的话题.随着2001年发生“911”事件的惨剧,很多人开始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将会是与恐怖主义份子的一场战争,美国抛出邪恶轴心论,是在为第三次世界大战找假想敌;也有人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是能源的争夺战,世界性的能源短缺,令21世纪的世界和以往一样,为掠夺土地和资源而战;也有人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将不再像二战那样有大量的流血场面,而是在一国利用远胜其它国家的军事科技实力,采用不对称作战的方式,利用媒体信息和互联网摧毁另一国政权的方式.总之,美国为随时发动冲突在进行与论准备.
当然,也有人认为,虽然全球性的乱局更为严重,但绝不至于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世界范围的战争必然是有结成军事同盟、有世界规模的两大阵营对立.冷战结束后,现在的世界并不存在这样两大敌对阵营,国与国之间的主流是竞合关系,地区争端、恐怖主义往往被大国实力左右,不能形成启动世界级战争的力量
今天,我们不能排斥第三次世界大战因美元而战的可能.因为,以抵制与消融“美元霸权”为目标的货币战争已悄然打响,这场货币战争是否会逐渐演变为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全在美国以怎样的方式维护它的核心利益!
积历史之经验,美元霸权时代以和平方式予以终结几无可能,做好准备:世界极可能因美元而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