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华尔街漩涡(九)ZT from idiot94

(2012-01-24 06:51:44) 下一个

(九)危机时代

就在那次盛大的晚宴之后一个月左右,这家基金绝顶聪明的老板立刻招来了属下,那份报告被严肃的作为中心讨论。基金很快决定,立刻开始试图解除/退出尽可能多的相关交易(unwind positions)。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年复一年积累下来面值数十亿,上百亿美元的资产,哪里可能说卖掉就卖掉?

2007年3月,名噪一时的加州房贷大鳄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宣布不再发放新的贷款。4月2日,它宣布寻求Chapter 11破产保护。相关大约200亿美元的资产完全陷入恐慌。上述那家瑞银的基金作为其主要投资者之一,立刻宣布解散。当时,Bloomberg上报道,UBS公布损失大约三亿美元。报道还说,这可能只是冰山的一角。今天我们知道,这个数字连冰山的一角都算不上。

大家知道,台风在海上形成的时候,是缓缓的从各处集聚能量,最初在局部还不能直接感受到风暴。一股一股的气流不断的汇入,等到漩涡的中心成形的时候,风暴已经威不可挡。

2007年夏天的时候,久负盛名的Bear Stearns出资32亿美元“救助”下属一家基金,并以低于当时的所谓“市场价”的价格卖出这家基金所持有的次贷衍生物,美林集团(Merrill Lynch)以8亿5千万美元购入了其中一部分,但是在随后的拍卖中,美林只卖出了价值不到1亿美元的资产。这次事件第一次迫使长期以来暗箱操作的信用衍生物真正面对市场,一股普遍的恐慌从几家典型公司的破产中四散开来。

可能是所谓的非线性效应吧,看起来并不和次贷直接相关的股票市场在仲夏也掀起了一次风波,那次风波被称为数量基金的“顶级风暴”(perfect storm of quant funds)。

大家可能还记得,本文早些时候提到过,到2007年中,华尔街大约存在着6000家各种对冲基金。其中许多是所谓的数量基金(Quant Fund),他们运用统计的或者其他的模型研究金融市场,提出交易策略来博得更高的胜率。这些基金雇佣着大量统计学,应用数学,物理学以及计算机工程的博士,甚至教授,他们运用着科学的头脑和手段研究这个市场,当然比起普通的散户有着系统的优势。但是,这些人都受过非常类似的科学训练,都有着类似的思维方式,用着类似的分析工具,很可能也会做出类似的研究结果(当然这是很明显被指望的,如果我们认为“正确”的结果是“唯一”的话。)。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基金很可能一起买,一起卖;买一样的股票,也卖一样的股票。平时这个问题不大,相反还很可能互相帮忙---互相炒高,或者压低各自的目标股。但是任何交易员都有一个风险警戒线(Risk Level/Loss Cut Level),就是说,一旦风险或者损失超过某个水平的话,就必须退出。那么,如果市场出现“非正常情况”,一下子使得某一个基金碰到了他的风险警戒线的话,他就必须卖出他所持有的股份,无论价格多低(或者反过来,必须买进他所空卖的股,无论多高价)---- 这样就会使得这个股价更低,从而很可能也触发另外一位基金经理的风险底线,逼着他也同样的去卖(注意,这是因为这些数量基金平时都作类似的交易,所以才会出现这种一边倒。)。然后,再触发下一家,或者一群。这样该股价就会一劈到底,所以的基金也就都跟着倒霉。2007年8月的时候,次贷危机就是那个初始的非正常强扰动,后来发生的连锁反应正是如此,很多数量基金同时在一天之内损失数亿美元,原来数学上假定为分散独立的自由市场,在这次顶级风暴中呈现出极强的相关性。

大量基金的突然损失的影响反过来又很快超过了股票市场本身的范围。因为股市的崩盘造成许多机构持有资产的急剧贬值,为了维持他们的运作,他们不得不退出很多持有的投资,兑换成现金来填补空缺。实际上,同时急需现金的机构是如此之多,立刻出现了“流通性紧缺”(Fly to liquidity)的局面,这必然会导致现金(也就是流通性)的增值,现金怎么增值法?现金增值就是各种证券的贬值,现金增值就是国家信用和非国家信用之间差额的扩大,这时金融机构普遍出现现金短缺,交易停滞的现象。美联储在晚些时候为增加流通性,激活市场注入了数百亿美元的现金。然而暂时的流通滞涩只是表象,根源还是各大机构持有的泡沫资产在泡沫破灭的时候,无法避免原形毕露。

2007年底,瑞士银行,花旗银行为首的一些大银行,纷纷承报所持的大量信用衍生物(次贷衍生物已经波及更加广泛的信用产品)的巨额亏损,分别均在数百亿美元左右。漩涡的中心已然形成。

2008年3月,病入膏肓的Bear Stearns以每股2美元的价格被JP Morgan Chase并购,金融风暴全面进入高潮。

2008年9月,有着150年历史的华尔街传奇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宣布寻求Chapter 11 破产保护。

几乎同时,另外一个标志着华尔街传统的金融巨头美林集团(Merrill Lynch)被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并购。

在世界范围内,欧洲的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金融行业也出现大规模的瘫痪,以金融业为支柱的冰岛更是作为一个国家宣布破产。亚洲各国,包括中国在内,由于欧美消费的大幅缩水,导致出口经济迅速受损,中国沿海许多民营企业倒闭,韩国经济也陷入停顿。

世界各地的房地产先后停止增长,然后又进入萧条。美国本土的房地产自次贷危机以后,经过等待,有价无市等阶段的徘徊,在08年底,主要泡沫地区有了实质性的大跌。但是在泡沫期间建造的大量房产,使得美国居住房屋的总套数仍然是实际家庭数量的1.2倍以上,房市下一阶段的走势仍然不清楚。

从2008年底至今,尽管各国政府打出各种“救市”政策,注入大量资金,希望能够缓和形势,避免进入全面的大萧条,但是全球经济何去何从,也仍然朦胧不清。

全球经济的高度相关性,金融市场和其他市场(例如房地产)之间的高度相关性,以及金融市场内部的高度相关性,是这次金融风暴的成因之一,也是特点之一。1929年的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是实体经济的崩溃,是由于实体产业结构不平衡(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了许多军事工业的超常发展)直接导致的。80年后的金融风暴是虚拟经济对于财富再分配的泡沫游戏的结果,在泡沫时期里,发达国家的许多实体经济失去了在本国的竞争力,被迫迁移到劳动力价格便宜的发展中国家去(比如中国,巴西,印度等),但是这些实体经济在新的环境里面同时得到了一次改良和适应新形势的机会,全球化的市场使得实体经济的全球结构更加均衡,长期的和平环境也使得财富得到了很好的积累,这使得我们这次金融风暴的范围很可能被局限在虚拟经济之内,而不会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类似1929年的伤害。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虚拟泡沫的破灭,使得实体生产力的地位提升,如果利用合理,这次危机甚至可能成为一次机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