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华尔街漩涡(四)ZT from idiot94

(2012-01-24 06:42:41) 下一个

(四)网络时代的华尔街----金融文化

1994年2月,斯坦福大学校园里,两位电子工程学的博士生David Filo和Jerry Yang为了更方便的查询与他们的博士论文相关的资料在互联网上自己建立了一些常用的连接,很快他们发现这些相关联的有趣的话题的数量急速增加,为此他们开始为之分类,进而再分出子类别等等,一个基于搜索引擎和共享信息的网站由此诞生。到1994年秋天,已经拥有了超过百万的点击率。1996年4月12日,华尔街的高盛帮助这家网站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开以每股$13的价格出售两百六十万股股份,希望融资三千三百万美元。而实际上,华尔街当天的开盘价格已经是每股$24.50,在一路飙升至每股$43之后,以$33每股的收盘价结束了第一天的交易。当天的最高价43美元意味着当时整个公司的市值超过了10亿美元。这一天,总共有八百五十万股股份易手。又一个属于那个时代的财富神话深深的映入了每个人的心里。

当然,大家都知道我说的是谁,这就是今天价值超过数百亿美元的网络巨头雅虎(Yahoo!)。

九十年代初,克林顿政府所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Information Superhighway)适应了技术与市场的发展潮流,信息化的浪潮从个人机(PC)时代迅速的进入了网络时代(Internet),人类的知识,技术的革新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爆炸式增长的时期。这爆炸首先炸开了千千万万人家的大门,各种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大容量涌进每一个人的终端,个人通过网络与外界的交流使得地理上的区别黯然失色,一个纽约人网上的邻居完全可以住在中国的新疆----一个个虚拟的世界悄然兴起,甚至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界限开始渐渐模糊。这时,华尔街不失时机的将一个实体与虚拟混合的金融世界通过强大的传媒呈现给所有人,强劲的音符足以“炸”醒任何“熟睡”的人群,一个又一个在虚拟世界里面实现实体世界里的财富梦想的神话足以使得最安分守己的人也蠢蠢欲动----哪怕您根本不懂信息技术或者任何其他技术也没有关系,华尔街已经体贴的把发财的机会送到了您的床头,尽管在这里您不太可能搞出自己的IPO,但是只要一点鼠标,您就有可能买对一支会飞天的IPO,财富从来没有这么“触手可及”过,何其容易!何其诱惑!

华尔街在这里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比如,信用系统(Credit)的网络化,财务系统(Accounting)的网络化,交易系统(包括交易平台,求购管理,清账等等)的网络化等一系列虚拟化的工程,这些工程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传统的一些繁琐昂贵的操作变得简便稳定,从而可以更好的为大众服务。但是,意义远为深刻的工作却是两个虚拟-实体观念之间的对转。

爆炸式/指数式发展的时代,首先对传统的企业定价模式提出了挑战。例如,上面提到的Yahoo IPO的故事,在04/12/1996那天之前,Yahoo Inc正式经营了10个月,实际运作结果是亏损64万美元。一个亏损的企业,在传统观念里面,怎么可能被大家抢破了头去买?怎么可能一天之内股票翻好几倍?在传统里面,一个企业必须以良好的持续的业绩来证明自己的前途,投资者重点要考察是实体世界的过去;但是在迅猛发展的浪潮里面,投资者唯恐失去的虚拟世界的未来,所以另一种定价理念---未来发展(future growth)就成为主流。这是把虚拟的未来市场折算成现在实体市价的第一个转换。这是不无道理的,事实上,后来网络产业中的成功者们的发展证明了这种理念的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但是由于虚拟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本质和大量形形色色的不良投机者的必然加入,这种理念无法控制,无法监督的弊端很快就带了高技术泡沫及其破灭。

另一个对转更加微妙,而且很可能更加深远。金融产业的网络化使得很多交易,尤其是相对金额较大的交易,渐渐完全脱离了纸币现金的形式。当一个普通人面对着计算机屏幕,在决定是否要点击买卖价值3425.37元的股票,并且支付29.99元的手续费的时候,他的心态和他在一家商店里面,手里拿着厚厚的一摞钞票,决定要不要购物的心情是很不一样的。人的心理就是这样,对于能触摸得到的东西(tangible)和触摸不到的东西,感觉,反应,都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面前是一片频繁变化的数字的时候,很快这个人的感觉就会被淹没在这些数字里,而不再那么敏锐的感到这些数字在实体世界里面所代表的实际力量。很巧妙的,那个小小29.99或者更少(比如9.99)的“手续费”就更容易被遗忘了,可是实际上,E-Trade, Charles Schwarb等等正为此狂喜。除了纯心理上的原因,还有股票市场的波动通常给所持股带来的价值起伏远大于这些“小费用”的因素。配合着媒体日复一日,日渐增加的位数越来越大的“财富梦”的炒作,人性贪婪的一面被唤醒,被放大,大家也越来越习惯越来越大的“数字”----大家甚至都有些不再习惯“不变大”或者“变大的比较慢”的“数字”。在追逐或者不得不去追逐这些疯狂的数字游戏的时候,很多人忽略了风险(或者至少对风险变得麻木),忽略了那些被用作“游戏本钱”的“数字”其实是自己多年辛苦的积蓄,也忽略了虚拟财富的根本其实仍然是实体经济的增长这样的事实。这种对于社会财富再分配游戏的执迷,对于市场的普遍投机心态,就是网络时代的金融文化。如果不能说华尔街精心构造了这种文化的形成,至少也可以说华尔街极大的促进了它的发展。垄断着金融市场的各个环节的华尔街从这样的文化土壤中直接获利。无论是上个世纪末的高技术泡沫,还是本世纪初的房地产泡沫,其虚拟财富和实体经济的增长之间的严重脱节本来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种金融文化的喧嚣却掩护着华尔街的特权者们攫取了最大的利益直至泡沫的完全破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