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九鼎”之谜
(2007-10-03 13:50:58)
下一个
我国古代的青铜工艺非常发达,青铜制作的器皿成了后世人珍视的国宝级文物。鼎就是其中之一。
据说,鼎在原始社会是炊具,或是盛食物的器皿,多用陶土制成。后来,商周时代冶金技术发展起来,鼎就用青铜浇铸了。这时的鼎成为贵族权力的象征和等级的标志,平民百姓已无权使用了。
现如今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的司母戊方鼎,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距今3000多年,这鼎高1.33米,重875公斤,是商王文丁祭礼他的母亲制的。
本文所述的九鼎,是九只大鼎,比司母戊方鼎制成年代更早,铸造更精美,相传,这九鼎是大禹的儿子启铸造的。
据《春秋左氏传》说,夏朝韧年,夏王划天下为九州,州设州牧。夏王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
为了使一鼎象征一州,各鼎所刻图形能反映该州的山川名胜,他事先找人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振工匠按图仿刻于九鼎之上。这样,人们一看九鼎,便知当地风俗,鬼怪,以避凶就吉。据说,这个事受到了天帝的赞美,夏朝也因此得到了上天的保佑。
后人常用“问鼎”表示觊觎政权,用“定鼎”表示建立政权,这里还有一个历史典故。
传说,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取胜,建立了周朝。当时,他把国土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和有功之臣,形成了许多诸侯国。到了春秋时期,诸侯势力兴起,互相争夺霸权,周天子已控制不住天下了。
楚国的楚庄王即位后,灭了庸国,打败了宋国,还带兵攻打陆浑的戎族。当他途经周的都城时,有名无实的周天子吓坏了,派大夫王孙满到城郊去慰劳楚军。
当时已经称霸的楚庄王咄咄逼人地问王孙满:“我听说大禹铸有九鼎,五代相传,为传世之宝,现在陈列在洛邑,不知鼎的形状怎样?大小与轻重如何?你讲给我听一听。”
王孙满听出了弦外之音,不卑不亢地答道:“夏,商、周三代是靠德来维持的,哪里是靠鼎呢?以前大禹统治天下的时候九个州都送来了州产的青铜,铸了九鼎。夏禁无道,鼎为商所有;商封暴虐,鼎又传到了周。如果有道德,鼎虽小也重,若没有道德,鼎虽大也是很轻的。从成王把鼎定在郊耶算起,已经传了三十代,七百年,现在周天子的地位虽然衰弱了,但还不到被人取代的时候,鼎的轻重,你还是不要打听了吧。”
听了王孙满义正辞严的一席话,楚庄王打消了非份之想。他也自知没有取代周室的实力,只好僵旗息鼓,告辞而去鼎是如此重要,政治内涵如此深刻,九鼎不但是无价之宝,更是镇国之宝了。
但是,周代以后,九鼎竟下落不明。
历代史籍关于九鼎的下落,材料很多,但不是自相矛盾,就是没有可靠的依据。猜测虽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说法:
说九鼎失于东周灭亡之前。
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中说:“周德衰,宋之亡社,鼎乃沦没,伏而不见,’也就是说,九鼎早在东周末年就已遗失了班固在《汉书》中补充司马迁的说话,说周显王四十二年,九鼎沉没在彭城泅水之下。后来秦始皇出巡,经过彭城,曾驱使几千人到泅水中打捞,结果一无所获,西汉有一个叫辛垣平的说:周鼎没于泅水,现黄河改道,连通了洒水。臣望见东北汾阴有金光宝气,可能是周鼎重新出现。汉文帝听信了,在汾阴建了一座庙,恭请宝鼎降临。可是直到他去世,也没有见到宝鼎的影子。
清代学者王先谦则说:周王室为了防止大国凯藏,加上财政困难人不敷出,于是毁九鼎以铸铜钱,对外则谎称九鼎不知去向,免得诸侯国兴兵前来问鼎。这种说法也不能令人信服。九鼎铸于夏初,器形不会太大,东周帝王能为了少量的铜而毁鼎铸钱么?难道他甘心自堕天命?九鼎是周的镇国之宝,天命之所在,它只能与社稷共存亡,岂有自行销毁之理?
上述种种说法.一致认为九鼎确实在东周灭亡之前就失去了,那么,它被埋没的地方可能在关东。
另一说,九鼎失于秦末。
司马迁的《史记》中,在周、秦二〈本纪》中,又说秦昭王52年,周叔王死后,秦从洛邑掠九鼎人秦。这个说法与他的前一个说法自相矛盾,一说与秦有关,一说与秦无关,令人费解。倘若真失于秦末,则埋没的地点有两种可能,一是关中,二是泅水彭城,因为如果是项羽破城后将九鼎载归彭城的话,史书上并没有记载这么重大的事,只能是猜测了。
不知九鼎何时能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