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怎么越来越中国了?

(2005-03-03 20:34:41) 下一个

 

我怎么越来越中国了?

 

悦林

 

我一直以为自己没有根、很崇洋媚外、而且没有历史感。大学里只读欧美文学,开口闭口海明威、奥尼尔。留学美国如鱼得水,觉得自己与周围没有什么文化冲突。

 

我驱车路过圣塔芭芭拉海滨,为一路的美景盛境所陶醉,就会感叹,“死在这儿都不遗憾了,何必落叶归根呢!”

 

我可以连续几周不碰白米饭,不吃中国菜,出门一路吃西餐,我的胃也不会造反。有五六年之久,我不知中国春节是几月几日,不知年饭是什么味道。那几年中,手边没有中文读物,华尔街日报和本地英文报是我每天的必修课。以前倒背如流的诗词歌赋一概还给老师,忘得精光。英文没学得怎样,却把中国话讲得语无伦次,会说出“长江前浪推后浪”之类的话。

 

突然,就在最近,我觉得自己变了,变得越来越中国了,从“叶落何必归根”变到“叶子未落就想归根了”。

 

就在今宵,我找到一份中国挂历,确认此时中国大陆正在过元宵节。我拿出冰箱里一包紫米小汤圆,烧水煮了,还抓了一小撮桂花放在汤里,让女儿美美地吃上一碗滑嫩清香的思念牌小汤圆,女儿把给老爸的小碗里的汤圆也勺过来给自己吃了。在调羹与小碗的清脆碰触之间,我给女儿讲中国人元宵节猜灯谜、张灯结彩、花市闹元宵等传统。

 

去年四月,我在多伦多中国城逛街,看到杂货舗有卖桂花,如获至宝,买下两包桂花带回来,倒在玻璃瓶里存起来。其实我根本不懂怎么使用桂花,只记得小时候吃的桂花年糕,香甜细腻,唇齿留香。寻思着,放一点桂花在绿茶中应该不错的。

 

国庆时去了杭州,才知道西湖有了桂花节,每年九、十月,上百万人来到满觉陇赏桂品茶,满陇满山的桂花飘香,衬以龙井茶的热气,一壶茶、几杯盏、三五朋友围着石桌打扑克,那意境、那气氛才叫神仙过的日子!杭州人的闲适和悠然自得让我羡慕不已。

 

人的生活原来可以这样过的!何必总是“匆匆过客”?

 

不知是受美国回归自然思潮的影响还是骨子里的“中国根”开始发酵?或者是两者兼有。

 

回归自然、崇尚自然其实一直是我的内在倾向。大学时代就热衷淘渊明、海明威,来美后又从事天然植物药的研究。我发现自己一直没离开过一个无形的轨道:贴近自然,吸吮大自然的精华。

 

如果把自己比喻做一种植物的叶子,我要趁叶子还依附在树枝、还有根须不断地提供养分时,保持叶绿枝茂。叶归何处并不重要,叶子一经落地,已经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任凭秋风扫落叶才是不争的事实。中国话“叶落归根”不过是个比喻而已,我当年的“落叶何必归根”的感叹,  改为如今的归根何必等到叶落也是在蹩脚的比喻上再做延伸罢了。

 

公司雇聘的犹太裔业务员属于婴儿潮的一代典型,在摇滚乐的纷围中成长,年轻时与大部分高中生一样,吸过大麻,流起长发,沉迷于音乐与狂欢。年届不惑的他,开始吃素,追循自然。两年前,他在游泳池边不慎摔倒,扭伤了股骨,痛得不能行走。但他拒绝服用止痛药及其他西药,一直在尝试各类天然疗法。让我给他推荐针灸治疗师,吃天然药草。

 

感冒了,我学会了喝姜汤。还在杂货店买了瓦制药罐。有个小病小痛,就去找中医师开方子,回家熬汤药喝。天气变冷,腰椎老损,就想到去拔火罐,扎针推拿。公司的经理头一痛就喜欢吃泰乐诺,我劝她戒了,告诉她西药有副作用,最好别吃,建议她去看中医。女儿哪儿不舒服了,就找霍香正气丸给她。其实来美前在大陆生活时,我不记得自己喝过什么中药,也从来没有试过针灸。现在却在为美国的另类自然疗法(Natural Alternatives)新风潮推波助澜,乐此不疲。

 

我从上周开始让办公室所有员工跟我一起,在午餐前做十五分钟的工间操,这套工间操是我自己结合一些简单的瑜伽动作和小时候学的眼保健操而形成的综合物。小学时代,乘老师不在,做眼保健操时会偷懒,不好好做每一个动作。现在若是也有人象老师那么盯着、督促着该有多好啊。

 

微软推出XP以后,将中文与视窗融合在一起,我开始用拼音敲打中文字。尽管打得很慢、很笨,但我有些迷恋视窗中的文字。我检回了失落多年的对中文的膜拜。来不及讲究辞藻和修饰,我迫不及待,我急匆匆将敲打出来的文字给遗失多年的朋友发信,发文章。我并没有意识到我居然有很多语法错误,我的朋友说我连中文的副词都不会用了。

 

我以前给德国的朋友写电邮是用英文的,她说你再用英文,我就用德文回复你了。我慌了,有些招架不住,他们的英文有一定的基础,可是我的德文除了“dunk”(谢谢)以外就两眼一抹黑了。自觉有些惭愧,你以为全世界的人都会英文呢。我改用中文后,我才发现我可以将散居在世界各个角落的朋友找回来,还可以通过文字形式与他们保持息息相通。

 

一种文明通过语言和文字将人类维系在一起,人类文明是由几大语系来划分 的。我们的母语是中文,就从根本上把我们归类到中国人里头了。文字的魔力远超过我们的认识水准。

 

人们常说的“根”是什么?是小时候吃过的一碗馄饨的味道,一块桂花年糕的甜腻?还是外婆说过的一句话,和小巷子里的一张标语牌?这些点点滴滴深深烙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抹不去,挥不掉。更不用说那粘着力极强的文字,将你全身心包围着、用各种文化的形式把你渗透,让你不能自拔。不管你漂零到哪个国家,渡过多少个春华秋实。

 

我自觉自愿地沉迷在很中国的氛围中。(3/3/2005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