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洁的婚姻 蒙福的家庭

你们各人都当爱妻子,如同爱自己一样。妻子也当敬重她的丈夫。-弗 5:33
个人资料
正文

老年人的心理转变

(2011-08-14 07:00:24) 下一个

转变是老年人所面对问题,对他们造成压力,影响他们心理健康,引至有不同的情绪问题:

A.丧失感

这是一般老年人都面对的问题。老人都有多种丧失同时出现,例如:

1.丧失已定的生活方式----退休后,余闲时间增加,要安排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2.丧失工作能力(在经济上要依赖别人)----引致生活方式须要改变以适应较低的生活水平。

3.丧失挚爱亲朋----爱侣的死别,朋友的逝世,同事及亲友的离去,需要建立新的社会圈子,但结识新朋友有困难。

4.丧失社会,家庭地位----社会上的参与,地位,角色的转变及在家庭内重要性之递减。

5.丧失健康----身体机能日渐衰退,需要依赖别人协助。由于要面对以上的转变,加上面对死亡的阴影,老年人有一种不可消除之悲伤,疲怠及空虚感,而在其情绪问题上,亦有其独特之处。

B.长者常见的情绪问题

1.悲伤(Grief)

爱侣的丧失,至爱亲朋的逝世,老人家最初会拒绝接受事实并有一种窒息及透不过气的感觉,不时长声叹息,产生虚幻感,精神因扰,会有失常的行为,长期悲伤会有失眠,肠胃不适等症状。

2.罪责感(Guilt)

老年人喜爱追忆往事,对往日之过失或曾受委托而尚未有实行之事,产生悔恨之情,基于来日无多,如要赎罪或补偿,非实时实行不可,并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有自责之意。

3.孤独(Loneliness)

老伴死亡,儿女成长离家远去,亦失去工作所得到的满足感,而日常生活上有限的活动,不足以满足其情绪上的需要,便产生一种莫名的孤独感。

4.沮丧(Depression)


因所爱相继丧生,产生沮丧的情绪,沉重的会有失眠,失望,怠倦,乏味,抱怨等症状出现。

5.忧虑(Anxiety)

当老人身体日渐衰弱与'有日落西山'的阴影时,其忧虑便与日俱增,他们要适应环境的变迁而担忧,更害怕自己会陷于极度的贫困,因此只听自己要听的话,害怕孤单,并固执地怀疑别人。

6.无能与无助感(Sense of unimportance/helplessness)


老人常自觉年老力衰,无能为力,不仅失去自尊心及文化上的惯常地位,更觉得没有任何人,可以施以援手,因此老人常萌自杀轻生的念头。

7.愤怒(Rage)

社会上一般人重视人的生产价值,漠视老人之尊严,致使他们有愤怒的情绪,而有些老人也会对老化过程及死亡之来临生激怒。

C.长者的'防卫机制'

老年人会用不同的技巧,方式去适应生活上所面对的遭遇和挫折,这种用来维持性格上及心理上之平衡,而能在现实环境中生存下去的是'心理防卫机制'。这种机制能帮助老年人适应生活中的烦忧和愤恨,是内在,自动,下意识的过程。

1.否认(Denial)
当极端化时,老人会否认自己已届老年的事实,扬言其能力仍可应付任何事物。'否认'可用作维持老人之心境均衡及安全感觉。

2.投射(Projection)
老人常为缓和忧虑而把自己的心情,情绪或感觉投射在别人身上,老人会变得疑虑与害怕,说商人欺诈他们,子女忽视他们等。

3.固执(Fixation)
每一个人对不同事物的观感,自少即已形成,长者不轻易改变其价值及人生观。

4.回归(Regression)
即俗语「返老还童现象」,这表示人在晚年,病痛交加下,丧失了成年人的原有风范而行为儿童化,回归正暗示长者内在的软弱,无力去适应外间的变幻,而退却撤离。

5.替换(Displacement)
长者将真正之不适和忧虑的原因隐瞒起来,并把原因加诸其他事物上。例如当长者身体正急剧衰退时,他们会归咎于世风日下,或今不如昔等。

6.反畏惧(Counter Phobia)
长者为了克服对某些事物的恐惧,往往强迫自己去做自己所恐惧的事物,以期说服自己内心而扬言不害怕,他们会故意忽视自己能力的极限,而希望凭意志去克服困难。例如,患有心脏病的长者,硬要做粗重的工作。

7.理想化(Idealization)
把一些消失的人、物、事,加以理想化,使自己觉得其一生仍充满着意义,没有枉废其时光与生命。

8.严正不届(Rigidity)
当老人不肯让步时,表示他们用此方法去抵抗一些威胁及危机的意识。

9.选择记忆(Selecting Memory)
老人追忆往事,依恋和沉醉在往日的满足时光中,对那些不快往事,却加以排斥不提。

10.知觉上之选择性接受(Selective Sensory Reception)
老人特意对某些外来的刺激,采取不反应的态度,因为他们自觉未能充份应付当时的情景。例如:老人诈称听觉有问题,择其愿意聆听者而倾听之。

11.利用年迈及无能(Exploitation of Age and Disability)
老人利用身体之老化而获取方便与利益,并且借口年迈力衰而免却一般社会上对老人之期望与行为模式,目的是为避免某些责任与博取别人同情。

12.替代,补偿的行为(Restitution/Replacement/Compensatory Behaviour)
老人会利用各种方法去弥补他们所日渐丧失的人与物,例如用记事簿及备忘录去帮助记忆,去找新朋友以替代死去的知交。

13.令自己终日忙碌(Use of Activity Business)
以忙碌的工作去填补和驱除晚年情绪上的问题,以对抗一些沮丧,忧虑,痛苦或不能接受之情况。

14.用洞察力作为适应技巧(Insight as an Adapted Technique)
老人对人类生命过程,有丰富的理解力,洞察成长及发展的程序,在人生中,知道应该去接受甚么,明了何事可为。因此可以控制其情绪及行为,成功地去适应现实的生活环境。

D.长者正常的心理卫生特性

1.希望留下遗物
在晚年来临时,长者往往希望在人间留下一些纪念品,以便后人有所追思,遗物给予长者人一种延续感,使他们觉得死后仍然有份参与世人的活动。

2.扮演长者的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便尊崇长者,因此长者以自己的经验与下一代分享,向年幼者训诲做人,处世之道,其实这是有连接老,幼两代之功能,更可以巩固长者的自尊。

3.依恋熟悉的事物
当人到老年时,便会将感情,大量投注于日常熟悉的物件中,例如住屋,宠物,祖传物,纪念品,旧信件等,这些物品,不单帮助他们回顾往昔,更可以使他们得到欢乐,安全感及满足感。

4.对时间观念的转变
长者对时间非常珍惜,事事都只关注目前,很多昔日忽略的事物,现今都可以察觉到。此种时间观念上之改变,使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一种新的乐趣。

5.创作性,好奇心与惊异
创作性是会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少的,部份长者仍富于生产力,他们工作不懈,充满好奇心,而工作的能力亦使人惊异。

6.成就感与满足感
长者觉得自己曾经尽力奋斗,面对生活上的挑战。纵使没有伟大的成就或建树,但曾克服因难或曾度过难关,足以产生满足及实践感觉,对死亡来临亦处之泰然。

7.产生生活环的感觉
长者步入暮境,回顾前尘往事,已约略可以见到自己的一生经历。他们会突然对哲学,宗教或艺术,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更会对自己的经历,作出评语或总结。

E.结语

服务老年人,先要排除对老人错误观念,才能协助老年人建立健全的心理卫生。所以与老人接触时,紧记:

1.亲切胜于亲热

2.态度胜于技术

3.多听胜于多说

4.了解胜于判断

5.同理胜于同情

6.理喻胜于教训

7.启发胜于代劳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