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三千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个人资料
正文

画展后的絮语

(2006-07-16 08:39:40) 下一个

    

    周五晚去了毕加索 Love & War 1935-1945这个画展。

    大量的黑白照片,素描和速写,看到的不但是毕加索的,而且也是多拉的才华横溢。多拉影响着毕加索的创作风格,而她自己却也为爱而痴狂。

    变形、夸张、甚至隐含暴力和情色的画,让我看到从心底渗出些微疲惫来。反战的毕加索、激情四溢的毕加索,矛盾的毕加索,暴力的毕加索,自诩为Minotaur的毕加索,强势而让人透不过气。
    走出展馆,不知道自己看懂多少。也不知道自己的累是因为站累了,走累了,还是因为那些肆意的笔触和冰冷的黑白。

    1935年到1945年,这10年的毕加索是多拉的。毕加索为多拉拍下了大量照片,并以多拉为主题画下了多幅画像,这些画像或甜蜜或残忍,是情人之间的浓情却也是激烈碰撞之后的痛苦痕迹。毕加索留下无数的小纸片,小玩意,甚至有着毕加索血迹的纸条都被多拉收藏了起来。
    看着展馆里的bits and pieces,不知是笑人癫好,还是哭人痴好。
    多拉用她的相机记录下了毕加索创作《格尔尼达》的全过程,并用negative picture的方式制作了一批毕加索的照片。我很喜欢这批黑白的负片影画,别致又有神韵。

    展览的基调既平稳又透着某种脆弱和不安,连同那黑白的大幅宣传画,和National Galley of Victoria门外大型的Picasso字样的白色灯光一般,以最简单的色调带出隐隐骚动。
    走出展馆后,我突然发觉眼里特别需要注入一些色彩来将自己的感觉带出那种温和却又绵延不断的绝望。在展厅内便有这种渴望。大色块的画,即便再变形,却让人眼睛感觉温暖。我被自己视觉上突如其来的饥渴感给吓到了一点点。
      
    艺术之感受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我是俗人,看着天才们的爱恨情仇,却在那时体味到完全不搭边的感受。变形世界里的激情和挣扎,让人格外留心起身外的这个正常空间来。
    于是,那晚沿着Yarra River走在Southbank的小道上时,心里心外的某种恍惚,在对岸城市的灯火辉煌里,有着别样的温柔和仓惶。夜色的七彩里我弃下那幅反战的旷世之作《格尔尼达》不顾,却兀自萦绕在多拉的痴心,毕加索的才情里。
    小女人心态尽显无疑。

    累,仍然很累,这是一种心累,没有防备的入侵,让人猝不及防。
    毕加索果然好本事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清静莲花 回复 悄悄话 呵呵,风兄讲的有道理,艺术品不一定直接和时代挂钩,也不一定正面反应现实。记得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里说: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悲剧,悲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喜剧。他以古希腊的三大悲、喜剧作例子说明。我觉得很有道理,当人的生存压力很大的时候,喜欢轻松的东西释放;在生活平安的环境里,反而容易注意到人生悲苦的一面。

不过我的理论也没错,要证明也不难。比如说,佛教音乐听了之后让人平静超脱,不可想象如果佛家音乐变成重金属会是什么样子。在大多数情况下,艺术和生活现实还是相呼应的,高兴就笑,悲伤就哭。当然,也有喜极而泣,悲极而笑的。

西方的艺术,都缺乏境界和出离的想象力。这句话没错,但是好像不应该这样要求西方艺术吧。看八大山人的画,看到的是画外的风骨;而西洋画表现更多的是感观,可以从画里感到当时的气氛、温度甚至听到背景里的声音。不一样的风格,不好分高下的。我还是很喜欢西洋画的,古典和印象派都接。现代派,嘿嘿,看得累。

呵呵,一个什么都不懂的门外汉的胡言乱语,各位行家请见谅!
淡淡微风 回复 悄悄话 呵呵楚天也是好本事啊:)
呵呵,莲花的道理有问题,那是艺术家的思想不到罢了。艺术品不一定直接和时代挂钩,也不一定正面反应现实。
总的来说,西方的艺术,都缺乏境界和出离的想象力。
个人看法。
清静莲花 回复 悄悄话 呵呵,楚天,累就对了,这也是我不太愿意看现代派的原因。

艺术是灵魂的升华,灵魂又是现实的反应。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很悲惨的时代,两次大战,两大阵营,民族冲突不断,这样一个人为生存不断争斗的年代,艺术作品当然是很难轻松的了。

绘画是这样,交响乐也是,二十世纪的作品让人听后感到压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