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介子推舍身守志----《简要东周列国故事》(61)

(2010-02-17 19:31:07) 下一个

却说重耳诛杀了吕、郤二人之后从秦国回来,再次登基复位,这次虽消除了大隐患,但吕、郤在朝擅权多年,追随他们的党羽很多,这些人表面虽服从天命,但内心总是忐忑不安,怕重耳秋后算账,重耳见此就明文宣告既往不咎,但效果不大,连赵衰、狐偃这些俊杰也一时想不出更好的主意来,晋文公因此感到烦恼不安。

没想到晋文公的大难题被一个叫头须的小人物看破并献计解决了,晋国也因此而安定下来。

头须这个人有必要交代一下,他本来是追随重耳流亡的,并且负责保管钱物,只因中途畏难、贪财,就卷走了重耳的财物走人,使重耳的苦日子雪上加霜竟致使要忍受饥饿,所以重耳对他很怨恨。

这一天,他去求见晋文公,重耳本来不想见他,后来听他口出大言要进献安国大计,就召他入宫问有何计?头须问明文公确实是在为吕、郤余党人心未依附而烦恼,就说出安国大计来,其实也简单,就是请文公原谅头须自己,并在出游的时候让他来御车,让天下人都知道文公大度,连头须这样犯有大罪的人都能真正得到重用,何况别人?这样人心也就安定了。

晋文公一听有理,就按计行事,果然取得极好的效果,晋文公就真的再让头须来掌管库房,以此来赏赐他。接着就大封功臣,封赏分为三等:跟随流亡的为第一等,以赵衰、狐偃、狐毛为要;暗中联结、送款送物送情报的第二等,以栾枝、郤溱为要;主动投降的第三等,以郤步扬、韩简为要。

除了这三等之外,还对没要功劳却有苦劳的随从、仆人也给予丰厚赏赐。晋文公怕出现有功无赏情事,就允许有功劳得不到合理赏赐的人自行讨赏,果真这次大赏漏掉了一个人,一个有特殊功劳却得不到封赏而又不肯吭声的人,这个人就是曾经割肉给重耳果腹的介子推。

介子推性格极其清高,自从在河边看到狐毛、狐偃兄弟主演的的一出以退为进、假请罪实讨功的戏后,就觉得这些人都是贪图富贵之流,从此就自我隐退,只是在重耳第一次登基视朝的时候随大家上了一次朝班,之后就托病在家。

介子推没有妻儿,只有一个老母,他生活清贫,靠自己织屦(一种鞋子)变卖来维持生计,他得知自己没有受到封赏后也不在乎,倒是他的母亲为儿子抱不平,叫儿子去要赏,介子推告诉母亲:主公是受天命而得国,根本就不是什么人的功劳。自己本来就看不起那些自以为有功的人,怎么能去学他们的样子?

老母亲听后,就对儿子说:你能够有志向当一名高士,我为何不能当一名高士的母亲?既然这样,我们不如离开这里,到深山里头过隐居的生活。

介子推听母亲这么说很高兴,就背负着母亲迁居到深山里,这件事只有一个叫解张的人知晓。

过了一段时间,解张看不过眼为介子推抱不平了,他编了讥讽歌谣偷偷去贴在城门口,守城的人发现后揭下来递送给文公,晋文公看到了歌谣,才想起这个被自己吃过肉的特殊功臣来,赶紧派人去招介子推进宫,但已经人去房空,把邻居叫来问话也没人知道,晋文公就张贴:谁能告知介子推的去向,就让他当官。解张出来了,他承认歌谣不是介子推所为,而是自己做的,同时告诉文公,介子推已经带着老母亲进绵山隐居了。

晋文公为了弥补自己的疏忽,就亲自乘车来到绵山脚下,令人四处寻找介子推,但环山连绵无从寻觅,就下令放火烧山,他误以为介子推是个孝子,遇火一定会背负老母出来相见。

介子推是孝子没有看错,但“会背负老母出山”的推断却错了,火烧了几天几夜,一直到消褪也不见他们母子出来,最后才在一个深处的枯柳下找到他们相抱而死的焦骸,晋文公流泪了。

既然生前没有给他富贵,就在身后给他留长名,文公下令改绵山为介山,在山上为介子推立祠,介山周围一带的田地作为祠田,收入用于祭祀介子推。

烧火是三月五日,当地人为了纪念这个舍身守志的高士,每年就从这一天起一直不生火冷食一个月,后来冷食的时间越来越短,把清明节的前一天定为寒食节,在这一天,家家户户插柳条招魂、到野外祭祀,这个风俗一直流传到现代。

【浅评】介子推生前没有狐偃之辈风光,但身后流芳远超他们。赵衰、狐偃这些“俗人”贡献给晋文公的是一种治国匡世的有形物质,介子推这样的“高士”留给后世的是一种高尚情操的无形精神,两者难于比较孰优孰劣,只能是仁者见人,智者见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冻雷惊笋 回复 悄悄话 回复雪冰月的评论:
呵呵,有问好,早也好,晚也好,一看心情好!
雪冰月 回复 悄悄话 唉,这个烧山的办法也太笨了吧。。。介子推的结局是惨了点。。。

问好!不知道是早,还是晚了,嗬嗬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