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吕不韦的聪明说起

(2009-08-29 20:41:39) 下一个
 

        世界上有许多聪明人,韩信、王熙凤、范蠡、文种、苏东坡、陶渊明等等都是属于极端的聪明人,在众多的聪明人之中,吕不韦更是其中一个聪明得不可一世的聪明人,他经商把自己“变成”战国时期的大富翁;他慧眼识王才,把落难的赵国人质王孙异人“变成”一代赫赫秦王,也把自己“变成”权盖王室的仲父。除此之外,他更匪夷所思“借鸡下种”,把已播下种子的玉姬“变成”了王后,把玉姬的儿子“变成”了历史上第一个集权皇帝秦始皇。他的“聪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吕不韦在各个舞台上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自己的聪明攫取无尽的名和利,他虽然获取了如此辉煌的“成功”,但最终还是逃脱不了饮鸠而黯然离世的下场。是什么原因造成一个聪明人的结局比一个普通人的一般归宿还悲惨良多呢?说到底还是为着“聪明”二字,只因为聪明有大聪明和小聪明之分,一个以追逐名利为目的的人,不管他拥有多高的地位、多雄的财富,他的聪明归根结底也只是属于小聪明。只有那些以自己的发明创造推动人类进步、造福世人的伟人;那些以追寻心灵平静、悟透人生真谛的圣人才是属于大聪明。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王熙凤、吕不韦、文种等等聪明人都是小聪明;爱迪生、瓦特等等科学家和释迦牟尼、老子等等圣人才是大聪明。小聪明只能在某个空间、某个时间上获取名和利,而不朽的只属于拥有大智慧的伟人和圣人。
­

        阿笋曾经看过《秦始皇》和《吕不韦》二书,为吕不韦不凡的一生而感概万千过,深感小聪明误人,也因此胡诌了一首《聪明误》七绝: ­

                                            阳贾玲珑吕种栽,玉姬九月花蕾开; ­

                                            纵然秦业换龙种,钦诏一鸠竟可哀。 ­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在杂乱的社会环境之下,希望在浮躁的人群中谋生存、求发展,客观的迫使着世人去施展、发掘每一个聪明细胞。 ­

        人都希望自己聪明,人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聪明。大多聪明人也确实被生活所偏爱,在滚滚红尘之中比迟钝的人获取更多的名和利。阿笋也渴望获取智慧,有朝一日自己得以“变成”一个聪明人。即使如此,阿笋还是坚信:人不怕不聪明,人最怕的就是自以为聪明的小聪明人。这些小聪明人为自己那些小聪明行为所支付的代价远远超出了所谋取到的利益! ­

        君可见“机关算尽太聪明”的王熙凤,她八面玲珑、媚上倨下,权倾“两府”于一时,最终还是落得个“反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

        韩信能忍胯下之辱成就功业,却不明智借机向刘邦勒索齐王封号而种下祸根,继而以震主之功、抱觊觎之心却伴君之侧是为不明、不智,五凤楼丧命也就成为他的结局。 ­

        北宋苏东坡更是聪颖过人,但自视过高,以一肚子的不适时宜(他的自嘲)徘徊在司马光和王安石的派系斗争之间,这就决定了他坎坷的政治生涯。他曾有感吟就下面诗句:“人人生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吾儿愚且鲁,无忧无虑到公卿。”可见他对聪明误的感悟。 ­

        越国文种竭尽心智为勾践复国,功成之日就是因为看不透“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乐”的勾践,最后不得不吻剑。 ­

        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有李斯,有李善长、胡惟庸,还有许多、许多,看到这么多聪明人为着功名利禄不惜赴汤蹈火,阿笋不禁沉思:这是人类的进步,还是人类的悲哀?这应该仁者见仁、智者见者不可强求,然不管别人怎样,阿笋还是暗暗庆幸自己不是一个聪明人,不聪明的阿笋就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不但够不上什么“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的高度,而且只是一个“文羞于谋生,武怯于宰鸡”的平凡老百姓。作为老百姓就应该去过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就应该去追寻属于老百姓的乐趣。阿笋虽有为世人造福之心,却没有发明创造之才智,不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伟人,自愧之余,也就以“悟道”作为自己人生的目标,尽力去戒贪、戒嗔、戒痴,尽力让自己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用平常心去面对纷纭的世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