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漫话“三境界”

(2008-10-07 22:04:28) 下一个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面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他所说的是对学问、对事业的追求。如果从人生方面来理解,我觉得也大同。
      “人生在世,目的是什么?”、“人为何要活着?”这样的问题应该有许多人自问过,特别是在当事人对前途迷惘的时候,特别是在(国内)刚出校门、意气风发之风采被社会现实所湮没的时候。这时候,人就会象“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盼望归人的心态一样在盼望生活阳光;
         我认为社会是一所“人生学”的高等学校,它言传身教每一个初涉者如何去适应社会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接着去追求事业。其实,所谓的事业,说得坦率一点也就是以名和利为主要内容的地位、官职等作为具体的表现形式,在得到名利后的人就会用不同的方式去享受“酒、色、财、气”的乐趣。名利是人的诱饵,就象人对待牛一样,牵着它的鼻子去辛勤劳动(美其名奋斗),像渴望恋人那样,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就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也在所不惜 ;
       有奋斗就有收获,即使达不到原初的目标,也总有一个阶段性的结果。这个时候,名利在奋斗者眼前出现了,这就产生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会激动、会有满足感,但之后呢?
       古人把“千里遇故知”当作一件大乐事,我在国外几年,也遇过不少的故人,虽有愉快的感受,但也不怎么特别,因为感觉不出对方有跟我同样愉快的感受,因为名利这东西对现代人的影响程度已经不是古人所能预测到的,没有利用价值的阿笋在故知眼里也就仅仅是一个“故知”而已。我说这些,是想表达:当蓦然回首,发现了你寻找的“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的时候,肯定会为之大喜,但大喜之后的感觉就要看“那人”的态度了,人对人是这样的心理,人对事(包括名利)也存在同样的心理过程。
       喜新厌旧(这‘旧’不是指古董,古董的‘旧’已经被它价值的提升赋予了新的内涵)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自然表现形式,因为人有“心累”、“眼累”等心理,名利也可以算是“东西”,在得到之初会激动、会满足,但如果没有新的名利目标给之、为下一轮新的“为伊使得人憔悴”的奋斗,也就会慢慢适应、慢慢变得麻木了,也就是把已经得到的名利慢慢变得不是“名利”了。再说,没有了“为伊使得人憔悴”的动力,说明人将老了,就是年龄不老,心也老了。
       “心老”是心态,积极的“心老”是看淡了名利,追求的是心灵的平静;消极的心老是颓废,在等待死亡。前者对名利不需要,后者不在乎了,因为人一死,世界任何俗物都带不走,骨灰盒也只是一种存放骨灰的形式,大地、大海、鸟腹何处不是存放的场所?
       既然人生在不同阶段的三个心态,到了最后也必将趋于平凡、平淡,那何不在早一些时候先自己来平一平?世
人绝对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为了在世的时候能享有一些乐趣,我们必须根据需要去追逐名利,但切切不要不顾一切去攫取,俗话说“过犹不及”,何必舍本求末呢?平常心才是幸福的根本,戒贪就是平常心之所必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