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学会认命

(2008-10-05 19:00:04) 下一个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群,现在已经在50岁左右了,孔子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按他所说的,这些人也差不多到达了“知天命”的程度。但孔子是圣人,他到了五十能知天命,我们平凡的人是很难达到这种境界的,不单达不到“知天命”,好多人受了生活的磨难,也许慢慢变得“认命”了。
      中年人、现在的中年人(我说的是普通的人群),虽然没有象上一辈人一样经历历史大变革和战乱的洗礼,在生活上也没有经历饥不果腹的煎熬,但他们所经历的东西却更多、更复杂,他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人:
      在物质生活上,他们比上代人要好得多,起码在青年时代就大体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却远远比不上下代人,下代人的物质生活应该是满足的;
      在文化教育方面,上代大体是文盲半文盲或只受过基础教育,下代大体是接受了高等的教育;
      在婚姻、感情生活方面,上代基本是封建的包办婚姻,下代大体是自由的恋爱结婚;上代有公开的一夫多妻的习俗,下代有隐秘婚外恋(性)的情感补充;上代以“七出三不去”的准则维护夫妻关系,下代是结、离都自主的婚姻自由,还有“丁克”的生活方式;
      在生活方式上,上代是家长式的大家庭生活,下代都追求并大体拥有自己的生活内生活空间和安排自己的生活内容;
      在道德规范方面,上代是接受“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下代的好大一部分人是由名利的需要来决定、建立复杂社会关系。
      总之,上代人所有的,到了第三代人身上所有的已经是他们所没有过的,他们之间的距离就要现在的中年人这一代来牵连,中年人的身上既有上代人的影子,也有对下代人生活模式的准理解——三分羡慕七分忧虑,甚至是偷偷的尝试。
      中年人受年代背景的影响,使他们经历了:
          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停课闹革命运动的号召,在学龄阶段过早停学,文化教育程度受到很大的影响,红卫兵的武斗让他们去打倒别人的父母或者自己的父母被别人所打倒;
          在青年时期的上山下乡潮流,把一部分青春贡献给了土地;
          80年代经济改革,成为了第一批弄潮儿,虽成就了不少佼佼者,但更多的是被潮水打湿、甚至淹没的牺牲品;
          以下岗为主要内容的国企改革,使文化程度不高、知识结构老化的他们首当其冲,为生计不得不寻求再就业之路;
          中年人以传统的道德观念、用较微薄的收入去赡养父母,而在自己心力已经有点疲惫想寻求扶持的时候,面对的却是有新理念的儿女,他们追求出国留学、追求高物质标准、追求自己的生活自由,他们的生活不允许父母“干涉”,对父母的心理期望不甚理解或不屑去寻求理解!
          中年人、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的中年人,在人生的旅程中步履踉跄、空虚落寂、心力憔悴,他们有时会仰望着头在等待着儿女的感情“施舍”......
       这样的中年人,在生活中确实存在,只是不受到生活宠儿一族的关注而已。但更多的中年人却是生活的强者,他们复杂的经历是特殊的财富,他们比下代人更坚强。
       我也是中年人,所以我理解比较懦弱的一群,也看到了比较成功一族。我却不赞成前者这样消极的生活态度,自古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当马牛”,我们只要:对父母尽孝,对儿女抚养,给他们基本的生活条件、给他们接受教育的权利,除此之外就不要为他们操太大的心思,特别是一些不合理或自己力所不能及的要求,“溺爱多败儿”,不要为了儿女贡献出自己的全部。要学会去培养自己的生活乐趣,自己的生活空间别全部由儿女来支配,这样既累了自己也累了儿女,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学学洋人的洒脱。而对于后者,我佩服他们能力,也羡慕他们的机遇,但对当中为此不可一世的部分,却觉得他们要学会奉献,取自社会回馈社会,像巴菲特一样,把自己绝大部分财富用于慈祥事业。
        我是中年人,我还未能知天命,但我明白一个道理:不管穷或富、不管贵或贱,只要心态平和就会拥有自己的快乐;反之,就是事业的成功者也会沦落为名利的奴隶!
        我是中年人,一个“名利中年两不堪,素心初醒欲学禅”的中年人,上面的感受也许是自己的“认命”心态。但“认命”让我轻松、让我快乐!
        现在的中年人——承上启下的一代,为了自己的幸福,不妨尝试“认命”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