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亦庄亦谐说贪戒贪

(2008-09-28 17:06:27) 下一个
      上周末到学校接孩子,望见从对面的远远处走着一个挺着肚子、平视着头的人挪步走来,我就猜想,他是刚从自助餐厅里出来,为啥?因为贪吃;为啥知道?因为我也有过同样的经历。 
      相对方向慢慢走到同个学校门口,我就知道自己猜错了,是“她”不是“他”,是“贪生”不是贪吃,她左手牵一个、右手推一个,肯定还要去接一个、或两个、三个。在国外,拥有三个或以上孩子的家庭很多,因为这样的家庭算大家庭,补助金多好多。我早了几年戒贪,身边也就只有两个小孩,所以牛奶金收入就只是些些了。
      孟轲道“人之初、性本善”,荀况称“人之初、性本恶”,冻雷惊笋说“人之初、性本贪。”所以孟轲成了孟子,荀况成为荀子,都不名而尊之;冻雷惊笋也因此成了《闪闪的红星》里面那个可爱的小男孩——冬(冻)子,这冬子年龄虽比孟子、荀子小了些,学问更是不可同道,但在中国,小冬子的名气就不一定输给老孟轲、老荀况了。
    “贪”之一字与生俱有,人一生下就贪哭——拼命张嘴,哭后就贪“色”——拼命吮奶;长大了还是贪,青春期贪洗、成婚后贪做、早年就贪福、中年再贪禄、老年又贪寿,不信的话,你可以去看餐厅、酒店看看,大都摆着“福禄寿”三星,就是用自己的心理去迎合顾客心理而招徕生意。弄得无人不贪、无处不贪,害得“和大人”上吊、害得成副委员长被毙;害得同治爷中(梅)毒、还害得徐(其耀)厅长落了马(共140多个情妇)......
    除少数有慧根的“人”外,凡人大都贪,就算不贪婪,也有贪多些的心理,包括了对物、对情、也对性。这个“贪”也成了人做人、人悟道的大碍,佛教更把这“戒贪”二字放在“三戒”之第一。我虽有悟道之心思,却少悟道之慧根,对佛教方面也就谈不出个深的道理来,想说的是:“人要戒贪、贪必思聚、聚多必恐、恐生则不怡。”
       一个人不快乐,就是拥有再多的情、性、物又有啥用?因为过得快乐才是人生的根本。
       人有没有前生、有没有后世?很难说得清,就是勉强说得清也没证得明。认有者,则更应该去遵循宗教的教诲戒贪,认无者,也应为了自己去戒贪,那么区区几十年人生,因为“贪”之一字而过得不快乐才是最失败的人生。
        有人问过我:“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我答:“你感觉到快乐比痛苦多就是成功,多得越多就算越成功。”我的回答跟他想的不太一样,就继续探讨下去:
        我认为,现在的世界大都是以一个人的官职有多高、钱袋有多厚、拥有多少的情和性、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是否事业有成,枉不枉来这人世一趟,其实上面所说的功名利禄、酒色财气都只是人生的“标”,他们没有去认真思考人生(不包括那些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人在内,他们已经超越了人)的最根本目的——快乐!快乐才是人生的“本”。
      “标”可以得到“本”,但“标”就是标,“标”不能代表“本”,也代表不了“本”,不然的话,这世界上就将分为高官厚禄者的快乐幸福、贫民百姓的悲哀痛苦这两大类情感了,这个不用赘言大家都清楚世界并不如然。
         既然“标”代表不了“本”,那么,人要追寻的就应该是奔着“本”,而不是去为了得到“标”而去追求“标”,如果在追求“标”的时候能够获取“本”,那当然这种追求是值得的,也是应该的!因为快乐是一种心理感觉,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来源、途径,关键就是要明白自己获取快乐的根源是什么?在哪里?当然,这只对那些有可能由自己作出抉择的人和事而言,不包括那些为了责任去做某些不得不为之的范围。
        人的快乐绝大部分来之“拥有”,一旦“被拥有”的东西达到或超越自己心里设定的“度”,就能从中获取快乐,反之也然。要获取更多的获取物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和努力,而心里这个“度”却是自己给自己下达的指标,可以调整的,如果调低了,目标也就容易达到,快乐也就拥有。要调低自己心里的“度”,就要戒贪!
        人能拥有戒贪的心理,就不会太贪心,就能够从不断实现各个理想之中去不断获取快乐,有了快乐的心理作起事来也就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得到某些意外的惊喜。
       我,人到中年的“冬子”,以前努力过,现在也在努力,未来还是要努力,努力戒贪、努力追寻自己的快乐生活,除承担做人子、人夫、人父的责任外,去做让自己快乐的事(当然是在不违法律和公德的前提下),包括现在的写作,在写之中获取快乐!到了为写而写的时候,我将不写,重新寻找会快乐的事情来做做。废话多多,这样的性格、这样的心态,就必然有一个一事无成的我,虽得到自己的快乐,却未能成就一番事业,冻雷惊笋也就永远是“冬子”而不会是冻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