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个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还有个小和尚......

本博客的图片,文字均为博主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个人资料
正文

小女杂文两篇

(2014-01-22 10:12:13) 下一个

好久没怎么上博客了。玩微信玩的一堆碎片,码一篇够发博客的字都变得好难。

这是女儿前一段码的字。自己觉得蛮过瘾,给我看。我给贴自己博客里存着。

··········
我爸说你最近读书走火入魔了吧太女权了!

我爸说你最近读书走火入魔了吧太女权了!缘由是:他觉得中国的一个主流观点,男生比女生压力大,是有道理的。因为男生从小就被告知要养家糊口,给女朋友老婆买衣服买车买房子。

我最早是觉得wtf这么落后的思想谁这么想啊呵呵呵。后来四处一看原来国内其实好多人(男的女的都有),还真的都相信男生要有车有房才能嫁这种奇葩思想。

所以首先我们先接受这个条件:中国有很多人认为,婚姻中,在最好的情况下男生应该准备车准备房另外薪水最好比女生高
基本上就是,男生要比女生能干这个婚姻才能维持(经典的A男B女,B男C女逻辑)

但是实际上我认为男生觉得压力大只是因为他们的压力是显性的。

中国民族整体的文化就是一种很苦大仇深的文化(这个咱们也先不争论好么,说起来又是一天一夜的。。基本上你们都能同意吧阿喂。。好好考虑一下 T_T),所以 其实谁肩上的担子都不轻。男生的压力是显性的,因为从小就有一群人跟在他屁股后面说:你以后要养家糊口啊,要做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啊,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到时 候全指望你了啊!注意,上面这句话里很多词组都是很常见的句子,而且都是有很强的男性connotations的。比如你很少听到有人严肃的说一 个女性要养家糊口,要顶天立地,要被指望。就算说,大部分时候不是玩笑就是说的她凄惨,就好像这些事本来不该她干,结果最后她却要干。但是用在男性身上 时这次词组就显得很自然,甚至很有尊严的样子。我们眼中说的“有担当”讲的不就是这种养家糊口顶天立地的“靠谱”男么?甚至是什么,搞大她肚子就要跟她结 婚神马的。

像上面这种概念,本身就是在剥夺女性的自主力。“她”是一个要被养,要-被-负责的附属物。她很弱,没有能力自己买车买房,挣钱给自己 填饱肚子。她如果怀孕,她肚子里这孩子是“他”的,所以他要对她(的身体)负责。这种文化下,女性其实被压迫的和男性一样,甚至被压迫的更过。最绝的是, 她们因为被文化和社会剥夺了任何自主能力,所以根本不觉得这是欺压。因为没有“反抗”这个概念,也就没有“欺压”的概念了。相对立的东西需要互相的存在才 能成立。(另外其实光看一个词在一个文化里是褒义还是贬义就能看出很多问题。比如submissive的意思可以是贬义或者中性的,而顺从却是中性偏褒义 的。这可以从侧面说明,中国文化更喜欢顺从这种态度)所以再回到谁压力大这个问题上:压力是一种外界施加的试图改变一个人的一种力量。那如果男生从小就被 一些很明确的标准要求的话,女生则是被一些很隐形的social norms(社会规范?社会常规?社会常态??)从头管到脚,根本没办法挣脱。
比如说:女生面试公司居然能直接问你生没生孩子什么时候准备生 --潜台词:社会中女人的最终极function就是繁衍,所以就算你和一个男生同样qualified,那我们也要优先考虑男生因为他没义务去生孩子养孩子看孩子。

所以说,对一个人来说,是每天都被抽打着然后很努力的想垫脚尖够到一个一直架的很高的标准有压迫感一些呢,还是从生下来就被装到一个小盒子里然后被要求不能长得超过这个盒子大小更有压迫感一些呢?

我觉得是后者吧。

然后最后想说一句:我这不是崇洋媚外,谢谢。自己家有问题自己人当然要想办法解决。我没说西方文化都好,咱们就只就事论事。插英语是因为这些比较学 术的字我中文不知道该怎么说。如果你硬要说我崇洋媚外,我也没办法。你就姑且相信我是被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大学洗脑了吧。╮(╯▽╰)╭

 

天朝人最爱河蟹了

中国文化讲究平衡,最主流的几个理论系统都多多少少会提到这个概念;中医里面健康=气血平衡,孔子天天念叨着各种规矩啊礼数啊归根结底就是要每个人都以和为贵。所以传承了这么多年下来,吵架(一种打破平衡的行为)就变成了一个应该尽全力避免的事情。

当然,吵架这事儿本身确实也显得不雅。两个人脸红脖子粗的对着吼怎么看也不是有格调的事儿。当然在大部分“文明”国家骂街也绝对掉价儿。但是中国人 对“和” 如此的执着,使得任何有争执性质的交流都被定义为“吵架”。比如说一群朋友坐在一起讨论起一件事,当两个人有着不同的意见的时候,我们很少能理智的平静的 交换不同的看法。多数情况下,就是两个人开始激动时,就被身边“冷静”的大多数制止。多数“劝架”的人会说些类似于“哎呀这事儿说了有什么用啊不要伤了和 气啊”等等。任何有冲突性的观点都被等化会冲突,导致多方观点很难同时存在。

这种对“和谐”的偏执在根本上导致了现在社会上很多问题没办 法讨论。没办法讨论就意味着没有办法解决或者解决的不尽人意。因为最好的解决方式绝对是大多数人都赞成的那个,而如果每个人都是沉默的大多数,那方式怎么 能找出来?小部分人的解决方式肯定无法健全,因为每个人的声音都是独特的,少一个都无法替代。

可能有人会争论,冲突其实挺多的啊,你看网 上所有人天天都骂来骂去的。但网上这种匿名环境下,吵架是没有实质性后果的。何况这些冲突很无谓,很少有真的是在描述相对的观点。。更多的就是无理智的泄 放怒火或者一种获取优越感的方式,对问题本身的探讨并无帮助。而且多数情况下是发言者在一个人的时候发表的,没有外来的压力(比如说上面那个例子里面那些 “劝架”的朋友)。回到现实生活中,那些网上嗓门大的人大部分照样还是沉默的。每个人都有发言欲,但在“以和为贵”的前提下,很少有人会扛着反社会的压力 去表态自己的观点。剩下的只有那么几个公知,“替”群众说话。他们的声音单薄的很,但很多同时又总希望自己是唯一的真理。吵来吵去不但没有体会到吵架的真 谛(两个或各种的观点得以同时展览出来),反而忽悠着各自的粉丝进行着几个帮派之间毫无意义的掐架。几乎每次掐到最后,最初的话题早就抛到爪哇国了,就剩 下人身攻击了。

学校和家庭从小就把“乖”当做一个最常用的褒义词。“乖”代表着绝对的服从(有相似意义的还有“听话”,“懂事” -- 当一个语言里面夸小孩的词汇里的前几名都是形容一种“绝不反抗”的精神时,这个文化里生长的人就没有很多机会去自然的学会尊重相反的意见了)。当绝对的服 从被当做一个优点被鼓励时,质疑就成了一个坏事了。格式化的教育无时无刻不在加深着这个概念 -- 你做的越接近于老师和别的权威人物的要求,你就做的越好。于是我们被驯化了。渐渐的一旦有质疑的声音出现,我们就开始紧张,害怕它打破现状,打翻“和 谐”。然后任何的争议都变成了吵架。在这种状况下,群众意识当然浓厚 -- 抱团大多数是最安全的,因为和别人一样的就是标准答案。比如说,前两天的夏俊峰事件。民众情绪始终都存在着压倒性的倾向。前面同情夏,后面同情城管。中间 改变立场的时间短于24小时,而且基本上可以全数归因于那天几乎同时出现的被热传的一两篇文章。所谓人云亦云。

当和谐成为这个社会的主题时,我们很难清醒地认识到,其实多个不同的声音同时存在互相交流,才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表面上的一团和气,其实里面裹挟着越来越多无处发泄的怨气戾气,像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隐患无穷。

.

^@^

 

.

谢谢浏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