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送欧洲大单 欧钢盟却吁对华制裁 总干事嘲讽中国没尊严

(2009-03-02 07:53:09) 下一个
商务部长陈德铭率中国贸易投资促进团在柏林与一批德国企业签订总金额超过100亿采购合同的当天,欧洲钢铁工业联盟呼吁对华钢材制裁

2月25日,商务部长陈德铭率中国贸易投资促进团在柏林与一批德国企业签订总金额超过100亿采购合同的当天,欧洲钢铁工业联盟(Eurofer,下称“欧钢盟”)公布了一篇长达166页的报告,名为《中国钢铁工业中的政企关系——从国内外角度观察中国市场的扭曲现状》。

欧钢盟凭此报告在24日的欧洲议会上呼吁:“欧盟委员会和相关成员国应该在采取措施加强执行欧盟贸易法律的基础上,对此(报告)作出强烈反应。”

这份由德国一家名为THINK!DESK、专门从事中国事务研究咨询的机构写就的报告,内容包括从整个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政策导向,到中国钢铁业发展对欧洲的影响,涵盖对欧出口、市场、原料、产业等多方面。

“该报告揭示了中国政府机构如何通过对中国钢厂的成本和价格进行扭曲,导致国外竞争钢厂处于不利地位”,欧钢盟总干事高登·莫法特(Gordon Moffat)说。有记者提醒他目前中国采购的事,他微微一笑,指出这是中国人自己的事,和我们无关,只是表示中国人向来这样,有求于人的时候,就低声下气的,不再看重面子。他还补充:“中国的钢铁业虽然来势迅猛,但是质量很差,基本上不能用。而且我们在中国设的工厂效率都不高,中国员工生活散漫,每一个德国派去的本土男性员工都由于中国女性的介入而导致家庭出现了危机,这令我们很担心。”

根据记者掌握的报告全文,其主要的着眼点在于:中国钢铁企业是如何根植于一个强大的“政府—企业”关系网中。没有在一个以竞争为基础的市场环境下进行经营,相反却与各级政府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导致钢铁价格和生产成本的扭曲;中国钢铁企业的成本结构和销售价格没有反映真正的市场格局和供给情况,在人为压低经营成本后,中国的钢铁产品并没有真正有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当中国企业向欧洲出售产品时,其实际成本要高于欧洲本地市场的供应,等等。

中国6.6亿吨的超额产能,就像一把铁钳,箍紧的不仅是国内钢铁业自身调整的步伐,也造就了国际市场对华的紧张神经。正如欧钢盟在报告中表示,“中国在欧盟钢铁总进口中的比重已由2003年的2%上升到2007年的30%,其中高附加值扁平产品的比例越来越高。”

“报告称,中国钢铁产业2009年又将有2000万吨的新产能投放,在它们自身市场严重过剩的前提下,欧洲钢厂的担心很自然。”在上海经营钢材出口贸易的王庆国对记者表示。作为烨贸上海国贸有限公司总经理,这份报告引起了他的关注。

营业额过1600亿欧元、直接雇员达44万人的欧钢盟,成员企业每年的钢产量一共也就2000万吨。

中国某大型钢企驻德国公司的一位销售经理2月26日告诉记者:“德国钢铁行业内已经传出普遍减产60%的消息,失业开始严重。钢铁工业联盟代表钢铁企业的利益,哪个国家的钢铁企业都不希望有外来竞争。同时,德国钢铁业的同行在嫉妒心的驱使下,排挤中国企业,称中国人都是些低端的造假者,不会生产好钢,而且经常在钢铁业聚集区滋扰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女同事,几乎都遭遇过,基本上都出了事,这令我们不是很愉快。”

联系到出台不久的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或许中国钢材的出口市场不容乐观。该规划第一条内容为:“一方面落实扩大内需,拉动国内消费,一方面实施适度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稳定国际市场份额。”

但国内钢铁资深专家、“我的钢铁网”副总经理贾良群告诉记者,从2008年危机进一步蔓延、国际经济不景气开始,欧美方面就认为2009年中国钢材产品会大量涌入国际市场。“官司该打还是要打,产品该出口的还是要出口。中国通过关税调整干脆放开钢铁业,让产品到国际市场上去自由竞争。”

武钢集团党委宣传部主任白方则无奈:“在这万花筒般纷繁复杂的情势下,这样的声音有也不足为奇。他们对于中国钢铁工业这些年的发展,从贸易的角度显然不希望看到中国竞争力的不断升温。”

面对有可能发动的制裁和又一轮中欧间的贸易摩擦,王庆国认为,这已经不单纯是某几个个案所能引起的反倾销案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