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位于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内,是宋代南方青瓷系的杰出代表. 它兴起于北宋中晚期, 南宋至元朝为其全盛时期,明,清乃至民国年间仍延烧未绝但已为衰落之末.
"瓷”这个一度成为中国代名词的汉字,在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还没有出现.目前最早的文字记载,是西汉邹阳的<<酒赋>>,见于<<西京杂记>>上卷:"醪醴既成,绿瓷既启."做为一种制作工艺,早期形态的所谓原始瓷大约出现在本世纪内000年前的商代,而真正的成熟瓷则一般认为完成于东汉晚期.
我们虽然常常将陶瓷并提, 但实际上瓷器和陶器有本质的区别. 瓷器是以瓷土做胎,而陶器则是由陶土而成,二者所含的矿物质不同,理化性能也不一样.瓷须经过13000C以上高温烧就,使胎体充分烧结,致密坚硬,吸水率低于1%,叩之清脆.陶器烧制的温度一般只在700~8000C,胎体未充分烧结,吸水性较强,叩之沉闷.其次,瓷器一般施有高温釉,使器表更加致密化,且具有美丽光泽,晶莹透亮.高温釉与胎体结合紧密不易脱落.陶器表面则不施釉或施有釉低温铅釉,釉层极易剥落.
根据中国科学院对浙江上虞出土东汉晚期的瓷片分析结果,胎中氧化铁和氧化钛的含量分别为1.64%和0.97%, 烧成温度为1310+/-200C,吸水率0.28%.
中国的瓷器工艺经过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发展,到了宋朝,如同一部辉煌宏大的交响乐经过序曲,开始进入其"繁音汇奏的华采乐章"1,群芳争艳,出现了"天得以一清”的汝窑青瓷,皇家规格的官窑御瓷, "明月林下美人来"的定窑白瓷,以及至今仍扑溯迷漓的"哥窑"冰纹瓷.
龙泉窑在北宋时期已颇具规模. 随着南宋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和海外贸易的发展,龙泉窑青瓷更成为当时畅销大江南北及东南亚一带的主要商品. 目前在龙泉境内和周边共发现窑址400余座,可想其当年之兴隆盛况.
早期的龙泉瓷胎色灰白,胎质尚显粗糙,釉属灰白釉,烧成时易流淌,釉层薄而透明, 釉色青中泛黄.装饰以刻花为主,辅以蓖点或蓖花纹.器型以碗,盘,壶多见,外刻花而内填以蓖纹.多采用垫饼垫烧,圈足底部往往不施釉.
北宋晚期至南宋前期,龙泉瓷的胎色主要呈灰色和深灰色,釉色青中泛黄或带灰, 釉面有玻璃质感,而器物的制作反倒不如早期规正细致.这也许是由于产量增加而工艺水平一时无法跟进的缘故.这段时期的装饰仍以刻花为主.
南宋中期以后,龙泉瓷的水准迅速发展提高,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器物造型古朴淳厚, 釉面晶莹剔透, 装饰以刻花为主而蓖纹减少.碗,盘底部常刻有”河滨遗范","金玉满堂”等阴文印款.由于受到南宋官要影响,晚期龙泉窑由传统的石灰釉改进为石灰碱釉,增加了高温粘度,在烧制过程中不易流淌,故使釉层增厚,并能多次上釉,甚至釉层厚于胎骨,同时这种厚釉层中含有大量小气泡和未完全熔化的石英颗粒,当光线射人釉层时,釉面会使光线发生强烈散射,呈现出一种柔和淡雅如冰似玉的莹润的质感.其中最闻名于世的粉青和梅子青,基本为白胎,是龙泉窑独创的工艺产品,具有人工”青玉"的质地色调光彩,将青瓷之美推上历史的顶峰.
龙泉窑的黑胎青瓷,在造型,胎色,纹片以及底足的削切方式等却都与宋官窑极其酷似,仅是釉面光泽较强,两者胎釉的化学成分,除了胎中的氧化钛略有差异,其余十分相近.因此,龙泉窑的黑胎青瓷可能是刻意仿制官窑,究其原因,是出于自发还是奉命而行,则不得而知.无论如何,龙泉窑的黑胎青瓷数量少于其总产量的十分之一,白胎青瓷当视为其正宗代表产品.
南宋龙泉瓷的造型丰富多彩,除盆,碟,碗,盏,壶,渣斗等日用品以外,还有笔筒,笔洗,水盂,砚等文房用具.以及仿古青铜器及玉器的器型,如投壶,鬲式炉等.此时期的龙泉窑青瓷已在技术上作了全面改进,除了釉质的改变,从考古发现的淘洗池与沉淀池可以看到,其中对原料的淘洗也大为加强,这不但可以提高泥料的操作性能,增加了可塑性和生胚强度,而且改善了瓷胎的细致程度和品质.为了适应釉质和釉色的改变,器物的装饰也由以前厚胎薄釉时的刻花和蓖纹,改以堆贴,浮雕或弦纹代替,多数甚至不用纹饰,纯以青玉般的釉色取胜.在烧制上则改进了不得窑炉的结构,掌握了充分还原的技术,因而烧出粉青,梅子青和仿官窑的黑胎青瓷,创造一代名瓷,在制瓷工艺上达到历史的一个高峰.
依依我心摘编
主要参考: <<图说中国陶瓷史>>,吴占垒@著
好,去看看!谢好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