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0)
2015 (94)
解放军高唱《喀秋莎》通过红场,一则新闻勾起了一个电影片段的回忆;成排的火箭炮万管齐射,硝烟弥漫,地动山摇,一列列年轻的士兵神情坚毅,目光炯炯,在飘扬的军旗引领下视死如归,踏着大步奔向战场。
俄罗斯一个举世公认的战斗民族,一个人人敢于献出生命的民族,一个充满了血性与牺牲的民族,一个日耳曼与匈奴血混成的猛兽。虽说在历史上这个民族屡次羞辱了中国,侵占了中国的大片领土,但俄罗斯的一位将军说过 “ 什么是国界?国界就是你刺刀所到的地方。” 刺刀不如人,受辱是自然的了,靠声索靠讨还,一个索一个讨透着就是无能。那些为此历史羞辱大声疾呼的“V”们,那些热血沸腾的愤青们,有谁真正敢于用自己的胸膛去抵住那锋利的刺刀?没有牺牲精神的民族还是趴在地上好。
俄罗斯正是凭借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凭借手中闪亮的刺刀,从弹丸小国“莫斯科大公国” 扩张成今天版图最大的国家。今天的俄罗斯已经从超级大国跌落为二流国家,但就像他们自己说的;“ 我们穷,但我们手中还有枪。”,今日的俄罗斯面对西方的大规模经济制裁,国内的日子一天紧似一天,但依然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敢派两架战略轰炸机沿着美国海岸耀武扬威的飞翔,虽说看着有些凄惨,但不失那种展示民族自信的骄傲。普京可能专政,普京可能用尽了特工手段,但只要普京敢于拔枪对外,他就是民族英雄,就会获得多数俄罗斯人支持;说穷兵黩武也好,说无视人权也好,对一个尚武的民族他们甘愿勒紧肚子去造枪,甘愿在一个强悍的独裁者带领下去挑战世界,而不愿为了个人的幸福生活去丧失民族的独立性。
读《战争与和平》,读《静静的顿河》,读《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还有这凄美的《喀秋莎》,一个个宏大的战争场面,一个个悲壮滴泪的家庭离合,无不透射出这个民族的牺牲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数不清的战争留下了大批的孤儿寡母,俄罗斯可以说是一个在坚强的孤寡母亲抚育下长大的民族,对母亲的崇敬,对爱情的忠贞,对生活的热爱贯穿着俄罗斯的主流文化,成了人们生活中的精神信仰。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唱着这样的歌去战斗的士兵,你能说他们不懂生活,不热爱生活吗?
俄罗斯的无名烈士墓简简单单的一块黑色大理石,静静地守候在克里姆林宫红墙外的一角,那束象征烈士灵魂永在的火苗无声无息地随着微风摆来摆去,落雪洁白,墓碑肃穆,晃动的火苗像是一个个英灵的笑脸。站在这样的墓碑前,你感到的不是悲伤,不是激动,是烈士们欣慰的情感传递。洁净的墓碑上天天有人们自发敬献的鲜花,精神不死,与活着的人们同在,这样的牺牲虽死无憾。
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英雄纪念碑高耸入云,来来往往的游客行人千千万万,可曾有一个人一束花被放在广场的某一处角落来祭奠那些为我们牺牲的英雄?当牺牲被看做是一种傻瓜行为时,这个民族还有什么精神,还有什么可被尊敬?民族危亡,亡去的首先是精神。看着各地一个个炎帝、皇帝、妈祖、张飞、潘金莲、江家祠堂,大规模的祭奠,成群的人们叩头,整个民族以耻为荣,这样的民族经济上再富有也是一个让人不齿的狗屎堆。
孤独的纪念碑,被遗忘的英烈魂,为现在这些活着的败类去死,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