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壮笔屋

军旅生涯是我永远挥之不去的梦 这不仅仅因为我是军队大院里长大,更重要的是我也曾经是军营里的兵!当兵苦,当兵甚至要牺牲生命、亲情、爱情。
个人资料
少壮军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原創系列:聊聊59老伙计 (2)嫡系

(2024-05-22 09:47:02) 下一个

     人常说:有人就有江湖,有部队就有山头。当过兵的都知道,上级首长善于用自己了解的部队。電影《南征北战》里解放軍师长这么说:“把你们的一团一营拉上去,对付这个老冤家”。假如你把一个自己不了解的部队拉上去,万一出了问题怎么办?战场是严酷的,是生与死没有可能第二次重來。所以指挥员形成了习惯,一到关键时刻,一定是让自己最信得过部队上。在排座次上,往往师、团、营位置排在前面的差不多都是主力。像全军打坦克这么重大任务,也一定要交给信得过的部队去完成。

   先说说在1969年前为什么一军是1、2、7师而不是1、2、3師呢?这是因为7师是一野二兵团三纵的,49年全军统一番号时三纵变成3军,有7、8、9、三个师,7师是3军头号主力师(原八路軍120師獨二旅)对于1952年全军开始裁撤合并,我认为是有针对性的对一野,因为一野里面成分太杂,有起义部队也有民族军,特别是大西北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又远离内地,万一养虎为患出现叛乱是鞭長莫及,假如逃出边境那可是后患无穷。即使這樣1962年新疆還是出現了"伊塔事件",而叛逃者首領就曾經是民族軍馬爾果夫,原一野第五軍副軍長開國少將,幸亏五十年代的把他的部隊裁光了,避免了更大的叛亂。所以在一野的地盘上的某些部队就成了中央的心病和大患,为解决大患必先行大义,还要一碗水端平,让所有人无话可说。在把起义部队和民族军咔嚓的同时,將一野許多特别能打的部隊,還有打仗一般種地一流的南泥灣大生產模范王震的三五九旅裁的是稀里哗啦。最后只留下一个重装军还是1军3军的合并军。当时是按照1军的1师、3师合并为1师,一军的2师和3军8师合并为2师。3军的7师和9师合并为7师,所以合并的7师成为3军的种子部隊保留下来。7师的番号一直保持到1968年,换番号時在师部大礼堂举行。7师变成3师,19团变成7团,20团变成8团,21团变成9团。当时我们这些部队孩子都是按师部和各团排队放学,老师叫大家按师部、炮团、7、8、9团新番号排队时还有点不适应。到现在还是这样,尤其不喜欢改成3师,因为7师在朝鲜打的很英勇,殺敵數量在一軍占百分之六十以上,超過一師,特别是19团打的是異常勇猛残烈。

 

七师入朝作战前夕合影(前排右二和后排右一分别为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19团政委孙泽东、团长康致中烈士)

 

   大家会说你上面讲了那么多1军、3军的历史与装甲兵有什么关系?但是当我當訴大家三军的首任军长是许光达,七师前身賀龍120師獨二旅的旅长也是許光達时,相信大家立刻就明白了。原来装甲兵的首任司令员许光达当时不仅是一野二兵团的司令同时还是3军的首任军长包括獨二旅(七師前身)的旅長。

而军委选择许光达任装甲兵司令是因爲1936年许光达曾在苏联学习汽车、坦克和炮兵技术。1937年许光达回国后被任命为抗大训练部长。雖然当时我军还没有坦克部队,卻成立了摩托学校。许光达上任后决定搞一次坦克与步兵的协同作战演习。于是將汽车做外形改装,盖上绿蓬布,用碗口粗樹木做火炮,变成了一辆活灵活现的“坦克”,在延安机场完成了这次演习。

   中央首长觀摩后都十分兴奋。”朱德称赞:“坦克虽是假的,可气势是真的,毛泽东也高兴地说:“太好了,我们的坦克可以参战了!也就是這次演習,給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留下深刻印象。解放初期,因爲許光達會俄語,周恩來想讓他去擔任蘇聯大使,而朱德、彭德懷堅決反對,覺得許光達應該去裝甲兵,上報到毛澤東那裏毛也認爲去裝甲兵更合適,1950年6月毛泽东签署命令,正式任命许光达为装甲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0年夏天,中央军委的一份紧急电报发到驻兰州的西北军区司令部,电文内容:“奉中央军委命令,成立解放军摩托装甲兵筹备小组,以下22名第二兵团干部限十日内赴京报到”。這一野的22名干部一到北京,就被許光達安排到前门外一个叫“乡村饭店”的小旅馆,开始了筹备工作。9月1日,装甲兵司令部在北京正式成立,解放军的一個新兵种——装甲兵诞生。而這22人組成了裝甲兵的領導機關,之後又抽调第二兵团干部司、政、后机关共457人来京,充實装甲兵三大機關。所以裝甲兵從領導層到具體辦事機構絕大部分人都是一野二兵團的,這也驗證用嫡系好開展工作尤其組建時期的道理。

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


许光达: 装甲兵司令员兼政委,原一野第二兵团司令員,三軍首任軍長。

张文舟:1950年装甲兵参谋长 ,原一野第二兵团参谋长,後任装甲兵副司令员兼装甲兵学院院长。

邓家泰: 1950年装甲兵副参谋长,原一野二兵團三军参谋长,後任裝甲兵參謀長,装甲兵副司令员。

宋庆生: 1950年装甲兵技术部部长 ,原一野二兵團3军后勤部部长兼政委。后任装甲兵后勤部部长。

刘景晏:1950年装甲兵技术部政治委员,  原一野二兵团后勤干部学校校长,后任装甲兵后勤部副部长 

 

    裝甲兵一成立,许光達就參閲蘇軍坦克部隊,根據建國初期陸軍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坦克师、独立坦克团及营3种编制表。 统一编制调整干部、配备相應车辆器材,把全国的坦克部队整编为2个旅(后改为师)、1个特种战车师以及坦克学校,他兼任校长。开始正规培训装甲兵干部。並抽调大批步兵干部扩充装甲兵。到1955年,已发展为3个坦克师、1个机械化师、6个独立坦克团、46个步兵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8个坦克修理营和6所院校。

  许司令任职装甲兵时间最长,对装甲兵影响极大,特别是我第二次当兵在坦克部队时,深深感到许司令殚精竭虑对装甲兵的贡献。他最懂装甲兵,提出“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兵”成为装甲兵建设的方向。大纲中的条令条例现在还是坦克兵所遵守执行的。

 

 

 

最欣赏许光达司令员这张照片


   在装甲兵里有许多3军的影子,第一战车学校校长是许司令,副校长是唐金龙,唐金龙;三军七师师长、三军副军长、一军军长。装甲兵第二任司令陈宏11969年到1971,在装甲兵待了很短时间就离开,对装甲兵没有产生多少影响。而第3任司令员黄新廷,又曾是3军军长(第二任军长),是1军和3军合并后首任的1军军长。75年至1982年黄新廷任装甲兵司令员,我当坦克兵期间(76年-81年),恰恰是黄新廷担任司令员期间。所以装甲兵两任司令员都曾是3军军长,是不是有点意思。

下面讲两个小故事:

1、

   我母亲1950年参军在3军文工团,同时也是3军女子篮球队的。3军1军合并后我母亲被分配到7师文工团,53年变成志愿军1军7師奔赴朝鲜。在到前沿阵地的路上险些牺牲,並在朝鲜戰場上立功提干。停战以后,与一军政治部的父亲结婚。因母亲字写得特别漂亮,被借调到1军军部負責檔案整理,56年志愿军干部大量转业,母亲也在其中,黄军长对我母亲说:"你先不要着急走,等军部档案工作做完单独分配。"母亲最后转业到天津。

裝甲兵第三任司令員黃新廷中將

2、

   黄新廷秘书:我父亲的兵,(父亲曾经是他的指导员)1950年入伍(甘肃人),在3军文工团说相声,与我母亲也是战友,七十年代之前一直在1军宣传队当队长,每次到师里,一定到我们家看看,75年调到3师文化科任科长,这中间走动的就更多了,他甚至想让我当他的女婿,我根本不喜歡他女兒。这个准岳父不知通过什么关系和黄司令认识了,最后竟成了黄司令員的秘书,这下不得了,当了大秘鼻孔朝天了。谁也不认了,什么曾经的老首长老战友一概不认。我母亲感叹,幸亏只是给黄司令当秘书,如果给傅全有当秘书那岂不是上天了。而对我最大的打击是女婿当不成了,岳父也吹了......哈哈!最后此人混了个大校休息了,退下来也不好意思再和这些老首长老战友走动。这人不能势力,谁都有下来的时候。

最上面這位曾是黃新庭秘書,1955年在朝鮮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