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347)
2009 (550)
2017 (1)
2018 (5)
2019 (4)
2020 (2)
2022 (60)
2023 (92)
2024 (64)
2025 (2)
谦谦君子周新民先生
胡美仪
早在十年前,笔者便认识了周新民先生。初次见面是我代表“4EB民族广播电台”访问和介绍“国泰会”。周先生是当年国泰会的会长。他温文敦厚、谦逊慈祥的态度,留给我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周先生是一位彬彬有礼的长者,在许多场合都是笑微微地跟人打招呼。在朋友中更是众口皆碑。每当听到人们提及周新民这个名字,总是冠以“好好先生”、“助人为乐”、“凡事不计较”等评价。
相信是“敬人者,人恒敬之”。虽然周先生对自己所付出的没有要求回报,但是在朋友们提名之下,获得了一个由昆士兰州政府文化事务部所颁发的社区服务奖状(Queensland Ethnic Community Service Award)。以表彰他长期在社区服务的贡献。翻查过周先生在布里斯本华人社区服务的档案之后,笔者深信,长期热心公益的周新民所获得的这一奖项,确是实至名归。
周新民(Thomas Chow,人人都习惯称呼他为Tom Chow),现年六十八岁,膝下有三个女儿,四个外孙子,在南区居住。寓所内古典色彩颇浓,厅房挂著不少中国字画。周新民喜欢钓鱼、看书和听音乐,尤喜阅读武侠小说。屋内藏有不少唱碟,中外名曲都有,国语老歌珍藏无数。由此可以看出,周新民是一个比较□旧的人,却又令人难以置信他是在新几内亚长大的。
周新民,原籍广东开平,一九三一年出生于巴布亚新几内亚(Papua New Guinea)的亚包埠(Rabaul)。一九四八年起,曾在澳洲悉尼的两间天主教学校─喇沙中学(De La Salle College)及圣约瑟夫中学(St Joseph's College)念书,他对中国文学的兴趣就是从求学时期培养出来的。一九五二年学成后,周新民返回新几内亚,跟随父亲做生意,经营可可果园,又做过面包厂的老板。
周新民早在一九五四年便成为澳洲公民。一九六二年与青梅竹马的蔡玉云小姐在悉尼结婚。婚后,为了让子女能够有一个较佳的受教育环境,遂于一九七七年举家移民布里斯本。在布里斯本,周新民一方面做其地产投资生意,一方面不遗余力地为华人谋福利,做了大量工作,去巩固华人社区的地位。
巴布亚新几内亚在一九七四年独立。因其对待外来者极不平等,那里的华人遂逐渐迁居澳洲,许多人聚居于布里斯本。有感于华人子弟缺乏一个健全的组织以开展各项团体活动,一些早期来自新几内亚的有心人,包括周新民在内,便计划组织一个协会,通过举办各种活动,例如网球、旅游、体育活动等,好让子弟们有一个健康的聚会之地,以维系华人之间的联系。经多方联络与筹备,终于在一九八一年三月正式注册成立了“国泰会”。
国泰会的第一届会长是司徒德钧,周新民则为副会长。之后,周新民在国泰会一共做了两届会长,十四届副会长,两届荣誉会长,对于国泰会的成长贡献很大。国泰会成立之始,以联络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华人,帮助解决其生活上的困难为目的,而工作人员全部都是义务的。由于需求日增,国泰会乃扩展福利部,向政府申请津贴,招请社工投入服务。继而慢慢发展成为今日的国泰会,为布里斯本华人服务。
成立了十八年的国泰会,在华人社区的服务范围包括:照顾年老及伤残人士、为年老长者做家庭护理、发扬中国文化、提倡体育运动、免费为华人做法律顾问、推广中、英文教育,还举办过成人英语班、国语班、粤语班、太极班、裁剪班、烹调班等,又办过妇女健康讲座。不过,由于地方不敷使用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现在仍然开办的只有英文班、粤语班和太极班。
周新民从不间断地在国泰会做了十八年理事,对会内的运作、管理、文件来往、联络方面都立过不少汗马功劳。早期的例会更是常借用周新民的寓所举行。由于政府的补助津贴非常有限,如何运用这少许资源去尽量发挥最大的功用,使之能够平均发展其福利组、教育组、康乐组、青年组的作用,周新民和其他国泰会的理事们实在是殚精竭虑,费尽心力。
周新民自幼就是一位热心而虔诚的天主教徒,早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时期,就曾是天主教青年会主席,还做过St Francis Xavier Catheoral的歌咏指挥,又曾是天主教有名的“圣心学校”的董事。移居澳洲布里斯本市之后,继续热诚地为教会服务。有鉴于一九七十年代至一九八十年代间,越来越多的华人移居布里斯本,而且许多人都不谙英语,周新民觉得最好能有一位懂得华语的神父来主持当地教会事务,一方面开展教务,另一方面为华人社区提供必要的帮助。于是,实事求是的周新民即联络澳洲圣心会的院长米曹神父(Father Robert Mitchelle of the Provincial of the Missionaries of the Sacred Heart),经多方联络商讨,米曹神父最终差遣了陈天泉神父(Father Albert Chan)到来布里斯本,以开展工作。一九八四年,在周新民府上举行了第一次会议,选出了首届理事,正式成立了布里斯本华人天主教会。
华人天主教会成立之后,除了负起传教的神圣重任之外,对文化及华人福利贡献很大。例如在陈神父的带领下,邀请了圣保禄修女会(The Sisters of St Paul de Charters)主理在Boronia Heights 区Fredick Street 的安老院,在Upper Mt Gravatt 区Klumpp Road 设有一所圣安当女子宿舍(St Anthony's Women Student's Residence),更在Wishart 区的St Catherine Primary School 创办了圣心中文学校 (The Sacred Heart Chinese School)。圣心中文学校在周未上课,宗旨为弘扬中国文化,培养青少年及儿童正确之学习态度。该校现有廿二班不同程度的中文班,大概有一百三十名学生就读,是布里斯本最成功的华文学校之一。
华人天主教会举办过不少慈善及体育活动,探访组还经常去探访老年人及病人。目前,教会在Runcorn 区的Nemies Road 买了一块地,准备建造一所教会中心。身为现任会长的周新民及理事们,正在为筹款及建筑计划努力。论及华人天主教会对华人社区的贡献,饮水思源,周新民的高瞻远瞩和努力推动是功不可没的。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在悉尼举行了一个两天半的全澳洲华人大聚会,由当时澳洲多元文化理事会的议员黄琚宁女士(Mrs Katie Young)召集。聚会的目的,是使全澳华人有一个相聚、相识、切磋的□会,了解在澳洲居住应负的责任和应有的权利,鼓励华人参与澳洲社会行政、福利等事务。是次华人大聚会,在澳洲华人来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全澳洲约有二百个代表参加,昆士兰州由巫贵林(Tom Loy)为首,约有十人出席,周新民亦是其中一员。他们都是自费出钱、出力为华人谋福利的。正如周新民所言,华人的事当然要由华人同心协力去做,能够团聚华人在澳洲的力量,壮大多元文化社会,等于为下一代铺上一条康庄大道。平等安稳的生活应由自己去争取,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这次华人大聚会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会议的结果是使澳洲政府较为重视华人社区事务,政府的文件上开始有较多的中文译本,华人在澳洲社会的地位得以提高。所有这一切,是和参与过这次会议的人士的努力分不开的。
周新民亦于一九八十年代曾经担任过两届昆士兰华人宗亲协会 (Chinese Fraternity Association of Queensland) 的副会长。在任期间最大的建树是与雷宇行先生一起向市政当局申请一处华人墓园。在当时,某些民族如希□人、犹太人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墓地。有见及此,周新民认为华人也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墓地,好让后人有一处集中慎终追远的地方。其结果是不枉雷宇行及周新民的功夫,成功地从当时的布里斯本市长夏□珍女士(Lord Mayor Sallyanne Atkinson)处,获得了Mt Gravatt Memorial Cenetery的一块墓地。此外,周新民亦曾参与昆士兰州华人团体联合理事会(The Council of Chinese Organisations of Queensland)及昆省商业与专业华人协会(The Chinese Business and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of Queensland)担任干事,对争取华人在社会上应有的权益,出钱出力,贡献良多。
周新民是谦和的。每当提到他在华人社区的贡献时,他总是轻描淡写。提到国泰会,他说是朋友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提到全澳华人大聚会,他总把功劳推给别人,一再声称巫贵林和李绍晟厥功至伟;而提到华人天主教会,则称赞陈天泉神父功劳最大。至于提到他在其它会务上的努力和贡献,他也总是说协助朋友而已!而实际上,他已经把会务化为了生活的一部分。不知不觉地把华人社区的事,与家事混为一体,总觉得事事责无旁贷。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只是顺其自然地见一步做一步,觉得应该去做甚么,就去做甚么,需要做甚么就做甚么。华人的权益是要华人自己去争取的。我们努力去争取自由、平等,提倡华人互相团结,巩固华人在澳洲社会的地位。所有这一切,只是希望我们的后代能够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