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69)
2018 (1)
2019 (1)
2022 (118)
在中国古代,人们常用“鱼雁传书”比喻书信往来。“鱼雁”,亦称“麟鸿”,是“鱼传尺素”和“雁足传书”两个成语典故的合称。北宋词人晏几道词中有“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的名句,鱼雁即书信。
我一般接到父母来信都马上回信,多数还附上近照,悉数工作、生活中有趣的事情,免得他们担心。可有一阵子,突然就断了音讯。焦急的等待中生出种种猜测,再发一封信询问,还是石沉大海。尽量往好处想,和平年代,不会有什么大事,他们大概是忙,不大能坐得下来。但看到我的室友小桑总能按时接到家里来信,并在我眼前炫耀胜利成果似的调皮地晃一下,眉梢眼角都是笑,那个羡慕嫉妒恨啊,真是折磨。
小桑来自我省西部山区,闻名中外的“红旗渠”就从她家山下流过。她们家住在山顶上,一个村只有散落在山坳里的十几户人家。小桑父母从旧社会过来,不认得一个字。有两个哥哥,一个也当兵,另一个嫌大山里生活艰难,去山西自谋生路去了。家里只剩小桑父母和外婆。每接到小桑来信,都要沿着自家修的人肩宽的小路下山,步行十多里到公社所在地“石板岩”找人读信,再帮忙写信寄出。就这么路远山高万般难也隔不断那浓浓的骨肉亲情。
因为几位老人都不认字,部队每年寄的“慰问信”,老人们都让那三个大字在上边,整整齐齐并排贴在墙上。结果有一年换了一下格式,“慰问信”三个字在右边,内容竖排版,他们仍然按原来的那样贴,结果文字内容都睡在那里。等小桑探亲时发现哭笑不得。
跟人家一对比越发让我生气,家里爸爸、妈妈、两个弟弟,四个人三个都能写,放学校收发室就可以把信发出,我却长时间接不到一封信。你们的女儿孤身在外,相距万水千山,你们真的不想她吗?不要她了吗?一气之下也不再写信,只在内心煎熬中痴痴地等待,目断麟鸿。
大概过了三、四个月,在心情极其郁闷中,突然接到家里来信。原来长时间不联系是因为父母工作调动,搬了新家,因为什么并没有说。随信寄来的还有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我大弟考上大学了!算着时间那年大弟该参加高考,凭他的聪明和实力考上大学也在我意料之中,但还是很激动、很欣慰。拿出我平时舍不得穿的崭新的确良夏装,找人换一件四个兜的的确良干部服,再买一件时髦的毛线衣一并给大弟寄了过去。
直到探亲时刨根问底儿父母才说起那几个月经历的磨难。文革都结束了,父母所在地两派的斗争仍然很激烈,你斗过来我斗过去。曾有一度母亲丢了工作,父亲也停发了工资,才上高一的大弟也受到连累辍学在家。经济来源戛然而止又没有积蓄,一家人精神上、生活上几乎陷入绝境。最艰难时靠我二弟保姆家接济的几块钱撑了一星期。这种情况当然不想让我知道,一直瞒着我。
我父亲一看形势短期内料难改变,当机立断托老上级帮忙调动工作,跳出了是非之地,才时来运转慢慢好起来。父母恢复了工作,又送我大弟到邻近县城重点高中去复习。我大弟也争气,不失时机、不负重托考上了本省重点本科大学。父母新工作单位是个大型农工商联合企业,本身没有高中,外地上学的子弟中,我大弟是破天荒第一个大学生。给单位争了光,给家里挣了面子,给自己一个光明的前途。上门道贺的人络绎不绝,我父亲给人点烟时手都是颤抖的。。
在家里最困难的时候我却在赌气,收不到信也不再写信,没能帮上一点忙。我那时每月津贴¥20元左右,在部队衣食住行都不用自己开销,如果知道家里的困境,每月给寄上十几块钱也不至于让父母万般无奈之中接受外人的接济。这件事让我懊悔一生。
可我被蒙在鼓里,自己也烦恼不已。回头看当时日记,不少这样的句子:
“鸿雁折翅书不至,举杯对月更添烦。”
“风啊,你吹吧,吹开我心中千重雾,吹去我眉宇万般愁。。”
“阴雨绵绵我心绪茫茫。。鸿雁不至啊,又添惆怅。”
“于细微处见精神。自己内心深处的伤感,精神上的怅惘所引起的烦恼,不应该让旁人分担。。谁是你儿,受你闲气?”
感人!现在都没有手写的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