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不欢而散的中秋节

(2010-09-22 21:05:30) 下一个


对那个不欢而散的中秋节记忆犹新。

当时我们处有六个人,处长,两个干事,王老兵,我和我的放映搭档小桑。

处长是我们崇拜的偶像,一个刚直不阿,襟怀坦荡的真正的军人。王老兵,手把手教我们广播放映的师傅,不苟言笑,我们尊重他象一个长兄。

后来又从下边团里调来一个电影队长,一开始从心里就有些排斥。我们电影工作行政上有处长,业务上有老兵,又来一个队长感觉很多余。

队长是蒙古族,但不象想象中的骑射民族那么彪悍、豪放,而是一个矮个子,圆眼睛,一说话满脸通红,有些弓腰驼背的中年人。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发现他业务上也不是很强,有时我们能力范围内的线路故障故意推给他,幸灾乐祸的看他手忙脚乱的拿着电表这里测测,那里量量半天排除不了。性子很温和,说话都有些怯怯地,更谈不上魄力。

那年中秋节,晚上处里聚餐、喝酒聊天儿。

小时候每年中秋吃月饼,大人都给讲很多故事,讲中秋节的来历,讲元朝是中国人最屈辱,最黑暗的历史时期。为防汉人造反,十家共用一把菜刀,还由蒙古人保管。汉人娶妻,新娘头三天要在蒙古人床上度过,所以当时有摔死第一胎的传说。用那么无奈而又决绝的手段维持汉民族血统的纯净。终于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决定中秋起义。为传递起义信息不泄密,在中秋互赠的月饼中暗藏纸条:“八月十五杀鞑子。”等。

那天酒喝到七八分时,我略带醉意的喊了一声:“八月十五杀鞑子。”每年中秋节都要听到这句话,今年怎么没人提起?

谁料话刚落音,猛听桌子对面“啪”的一声响,一个人拍案而起,怒吼一声:“你说什么?你敢再说一遍?!”

当时大吃一惊,不知队长错了那根筋,一反平时的懦弱温和,象只草原上的饿狼,两眼充满血丝,咄咄逼人。不是中间一个干事拦住,看样子会直扑过去。

我的酒也醒了一半,猛然想起队长是蒙古人。不是有意挑起战争,实在是忽略了这一点。可退一步讲,即使我说了那句话,也不至于那么恼羞成怒啊?变态的民族自尊!我气得拂袖而去,中秋宴不欢而散。

自那个中秋"杀鞑子"之后,与队长就有了隔阂。多少没用的事我们都干得十分卖力,唯队长吩咐我们软磨硬抗,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常常气得他抓耳挠腮团团转。

当然处久了发现那人还是不错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少壮军人 回复 悄悄话 是酒后吐真言,忘了队长是蒙古族。亏了队长根基尚浅,没有那么多弯弯绕。部队女兵都被男兵宠着不会计较。我们团无论是在河南的坦克团还是新疆的坦克团都没有女兵,令我们团的兵频繁跑驻马店的159医院和新疆和静山里的14医院。
登录后才可评论.